探春雖為庶女,卻是嫡女待遇。可奈何生母每每生事,讓探春沒臉,以至母女關係越發僵硬:
幫寶玉做鞋被趙姨娘抱怨:同胞兄弟鞋搭拉襪搭拉的看不見,反去幫隔母的兄弟後,探春鄙夷趙姨娘:「不過是些陰微鄙賤的見識,忒昏憒得不像了。」
因芳官用茉莉粉代替薔薇硝惹得趙姨娘大怒,當眾與幾個官扭打。探春教訓趙姨娘:「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體統!你瞧周姨娘,怎不見人欺她,她也不尋人去。」
想借探春管家之機佔幾分便宜的趙姨娘,開口就說探春踩自己姨娘的頭。探春氣怒:「誰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哪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我倒素習按理尊敬,越發敬出這些親戚來了。」
雖說古代嫡母才算母,但並不是說生母就不為母。明清時期的喪服制度:子為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齊衰杖期一年,庶子為生母斬衰三年。所以說雖有嫡母、庶母之分,但該盡的孝道、該有的尊重,還是應該有的。
可探春的行為卻好似完全不想認著生母:
何苦來,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陣,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誰給誰沒臉?
既然誰都知道探春是「姨娘養的」,又怎會有「故意表白表白」之說?不過是因為探春介懷庶出一事,不想被別人提及罷了。
同為庶出,迎春、賈環就毫不避諱自己庶出之實,便是感懷身世,也不會怪到母親身上。探春這般原因何在?
賈母喜愛女孩兒,於是把三春放在身邊教養。後黛玉到賈府,賈母顧不上來,就讓三春搬到王夫人院裡,由李紈教養。無論是賈母、王夫人、李紈都是高門嫡女,侯門正室。既然都是嫡女正室,維護的自然是正室的利益權威,姨娘庶子都是些不入流的玩意兒。探春在這種教導下,怎麼可能好好的嫡女風範不學,反去親近姨娘?
無論是探春那句「我只管認得老爺、太太兩個人,別人我一概不管」,還是那句「誰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都是時下最正統的思想。
與迎春的得過且過,懦弱怕事不同,探春個性要強,眼裡容不得沙子。可縱然迎春好性兒和順,在別人眼裡還是「二木頭」、「有氣的死人」。縱然迎春身邊的奶娘說探春「愛奪姊妹們的強」,也耐不過眾人覺得探春是「老鴇窩裡飛出的金鳳凰」。探春有一顆建功立業的心,奈何身為女兒身,一生的榮辱都系在父夫身上。而探春的婚事,又系在王夫人身上。
「利益使然」並非貶義,但凡寶玉有些利益心也不至於被讀者罵成「窩囊廢」。探春親近王夫人,卻也沒見探春在金釧死後去安慰王夫人,金釧是井邊貪玩落水的。甚至在管家之時,探春一心拿鳳姐、寶玉作筏子。這種懂得審時度勢,卻有稜有角的性格,反而讓探春格外出彩。
無論是做鞋、薔薇硝還是管家,都可以看出趙姨娘昏憒短視的性情。有些讀者認為誰都可以看不起趙姨娘,探春不可以。依筆者看來,這種觀點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別人看在探春的面子上禮遇趙姨娘三分:湘雲給趙姨娘送螃蟹;寶釵給賈環送禮物;明知趙姨娘想抓自己的短,黛玉還得向趙姨娘道謝;平兒明知趙姨娘唆使彩雲偷竊,還得顧全探春。可這些是真的尊重嗎?探春、趙姨娘一不在,湘雲當著外客的面提醒寶琴「太太屋裡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寶釵也附和:「說你沒心,卻又有心;雖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趙姨娘丟臉與旁人無關,旁人自然可以心平氣和地勸上幾句。可旁人給趙姨娘面子,那是因為趙姨娘丟臉就是探春丟臉,偏偏讓自己丟臉的是自己生母,探春怨不得惱不得,好勸不聽歹勸不聽,心裡自然就遠上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