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1995年的作品,2008年由著名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拍攝成了同名電影。女主角是凱特·溫斯萊特,這可是經典電影《鐵達尼號》中露絲。「愛屋及烏」再去閱讀這本書。那是在愛情就是生命全部的年齡階段閱讀的這本書,以為這就是一部感人的愛情小說。後來越讀越發現,這部小說展現的是潛藏在愛情背後的人性,直接讓我們看清了愛的本質,這中間歷經了十年的歲月洗禮。
(同名電影中的漢娜扮演者)
小說講述了一個叫米夏的15歲青澀少年,和一個叫漢娜的36歲單身性感女人,由原始的欲望吸引而在一起的「不倫故事」。故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米夏的少年時光,他享受著漢娜性感豐腴的身體。漢娜是個文盲,這是她心底最大的自卑,偶然聽到米夏的朗讀,她愛上了這種體驗。漢娜的升職打破了他們的美好時光。升職後的工作會暴露她不能讀寫的自卑,她不告而別,逃避到納粹集中營做看守,為了保守她的這個秘密。
第二個階段:米夏已經長大成年,在大學裡讀法學。在法庭上再次見到了漢娜。漢娜因為在納粹集中營做過看守而被審判,審判過程中再次因為她要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承認了不該承擔的罪行,最終被重判為終身監禁。米夏當時知道這個秘密,因為很多顧忌也未能出手相救,從此他們身處兩個世界。之後米夏結交女朋友,結婚、離婚,又經歷各種女人,生活和事業陷入了迷茫。
第三個階段:米夏人到中年,迷茫的他,在一次朗讀後,撥雲見日般找到了人生的快樂。他開始一本一本的朗讀,把錄音寄給在獄中服刑的漢娜,十年如一日。漢娜在這過程中付出巨大的努力學會了讀寫。就在漢娜十八年刑期即將假釋的時候,他們再次見面了。但是這次見面,擊碎了漢娜所有的夢想。她在出獄前自殺了。
這個故事是一個愛情悲劇,通過這個愛情悲劇,讓我們徹底看清了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電影劇照:那個夏天的美好時光)
15歲的米夏,有著青春期的萌動,還有對成熟女人的好奇,這種刺激讓他迷醉而不能自拔。他眼中的漢娜是「舒緩流麗,嫵媚生姿,風情萬種。的確是某種誘惑。」「她有一副非常健康強壯而又特別富有女人味兒的身材。」「當充滿情慾的目光如此放肆時,就如同宣洩慾念本身一樣。」「從那天夜裡起,我已經愛上了她」。
36歲的漢娜,一個漂亮的大齡未婚女人,在15歲的米夏面前,完全是強勢的、主動的,如果她不給米夏機會,最多只是米夏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但是漢娜也沒有禁得起誘惑,開啟了欲望的閘門。
這個階段他們有著單純的情慾:一個是少年懵懂、青澀的愛;一個思想簡單不顧及世俗眼光的愛。「我還想像,我們的關係在五六年後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我問漢娜她是怎麼想的。哪知她卻回答說,她連近在咫尺的復活節怎麼過都還沒想過呢!」他們這個夏天,是幸福的、快樂的,人生所有的事情就只有兩件:身體的滿足和閱讀的快樂。如此簡單,卻又如此充實。
(電影劇照:人生簡單得就剩下兩件事)
張愛玲說過:「男人憧憬著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唯有佔領了她的身體之後,他才能夠忘記她的靈魂。」果真如此嗎?當漢娜學會讀寫,有了精神世界,展現出了靈魂的美麗,但是迷人的身體不再。與米夏再次相見的結果,就能明白張愛玲真的說出了真相。
(電影劇照:秀色可餐)
漢娜在監獄裡「付出了多少精力加辛苦」,學會了讀寫,擺脫了文盲的自卑。「漢娜能夠鼓足勇氣去脫盲,這就標誌著她已經從幼稚向成熟邁出了一步,這是啟蒙開化的一大步。」漢娜開始給米夏寫信,「那總是寥寥數語,或一份謝意,或一紙祝福……更有甚者,漢娜對於文學的體驗和評論經常十分準確,令人驚詫。」
多年以後,米夏見到了一個靈魂美麗而身體衰老的漢娜,「只見她滿頭白髮蕭蕭,只見她滿臉皺紋縱橫,只見她滿身臃腫沉重。」 「以前,我總是特別愛聞她身上的氣味。現在,我坐在漢娜身旁,聞到的是一個老女人的體臭。」眼前這個年老色衰散發著體臭的漢娜,讓他提不起一絲慾念,甚至有一種厭惡,曾經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此刻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點殘酷,但這就是人性。愛的是明明是你的身體,卻欺騙你說愛的是靈魂。
(電影劇照:看到這個身體還有愛的衝動嗎?)
更大的欺騙不僅如此,甚至愛的根本不是你,而是這個「我」。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當你愛上別人時,通常對愛的定義是:你深切地關懷對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愛。但實際上,愛只是『自我』尋求證明自己的另一種方法。『自我』只愛自己不愛他人,它充滿著自己,根本沒有空間留下來愛別人。它關心所愛的人,以那個人能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來決定。」下面我們來問問兩位「當事人」是不是這樣。
漢娜愛的是米夏嗎?
漢娜內心最大的自卑是不能讀寫,這個自卑直接決定了她的人生軌跡。漢娜有文盲的自卑,同時也有著進入知識世界的好奇心。與米夏在一起時,她會用情慾作為條件,換取例行的朗讀。她從電車售票員升職為司機,對正常人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因為新的職位需要讀寫,這不得不暴露她的自卑點,她不顧一切的選擇了逃離。她的離開,不是擔心這個「不倫之戀」會影響米夏的未來,她只是為了自己心底藏著的自卑不會被揭穿。漢娜的愛中更多是「自我」中對自卑的掩飾。
(電影劇照:眼神中透露著強勢)
米夏愛的是漢娜嗎?
當漢娜不辭而別後,他開始了正常的愛情,與門當戶對的女孩在一起,但是缺少了挑戰與好奇,「曾經漢娜難為水」。正常的婚姻,已不能讓他得到這種滿足,最後選擇了離婚。因為那個夏天的記憶是他人生中難以越過的一座高山。
漢娜有自卑,米夏同樣也有。他的自卑就是在二人世界中的角色地位。他在性感、豐腴的漢娜面前,生理上是自卑的,心理上是討好的,行為上是卑微的。「儘管我們之間時有爭吵,儘管他一而再,再而三對我拒之千裡,而我也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匍匐在地。」 米夏的這種自卑,也激發了他挑戰的欲望。這種挑戰讓他的人生充滿激情,他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比同齡人更加有思想和魅力。這種從自卑到挑戰再到獲得成就感的過程,有點像吸食精神鴉片,一旦嘗試了就讓人慾罷不能,失去後便終身在尋找。
他後來的事業和生活全都陷入了迷茫,在一次整理給漢娜朗讀過的舊書時,再一次的朗讀,讓他激情燃燒,那種感覺又找到了。於是他想像出一個漢娜,一本一本的朗讀、錄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恰恰因為漢娜和我處於一種特殊狀態,瀟灑自如地保持著既親近又疏遠的關係,我才不大情願去探望她。漢娜對我只能是在某種距離之外才真實可信,像過去那樣。我有點害怕,一旦我們距離拉近,那片由問候簡訊和錄音帶所營造的世界,那片小小的、輕微的、安全的世界,就會露出本相。」
(電影劇照:曾經滄海難為水)
這個就能解釋為什麼他朗讀的十年間,一次都沒有探望過漢娜,一封信都沒有給她寫過。儘管 「她真是望眼欲穿盼著給她寫信」。 寫信是平等的雙向溝通,漢娜不停給他寫信,但是他從不回復。他刻意拉開的距離,只是為了沉浸在他營造的「安全的世界」。過去通過朗讀換取肉體的滿足,現在通過朗讀換取自我的滿足;那時候是觸手可及的女人,現在是他心中創造的女人。他不是在贖罪,也不是在懺悔,只是在尋找「自我」,重建頑固的「自我」。
(電影劇照:通信的渴望)
漢娜最後為什麼自殺?入獄後一段時間,「她一直很注意保持體形,身體強壯,但很苗條勻稱,也好像有潔癖。」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後來她超越自卑,學會了讀寫,更在乎靈魂的塑造,「她就暴飲暴食起來,甚至還很少洗澡呢。她變得肥胖臃腫,聞起來也有股味兒。」「她重新給自己定了位」。她幻想著這個世界還有愛,不在乎肉體而在乎靈魂的愛,因為有人跨越時空給她朗讀了十年。可是她搞錯了,米夏愛的是那個夏天活色生香的「漢娜」,他在為他心中塑造的「漢娜」朗讀。所以那「見光死」一面,展現出了米夏的冷漠、現實的殘酷和未來的恐懼,所有的夢想瞬間被擊碎,她的世界崩潰了。
(電影劇照:脫盲了,也生無可戀了)
米夏和漢娜的故事讓我們看清了愛的本質,雖然很殘忍,但卻是真相,否則我們一直被迷惑著,沉浸在「刀口舔蜜」的快樂之中。現在我們認清了它,明白了「自我」的欺騙,這樣才有可能從中醒悟。「一念覺,則念念覺」。事情可能就是這麼簡單,但,也很複雜。
(意向圖:愛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