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兩人的愛情命運,早就被契科夫預言了

2020-09-03 著陸的兔子

原創文|著陸的兔子

朗讀者》是由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15歲的男學生邁克,意外結識了36歲的女售票員漢娜,隨後兩人展開了一段&34;,這段戀情在某一個午後,隨著漢娜的消失,戛然而止。漢娜的離開令邁克心如刀絞。

隨著時間的流逝,邁克漸漸淡忘了這段戀情。而一次意外的旁聽,邁克被坐在審判席上漢娜又一次拖進了&34;。

邁克的一生都被漢娜所&34;,就算身在獄中,她也同樣操縱著邁克的生活,導致他婚姻失敗,父女疏離。

這場夢魘隨著漢娜的自殺,逐漸被撥開,邁克也踏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除了故事情節外,影片的敘事方式與情感隱喻也很值得關注。

一、回憶與現實相互穿插的敘述方式。

這部影片隨著男主人公的回憶,逐漸展開,採用了回憶與現實相互穿插的方式,向人們了展示完整的故事情節。

有哪些回憶與現實相連接的橋梁呢?

1、 火車軌道聲。(喚起回憶)

男主人公站在窗前,看著遠處的列車急速駛過,鐵軌哐哐的撞擊聲傳入耳中,他陷入了回憶。

那個15歲的邁克坐在軌道車上,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急速走下公車,在穿梭的車流中,他顯得無助又悲傷,像一條被遺棄的小狗。

不斷嘔吐的他,走進了一扇大門,坐在凳子上避雨。一瞬間壓抑傾瀉而出,轉化為無力的哭泣。

這條&34;引起了漢娜的注意,漢娜幫他清理了地上的嘔吐物,並安慰他說:&34;

這個陌生人的擁抱,不但安撫了他的情緒,更是給予了他關鍵時刻的關懷。

這個擁抱改變了兩人的一生。

沒多久,15歲邁克便與36歲的漢娜過起了同居生活。這段仲夏的愛情是兩個人甜蜜的回憶。

火車的軌道聲喚起了邁克初戀的幸福記憶。

2、 記事本。(拉回現實)

邁克愛上了這個女人,為了能與漢娜有個愉快的假期,他賣掉了最珍貴的郵票薄,與漢娜開啟了一段&34;。

他們騎車飛馳在鄉間道路上,穿梭於一望無際的麥田旁,參觀著不同的教堂,品嘗著當地美食。

看著在溪流中徜徉的漢娜,被幸福縈繞的邁克,拿出記事本為漢娜寫下詩歌。

現實中的邁克合上了記事本,拿起公文包與外衣,開車前往法庭。

3、 車內的唱詩音樂。(喚起回憶)

車中的唱詩音樂,不僅令邁克想起了那個甜蜜的假期,也想起了漢娜的離去。

在教堂中,漢娜靜靜地坐在禱告椅上,聽著孩子們的唱詩聲,不禁淚流滿面。邁克站在一旁會心的笑了,感動於漢娜的善良多情。

他從未想過這段戀情會戛然而止。

某個午後,邁克一如既往地回到漢娜的公寓,誰知已人去樓空。漢娜消失了,帶走了公寓中所有東西,也帶走了邁克的愛。

也許漢娜意識到,這段&34;會摧毀邁克,試圖用自己的離開讓邁克的生活步入正軌。

邁克躺在漢娜的床上,哭了,像初遇時那樣,無助又悲傷。

4、 法庭現場。(喚起回憶)

邁克是一名律師,審判結束後,他坐在那裡沒有離去。這樣的場景使他記起了在法學院的那段時光。

那時的他參加了《德國罪過問題》研討小組,並有幸觀摩一場審判納粹罪犯的庭審。

新奇又激動的心情,隨著一句&34;打破。

邁克定住了,他的目光投向了被告席,當得知曾經深愛的女人是集中營看守時,邁克驚愕不已。

漢娜因為情節嚴重,被判終身監禁。

從法庭離開時,邁克靠在窗邊,看著火車外的景色,若有所思。

5、火車。(連接兩段回憶)

正在塗色的女兒打斷了邁克的思緒,他把臉扭向車內。這是邁克離婚後,首次帶著女兒乘車返鄉。

多年過去了,愧疚感始終折磨著他,邁克一直封閉著自己的內心,拒人於千裡之外,包括親密關係。

踏進房間後,眼前的《奧德賽》讓他想起了為漢娜朗讀的那段日子,於是便產生了繼續為漢娜朗讀的想法。

一盤盤錄音帶寄往獄中,邁克開始了自我救贖的錄音之旅。

二、書籍是感情連接的橋梁,《牽小狗的女人》是兩人情感的暗喻。

目不識丁的漢娜非常喜歡聽人朗讀。

在集中營做看守時,她就有一個特殊的挑人癖好——挑一些年輕的女孩,為她讀書。

作為學生的邁克,書包裡自然少不了各種書籍,漢娜知道後,立下了一個規矩:先朗讀,後親熱。

漢娜每天都在邁克的聲音中,體驗各種人生,迸發各種情感,時而大笑,時而啜泣。

處於熱戀中的兩個人,書籍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對方,讓這份感情變得更加純粹。

兩人共同度過了一段甜蜜的仲夏。

某一個午後,漢娜消失了,從自己的公寓中,從邁克的世界中。情人的離去,令邁克心如刀割。

光陰流逝,時間終能撫平傷痛。邁克對這段感情漸漸淡忘了。

身為《德國罪過問題》研究小組的法學院學生,邁克有幸旁聽一場有關納粹罪犯的庭審。

他萬萬沒想到,消失的漢娜出現在了被告席上。她曾是集中營看守的事實,令邁克錯愕。

法官拿出的一份報告,足以判漢娜終身監禁。當法官要求做筆跡認證時,漢娜拒絕了,並且承認報告是自己所寫。

只有邁克知道漢娜是文盲這件事,並且這個證據一定能幫助她減刑,但徘徊在法律與道德、正義與情感之中的邁克,決定隱瞞這個事實。

一個鋃鐺入獄,一個繼續深造。

本應一拍兩散,咫尺天涯的兩個人,卻因邁克的愧疚感,剪不斷,理還亂。

在獄中的漢娜,突然收到邁克寄來的錄音帶,她的內心逐漸燃燒起來,對生活也重獲希望。

通過這些錄音帶,漢娜學會了識字與書寫。她的人生態度逐漸變得積極起來。牢房內的木板上堆滿了各類書籍。

漢娜嘗試著給邁克寄信,可是收到的永遠只有錄音帶,漢娜變得消極低沉。

監獄管理層打電話告訴邁克,漢娜刑滿釋放的日期,因為她沒有其他可聯繫的人。

釋放前一周,邁克探訪了漢娜,漢娜激動地伸出了手,邁克握住了它。當邁克得知漢娜並沒有意識到過去所犯的錯時,他迅速把手抽了回來。

回到牢房後,漢娜把屋內的書平整地擺在桌子上,脫掉鞋,慢慢地踩在這些書上,嘗試站穩。

她自殺了。

這些書籍,給了她知識,陪伴她走向死亡,也徹底切斷了與邁克的聯繫。

《牽小狗的女人》是契科夫的中短篇小說。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古羅夫是位有婦之夫,在一次旅行中突發奇想:與不知道姓名的女人同居一段日子,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他看到河堤上出現了一個牽著小狗的陌生女人,婚姻不美滿的兩個人,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婚外情。作為情場高手的古羅夫,僅僅把這次相遇當成了調味劑。

回到俄國的古羅夫,試圖將這段感情拋諸腦後,但他卻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安娜。

他來到了安娜的城市,並對她傾吐了所有情感。

他們認為本應相親相愛的人,卻被命運無情捉弄,便一起商量著解決辦法,卻始終沒有答案。

其實,《牽小狗的女人》是邁克與漢娜感情的隱喻。這部小說的名字在影片中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出現是在漢娜的公寓中,邁克坐在椅子上,為她讀這部小說。

當時兩人剛剛進入同居生活,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第二次出現是在監獄中,漢娜打開錄音機,聽著邁克朗讀這本小說。

她認為,雖然與邁克多年未見,但兩人都未曾忘記過這段感情。

第三次出現是在漢娜的書桌上,這是她識字的啟蒙書籍,她對照錄音,一字一字的學習。

與小說相似的愛情經歷,令漢娜重新燃起了希望。

第四次是在牢房的牆上,漢娜的手抄本貼在那裡,但這時她已經自殺了。

當她以為出獄後能與邁克重新生活時,卻發現邁克根本沒有原諒她,於是她選擇了死亡來解脫。

就像《牽小狗的女人》最後寫的那樣:

&34;

——THE END——

相關焦點

  • 《朗讀者》是一本即使熬夜也必須一晚讀完的小說
    有讀者評論說,《朗讀者》是一本即使熬夜也必須一晚讀完的小說。第一次和這部小說接觸到,是以看電影的方式,當時劇荒,偶然刷到,就被劇情所吸引了,其實,吸引我的就是小說裡對於愛、性的需求。米夏的成就源於他對漢娜的愛而去學習,是無意間的;漢娜的入獄則是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有意做的選擇,兩人都形成了對比。
  • 再刷原著《朗讀者》
    誰是「朗讀者」?書中還有其他人能擔當這個角色嗎? 當米夏給監禁中的漢娜寄送朗讀磁帶時,我意識到他成為一名真正的朗讀者。並非年少時以朗讀來取悅漢娜,滿足自身欲望的前提條件。此時的朗讀延續了十八年,那根本就是少年青年米夏與中年漢娜的對話。
  • 父母愛情:農村出來的婦女命運多舛:兩人早逝,一人守寡
    王秀娥、張桂英、江德華她們三人出身一樣,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女人,結局也大同小異:兩人早逝,一人成寡婦。兩人精神上根本沒法溝通,老丁知識分子,肚子裡有點墨水,王秀娥大字不識,粗鄙不堪,髒話連篇。所以維持兩人的關係不過是道義罷了,感情幾乎為零。王秀娥可能認為她存在的價值就是生兒育女,因此不斷地給老丁生孩子,後來在生四樣時難產而死。張桂英的老公王振彪,後來軍部副政委。她跟王振彪在島上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離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 美麗的預言
    雖然找不到梁建國,於夫人的預言依然在平平耳邊迴響,怎麼辦?現在只有自己給自己加油吶喊了,以待未來。於夫人的預言真美。故事講到這裡,我們為兩位少年的相遇相愛感到欣慰,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故事,這樣的預言,確實很美麗,但是這樣的故事和預言可信嗎?也許沒有太多的人去追問,因為故事的結局太美。但是,我們通過這樣一個故事,發現平平失去雙親到失去姑母,再到艱難困苦的時候,正好熬過了人生的不幸和低谷,結果大學畢業了,有了能力去為這個社會服務了,有了能力去解決自己面臨的事情了,當幸福消消的到來,她抓住了。
  • 光明草最後的預言
    抱著小楠,穿越光明草最後的預言!」於是,濮園抱著我,在明亮的草叢中奔跑,不時飄著百合的芬芳。  當我跑到山腳下,我把它貼在他的耳朵上,問他最後的預言是什麼?他把我放下,背對著身後遠遠的同事們,兩眼火紅地望著我:「當我們都老了,只要你戴上這個象徵愛情的草戒指,我們的愛情時光就能逆轉!」我的心,陶醉了。陶醉在濮園激情的激情中,野百合的芬芳,最後預言了光明草。很多年前,我聽到了光明草的預言。
  • 人到中年,朋友說自己忽然懂了周芷若的「婚姻預言」
    朋友和愛人是大學時的同學,男帥女靚,金童玉女,兩人感情一直很好,特別是剛戀愛那會兒,山盟海誓、你儂我儂,算得上學校的神仙眷侶。畢業後,兩人順理成章走進婚姻的殿堂,得到了來自所有人的祝福。事業上二人也都順風順水,朋友剛過30就成了公司的中層正職,又一晃十來年,已經到了該競爭副總的年齡。
  • 《朗讀者》:為了保守一個秘密你能走多遠
    《朗讀者》德國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撰寫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一個十五歲的米夏與三十六歲的電車售票員漢娜之間的戀情,而小說更深層次的含義則是德國年輕一代對於國家在二戰中所犯下罪行所進行的反思。
  • 電影《朗讀者》:奇幻化的情感糾結背後隱含的歷史隱喻
    今天又一次重溫了一下2008年上映的劇情片《朗讀者》,這部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奧斯卡影后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翻拍自一部同名的暢銷小說,雖然已經過去了12年,但是再次重溫這部電影的時候,依然能夠讓人感動和帶來不同的體會。
  • 甄嬛、沈眉莊、安陵容的命運走向,早就藏在她們對選秀的態度裡
    其實三人的命運走向和擇偶觀,早就悄悄藏在她們對選秀的態度上。同樣也是因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包括最後鍾情果郡王,也是同樣的原因。2、沈眉莊如果說甄嬛是前衛的貴族女子,對愛情和選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 愛情悲劇《嬌紅記》揭露真相:一段感情能否長久,就看這兩點
    兩人的愛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嬌娘貌美,被勢力強大的帥家公子看上了,父親王文瑞就將嬌娘許配給了帥公子。申純心有不甘,但迫于帥家的權威,他不敢抗爭,只有妥協。他不願意就這麼失去嬌娘,竟然開口對嬌娘說:「待你嫁過去服侍他人時,別忘了我。」一句話,斷送了嬌娘所有的念想。
  • 《朗讀者》,讓我們看清了愛的本質
    《朗讀者》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1995年的作品,2008年由著名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拍攝成了同名電影。女主角是凱特·溫斯萊特,這可是經典電影《鐵達尼號》中露絲。「愛屋及烏」再去閱讀這本書。那是在愛情就是生命全部的年齡階段閱讀的這本書,以為這就是一部感人的愛情小說。後來越讀越發現,這部小說展現的是潛藏在愛情背後的人性,直接讓我們看清了愛的本質,這中間歷經了十年的歲月洗禮。
  • 預言兒子會戰死,母親將他變成刀槍不入的戰神,卻留下致命缺點
    戰神的誕生忒提斯曾聽過一個關於兒子阿喀琉斯的預言:他將名垂青史,但註定活不到老,年紀輕輕就會死在戰場上。聽到這個預言之後,身為母親的忒提斯決心要改變兒子的命運,於是她把兒子阿喀琉斯變成了不死之身,成為戰無不勝的戰神。
  • 《平凡的世界》郝紅梅命運輾轉了前半生,最終嫁給愛情?
    比如,和少平的友誼,甚或可以發展成的愛情。總之,這個出身不好的女孩子,擔驚受怕的過往使她急於找到一個可以依靠之人,一個幹部子弟,或者家中光景好、背景好的農民子弟。在所有同學都遵循自己的內心求知、交友之時,她渴望的是一個改變自己家庭命運的有錢男人。
  • 彩虹戰士的預言
    -彩虹戰士的預言歷史大戲正在上演最後一幕?熟悉預言的人都知道,當今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極其特殊的歷史階段,會有涉及全人類的大事發生。但很多人受先天觀念的阻礙,抱著一種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的想法,反正天塌下來大家頂著。不會只死我一個。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那我是個熊孩子,我幹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 《三體》中愛情故事:物質挽救不了愛情,就像命運的安排
    第一部的愛情是丁儀和楊冬,準備好的是三室兩廳的婚房,不知道有沒有愛的楊冬沒來得及做新娘就自殺了。第二部的愛情是羅輯和莊顏,莊顏是羅輯的夢中情人,是中途找來幫忙的,在羅輯奉獻的隨時單獨開放的羅浮宮,產生了美妙的愛情,可是莊顏也只是和羅輯一起生活了五年,消失。
  • 未來已來,預言成真——《智能的覺醒:驚天預言》出版,顯示驚人的前瞻性
    而用這句話來概括蔣純的科幻小說《智能的覺醒:驚天預言》的創作過程再貼切不過。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未來世界,人工智慧技術深入到人類社會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的各個角落,提供了無數便利。然而,忽然有一天,虛擬世界秩序失控,人工智慧機器人開始攻擊人類。
  • 從《穆斯林的葬禮》愛情悲劇反觀梁君璧性格和命運的多變性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她多變的性格,主導和改變了三代人的命運,並由此而產生了本書最大的構思線索之一——是天災,更是「人禍」的愛情悲劇。也正是讓梁君璧變得越發蠻橫、專斷,並最終成為真正的「一家之主」,一個肆意掌控家人命運的「主人」,重要的客觀誘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