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平凡的中學,1年B組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殊不知一場綿亙數月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級任教師森口悠子(松隆子 飾)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後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可愛的女兒(蘆田愛菜 飾),然而女兒最終在遊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則認定女兒死於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並宣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在此之後,森口辭去教師職務,1年B班的學生也心懷惴惴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據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編,並成為2010年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4項大獎。
《告白》在日本非常受關注的一本書,在隱隱之中越來越多人積攢著各種情緒在看這本書。
日系作品很多都帶有一種黑暗的情緒,在靜謐中細細雕琢,慢慢擴散。書裡,情節是循序漸進的。湊佳苗將當事人排列開,依次告白。也許很多人對日系的告白就是男女交往前的必經步驟,並不是的,在日語的世界裡,告白就是向任何人任何想要解釋的生物,說明白自己的想法。
故事沒有任何多餘而又累贅的渲染,只是平鋪直敘,做了什麼,如何做的,當時想的什麼,就是簡簡單單地,仿佛只是從口袋裡掏出東西擺在桌上一樣,一目了然。在不知不覺中,讀者就上了癮,逐漸變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樣東西是誰。看似平淡的主線劇情下,還有細細密密地交錯。每一個告白者,都有讓人瞠目的秘密,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變成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看過原作以後,我以為電影可能跳脫不了我多少想像力,也沒很期待。
但不得不說電影的配樂是不得不說的一大亮點,它將矛盾衝突的激化,陰暗心理的膨脹烘託到極致。全片充斥著大量的慢鏡頭,特寫與中、遠景交叉營造落差感,背景音樂為慢節奏的曲子時真的每一畫面都想拍一段絕美的MV。
導演也對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厭其煩的用特寫來回切換,不停強化那種空虛的濃厚感。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擇路,導演用鬧鐘的形式給觀眾一種時間在掌控故事,爆炸逐秒倒退的鏡頭與修哉臉部的特寫交替剪輯,之後,鬧鐘突然正行,慢鏡頭不再,瞬間的速度使得修哉媽媽的慘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校園裡總有這樣的現象,大家一起孤立那個最倒黴的人,冷暴力,或者辱罵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殘忍的行為。有人說這是制度的問題,有人說小孩子是最殘忍的,因為是無知的殘忍才是真正的殘忍。但是我想說:「都不是。」
孩子們只是大人的權力展現工具,一個工具、一面鏡子、一個模仿者。
大人們趨向強權,孩子們就聽從那個最有號召力的人,一起孤立他不喜歡的人。嘗到權力的李良以後,孩子的靈魂也開始變得跟大人一樣。大人們做了錯事不可以承認是錯誤的,被法律制裁了,要說不是自己的錯,是制度的問題。孩子們也說不是我的錯,是他們讓我這麼做的。
人類優越感裡有一種東西很可怕,它不是由自己戰勝自己而得來的成就感造就的,它是讓踩踏跟自已一樣的人,讓自己顯得高一點凸出一點來表明的。如果哪天不成功,為了最後一點尊嚴,他會說「開玩笑的」。
咦,難道大人們互相欺負完別人,踢到鋼板不也這樣?呵呵。
最後老師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猙獰與內忍交雜,對他說「從今天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後留下了足夠長的留白,從絕望過渡到放棄,松隆子失笑後黑屏,只聽見她的聲音——「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