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簡單直白,字字句句,通透入骨,這就是張愛玲。
作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半生緣》從面市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與眾不同:
亂世裡的愛戀,動蕩中少了幾分家國情懷,卻在並不跌宕離奇的俗世情愛間,多了悲憫與唏噓。
初讀此書,為了顧曼楨和沈世鈞肝腸寸斷,扼腕嘆息,待到轉眼而立中年,才驚覺,當初最為鄙視憎惡的顧曼璐卻成為心中最不忍的那抹硃砂,鮮紅奪目卻滴血成疾。
眾人都憎她,放蕩不羈,竟流連於各色男人自願沉淪,卻忘了曾經的她也曾一襲紫衣驚豔了夢中人的青蔥歲月;
眾人都怨她,殘忍自私,竟將親生妹妹送於丈夫褻瀆;卻忘了曾經的她為了支撐弟妹的溫飽甘願只是墜入深淵。
從給予者到掠奪者,從受虐者到施暴者,曾經為了弟妹的幸福甘願犧牲一切的她為什麼又將親手搭建的一切毀於一旦?
顧曼璐這個女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她背負了什麼?她的悲劇命運又能給身處的你我哪些啟示?
或許是時候和我一起走進這個叫做顧曼璐的女人了……
一個看似平常的下午,在城市的一隅,原本應該溫馨家,氣氛卻緊張地有些詭異。
那個被左鄰右舍交口稱讚「能幹」、「豁達」、「不惹事」的小潔看著手中的半塊蛋糕,突然就情緒崩潰。
小潔是那種公認的好女人。
她爽利能幹,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務,她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她性格溫和,人前人後總是分寸有禮,結婚多年甚至與丈夫都沒有紅過臉。
可就是這樣好脾性的人,卻因為半塊蛋糕暴走失控——
原來,這天是小潔的生日,一大早小潔就忙裡忙外的為家人做好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可是等她收拾完廚房,等著與家人慶祝生日時才發現,迎接她的只有滿桌子的殘羹冷炙。
甚至連蛋糕都只剩下半塊!
更為可悲的是,自始至終沒人想到過她,大傢伙心安理得的享用著她準備的美食。
丈夫和家人錯愕地看著小潔,仿佛不認識般,這些年,小潔從來不要求別人為她做任何事情,幾乎沒有表達過「我想要什麼」或是「我要怎麼樣」。
所以,她的家人就理所當然無視她的付出,並將其當做一種心甘情願。
可是,即使親如父母子女,在一段關係中,誰又不需要被關心、被關注、被看見呢?
顧曼璐或許就是那個一直拼命付出卻一直被有意忽視的人。
「他們都大了,用不著了,就嫌我丟人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我嫁給誰呢?」
那是曼璐的第一次對著母親坦露自己苦楚與怨憤。
曾經,她和妹妹一樣,清淡潔淨,典雅溫柔,她擁有過夢想,擁有過愛情,但是父親的死,改變了這一切。
那個艱難的世道,那個涼薄的年代,一家子孤兒寡母沒有經濟來源無異於死路一條。
所以,即使糾結,即使猶豫,曼璐還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捨棄了清白,放棄了愛情,孑然一身甚至一腔孤絕的成為了大上海的舞女。
她用一個女人最寶貴的貞潔自覺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這樣的犧牲是沉重的、甚至帶著幾分悲壯的滋味。
但是,卻沒有人真正明白的她的心酸與苦楚,多年的付出換來是社會上的唾罵和鄙視,那些捧她場的男子,可以隨意侮辱輕賤她;那些被她折損了顏面的婦女,更是明裡暗裡將她唾棄。
曼璐無法反駁,世事也不容這個弱女子辯白,所有的情非得已在家人的溫飽面前輕如鴻毛,她只能放任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可是即使身陷其中,她內心也並非麻木,她還是存著一絲希望的,那份希望就是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家人應有的尊敬和體諒。
但是她錯了。
從她踏上風塵路的那一刻起,何止埋葬的是她自己,還有曾經的親情。
隨著家庭狀況的好轉,妹妹顧曼楨也有了工作,曾經依靠她賣身過活的顧家人便認為可以靠著曼楨過上「體面」的日子,而曼璐這個舞女則成了家庭的恥辱與負擔——
「倒是你,你的事情我想起來就著急……幹這一行是沒辦法,還能做一輩子嗎?自己也得有個打算呀!」
母女連心,顧老太太的話明著關心,實則嫌棄,身為女兒的曼璐又怎麼聽不出?她方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的付出在母親眼中輕如草芥,這怎能令她不委屈,不崩潰?
曼璐為了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其實他或許才是最愛這個家的人,表面上的堅強,表現是的不需要關心,不需要關注,任勞任怨的付出背後,藏著一顆渴望被認同的心。
但或許是傳統教育使然,絕大多數的中國婦女很少會提及自己的這份需要,他們總是習慣被動的等待,主動的給予,渴望用付出去換回別人的一絲真心。
但結果呢?往往事與願違。
於是,我們看到了崩潰的小潔、憤怒的曼璐,還有千千萬萬遊走在理智邊緣的你我。
「我還不是過一天是一天,我要是往前看看,我也就不要活了!」
字字句句,滿是悲悲憤與無奈,悲憤於親人的涼薄,無奈於人世的不公,即使時隔多年再讀來,曼璐當時的滿心荒涼依然躍然紙上。
世人都說曼璐驕縱、放蕩,和她那陰晴不定的暴脾氣,卻很少人看到這個弱女子遊走於聲色場間的焦慮疲憊;很少人明白她甘心付出一切後卻被人家人拋棄的荒涼!
她也想往前看,可是前方有路嗎?那路是她能走得了的嗎?
此時的曼璐或許也在期盼,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或許自己可以重來一次,那樣她就可以像曼璐一樣清白,一樣擁有未來。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忍,時光不能倒流,而她也終究回不了頭了。
曾經曼幀是曼璐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份期待,一份美好,為了她將自己碾落塵埃,只為護的妹妹周全。
所以,當祝鴻才提議讓妹妹曼幀「出來做」時,她憤怒地把鏡子向桌上一拍,大聲道:
「別胡說了,我算是吃了這碗飯,難道我一家都註定要吃這碗飯?你這叫門縫裡瞧人,把人看扁了!」
她或許比誰都在意妹妹的幸福,那是她曾經擁有卻不得不放棄的幸福,那時的她多麼希望妹妹可以替她好好的生活下去,或許那樣她也能從中喚起一絲對幸福的渴望。
但是與初戀情人張豫謹的再度重逢,卻在她和妹妹之間深埋了一根刺,一碰就汩汩流血。
她穿了張豫謹曾經最愛的紫旗袍,他曾為之迷戀的,甚至喚她「紫衣的姐姐」,那是他們青梅竹馬的回憶,也是曼璐慘澹的人生中僅存的一絲溫暖。
但諷刺的是,張豫謹把這一切都否認了,她所珍視的回憶,他已經羞於承認,而更令她悲哀的是,她發現張豫謹已經對自己的妹妹曼幀動了情!
「我沒有待錯她呀,她這樣恩將仇報。不想想從前,我都是為了誰,出賣了我的青春,要不是為了他們,我早和張豫謹結婚了,我真傻,真傻。」
愛之深,恨之切。
曼璐對家庭、對妹妹付出了一切,曾經她以為只要家人好,哪怕是阿鼻地獄,她也敢闖一闖。
所以,她忘記了曾經的愛情,和平行不端的祝鴻才結婚,她忘記了曾經的夢想,讓自己在這個骯髒的世界裡沉淪。
她以為妹妹是懂她的,是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但是張豫謹的移情讓她失望了。
那本是她在這個世上對美好的情感的唯一回憶,是支撐她在艱澀的生活裡的精神支柱,卻因為妹妹,這可憐的一點回憶也被糟蹋了,變成了一堆刺心的東西,碰都不能碰。
而就在此時,她唯一可以依賴的婚姻也岌岌可危。
多次的流產,已經讓曼璐不能生育,而多年的風月場上的生活和婚姻的不順心早已將她曾經美麗的容顏變得枯槁,祝鴻才的變化她當然知道,這讓她惶恐不安。
為什麼幸福總是離她遠去?為什麼她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上天的一絲垂憐?
此時,祝鴻才告訴她,如果要他不走,就將自己的妹妹曼幀許給她做小老婆,他就一定不會走;而母親顧太太也告訴她只有孩子才能拴住這個男人的心——
「媽說的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個人最好是妹妹,一來是鴻才自己看中的,二來,到底是自己的妹妹,容易控制些!」
於是,曾經那位善良無私的姐姐喪失了理智,她的關心、她的愛護,轉瞬成了嫉妒的刀刃,將曼幀也將她自己刺的體無完膚。
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當初她為了家庭不至於墮落選擇了自己的墮落,而當這個家庭走向了正軌,妹妹即將得到幸福的時候,曼璐又親手毀了這一切……
曼璐的一生是可憐、可恨以及可悲的一生。
她的悲劇性在於她將全家人的幸福一肩抗下,試圖用不斷的付出去贏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但是,她的可悲在於她始終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母親依靠她卻厭棄她;妹妹多年來受著她的幫助,卻從來也沒有跟她說過感激的話,甚至譏諷她離了男人活不下去。
她那一刻應該是絕望的吧。
「我也是跟你一樣的人,一樣的姊妹兩個,憑什麼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到這樣的地步?」
那一刻湧出眼底的淚,或許更是從心裡淌出的血吧!那麼的委屈,那麼的不甘,那麼的悽苦……
可是,誰又會在意呢?
曼璐親手將一道道沉重的枷鎖束縛在自己的人生之上,又怎麼會有人願意幫助她逃離呢?
說到底,曼璐的悲劇在於她愛這個家,愛母親,愛妹妹,可是唯獨偏偏不懂得愛自己。
大師兄在《比句點更悲傷》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自己的功課,要把自己的功課做好,才能去幫別人寫功課,而每個人拿到的功課是不一樣的。」
的確如此,如果你從來不曾好好的愛自己,別人又怎麼會珍惜你付出的真心?
任何一段關係絕不會因為單方面的付出而更加深刻,就算你把自己感動的痛哭流涕,也無法擁有雙向奔赴的生活和愛情!
所以,女人啊,不要為了取悅別人而委屈自己,不要為了挽回感情就忘記初心,你的幸福只能停留在你自己用力的掌心……
曼璐的人生沒有辦法回頭了,但你我並非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希望從這一刻開始,你在為了別人付出的時候,問一句:
「我有沒有好好愛自己!」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你是否也在家庭中無底線的付出卻沒有得到回應?對此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互動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