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這種性格的人,在愛情裡很容易吃虧,願你不是

2020-09-21 梧桐正在讀書

張愛玲《半生緣》

性格決定命運這回事,在擇偶、結婚這個問題上顯得格外的殘酷。

《半生緣》裡,其貌不揚的祝鴻才年紀不小,賺錢不多,卻覺得娶顧曼璐為妻是在抬舉她。明明那麼普通,他卻如此自信。

張愛玲的初戀情人胡蘭成,無論是名氣還是口碑,都遠遠落在了張愛玲身後,卻還可以厚著臉皮在張愛玲面前耀武揚威。

一個自信的人,走進了感情裡,看到的永遠是自己的優點,因此,哪怕外人覺得再不般配,他們依然可以風雨無阻,繼續向前。

相反地,比起這些人,自卑的人在感情裡最容易吃虧。

就像是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被傷得遍體鱗傷,亦或是《半生緣》裡那些覺得不夠自信的人,最後也都沒能有一個好歸宿。

顧曼璐— 過往的經歷,成了難掩的傷痛

年紀還小的時候,顧曼璐和鄰居男孩張豫謹訂過婚。那時的她,雖然不知道什麼是愛,但也在懵懵懂懂中感覺到了內心中的悸動。

如果沒有後來的經歷,我想,她大概會在最好的年紀好好相愛,和這個青梅竹馬的男人走進婚姻。

然而,世事無常,為了拯救整個原生家庭於水火,她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做起了舞女。

她善良、嬌嫩的時候,別人看不到她的美,只會可憐她們一家太窮;她開始賺錢的時候,外人假裝不懂她的苦衷,開始對她的為人指指點點。

每個人都是一座四方的島,路過的人只能看到一個角,還專挑那個最破敗的一個。

哪怕曼璐為家庭付出再多,在社會對舞女的刻板印象下,她永遠是一個虛榮、造作、不知廉恥的女人。

善良曾經是她的底色,要不然也不會為了家庭的溫飽而犧牲自己,可漸漸地,她沒有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裡迷失,卻提前被他人的口水所湮滅。

聽得多了,連她自己也覺得自己爛透了。

毅然決然,她在很早的時候就和張豫謹分了手,無他,就是為了不給他抹黑,或者說,在顧曼璐的潛意識裡,這樣的她,已經高攀不起張豫謹了。

當一個女人看不起自己的時候,就是在給自己找退路的時候,和豫謹分手後的顧曼璐,見過形形色色的男人,挑來挑去,最後卻選擇了那個名為祝鴻才的男人。

她把婚姻當做了退路,殊不知,就是這個退路,把她逼向了絕境。

像老鼠又像貓,是書中對祝鴻才外表的描寫,確實,他是一個長相很醜的男人,不僅醜,還不專情。

口口聲聲說要娶顧曼璐的她,在鄉下還有著一個髮妻,並給他生下了一女。

無論怎麼看,祝鴻才都不是一個適合結婚的男人,甚至,可以被曼璐的初戀張豫謹甩出好幾條街。

那麼,為什麼顧曼璐偏偏選擇了他呢?

無非是糾結於過往「舞女」的身份,她覺得自己不清白,尋常的正經男子大概會對她的過去耿耿於懷,她不敢去想自己配得上誰,只要有人肯她結婚,她都會萬分感激。

顧曼璐嫁給祝鴻才,不是因為看得上祝鴻才,而是覺得祝鴻才不嫌棄她。

這,就是她對自己的認知,是大眾口中的一雙爛鞋,是牆上的蚊子血,沒有選擇權,只有被動的接受權。

別人結婚是為了幸福,而她的婚姻,是過往的遮羞布,告訴別人:看吧,無論我的過去多麼不堪,我依然可以嫁得出去。

顧曼璐的人生,就是這樣毀掉的,一個舞女的身份還不足以讓她跌入深淵,擺脫不掉舞女的陰影,才是她悲劇的根源。

她虛榮得想要通過結婚來洗白自己,又礙於看不起自己,只能委身與一個不可靠的男人。

說到底,顧曼璐是被自己推向火坑的,她何嘗不知道祝鴻才的為人,只是,虛榮心不容她拒絕一份婚姻,自卑感又讓她甘願所託非人。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意過往,放不下過去的,始終是顧曼璐自己。

許叔惠— 貧窮的家境,撐不起一段感情

許叔惠隨著沈世鈞回家,去他的家鄉遊玩,在這期間,他結識了石翠芝。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石翠芝作為一個熱情的東道主,隨著和許叔惠的接觸,對他愈加地迷戀。

那時的她,到了適婚的年紀,也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個門當戶對的男人訂了婚。

可因為許叔惠的到來,她猶豫了,不久之後,便不顧家人的反對,推掉了這門親事。

愛上了許叔惠的她,是主動的,也是熱烈的,不止一次,她給許叔惠寫信,字裡行間,沒有說過愛,卻也處處體現著想要接近、交往的欲望。

然而,這廂的女人蠢蠢欲動,那邊的男人卻無動於衷。

果真沒有一絲心動嗎?當然不是,在第一次相見的時候,許叔惠就已經傾心於石翠芝。

至於如此淡定,不是在欲擒故縱,而是真的覺得自己高攀不上。比起石翠芝的家境,許叔惠的原生家庭就顯得格外地寒酸。

他何嘗不想牽起所愛之人的手?奈何太糾結於彼此的落差,便從來不肯往前踏出一步。

就這樣,他親手斬斷了這份難得的姻緣,他是孤傲的,所以不想找一個比自己強的女人結婚,可在內心深處,他是自卑的,而且,越是真愛一個人,越覺得自己高攀不了。

當一個自卑且貧窮的男人,在未來的某天,走上人生巔峰之後,他想到的往往不是終於揚眉吐氣,而是想找到過去失去的東西。

曾經的許叔惠低微卻弱小,擺在他面前的那份愛情,他沒能抓住,後來他終於名利雙收,卻也再也沒有機會追回最愛的女人。

那個等不到他的石翠芝,早已成了他人婦。

許叔惠後來也有過一段婚姻,妻子的家庭優渥,自己的收入也不菲,然而,卻不是因為愛情,僅僅是因為那個女人,和翠芝有幾分相像。

或許,他當初因為自卑、懦弱而失去的那份感情,會就此成為畢生的意難平,因為不想抱有遺憾過往此生,便想著找到一個相似的影子。

可相似終究只是相似,那個失去的愛人,是再也找不回了。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性格裡的自卑因子,都會成為通往幸福路上的絆腳石。

感情中自卑的張愛玲,把對方塑造得太完美,所以哪怕對方有錯她也肯一忍再忍;看不起自己過去的顧曼璐,草草地嫁了人,堵住了悠悠眾口卻賠上了整個餘生;因貧窮而輕賤自己的許叔惠,因為不敢主動,便造就了終生愛而不得的遺憾……

一個性格,一種人生,一次錯誤的選擇,便會影響長長的一生。

越是自卑,越是忌諱衝動戀愛,衝動結婚。這種性格的人,戀愛時要勇敢一點,結婚時得謹慎一點,要不然,一個決定,就足以改變餘生。

END

今日話題:

你們曾經在感情中自卑過嗎?覺得為什麼自己會自卑呢?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半生緣》:什麼樣的人會和不愛的人結婚?讀懂後眼眶溼潤
    眾說紛紜,卻沒有人提到是因為愛情,似乎大多數人已經默認,張愛玲選擇了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然而,有一點卻被我們忽視了,和不愛的人結婚並不代表著所有人的選擇,同時,這樣做的人,也不是沒有原因。或許,不是利益使然,而是在過往的歲月裡,曾飛蛾撲火般地愛過一個人,畢生將愛傾注於他,導致哪怕後來遇上任何人,也不及當時的心動和深情。
  • 從張愛玲經典中走出的傾世魅影,為什麼《半生緣》會成為熒幕經典
    ,拿最敏銳的筆觸,記錄下,在那個浪漫而優雅的時代裡,各色愛情故事,留下篇篇經典!這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
  • 張愛玲《半生緣》:感情裡有三大遺憾,恭喜那些一條不佔的人
    ,要和一個人不愛的人結婚,在一段沒有愛的婚姻裡將錯就錯。總得來說,這也是張愛玲《半生緣》裡所體現的東西,當半生的緣分成為此生的羈絆,縱使活得安穩,也依然覺得充滿了缺憾。「我們的惆悵常常是這樣的事實:很多年以前,我們刻骨銘心愛過的或被人刻骨銘心的愛過的都已經是昨日的黃昏。」
  • 張愛玲《半生緣》: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最好的結果只有一種
    張愛玲《半生緣》根據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所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可長大以後才發現,生活不是童話故事,不是所有劇情都會按照我們想像的那樣發展。如果事事都能如我們所願,世間怎會有那麼多的愛而不得和痴男怨女呢?人人都嚮往幸福圓滿的結局,可有時候,錯過和遺憾才是人生的常態。
  • 《半生緣》:張愛玲通過它,把通俗小說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半生緣》:張愛玲通過它,把通俗小說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一個虐心的愛情故事,一場無奈的悲歡離合。張愛玲對各種人在各種情景下的心理活動,都能體察入微,包括常人往往忽視的微妙的心理角落,她都能關照到。這一特色,在《半生緣》中表現得非常突出。細細閱讀不難發現,小說的大部分篇幅其實都在進行各種心理描寫。
  • 《半生緣》: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文/陌上小雛菊新《半生緣》電視劇要上線了。這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卻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改編為電視劇了。所有的人都沒能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半生緣就真的只是半生緣,那藕斷絲連的不了情最終只能被時間湮沒!「我只要你幸福。」這樣一句話對他倆都是遠遠不夠的,可是還能怎麼辦呢?怪只怪他們誕生在張愛玲的筆下,註定要有一個不能皆大歡喜的結局! 有人曾經說過,張愛玲寫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外就沒有好的結局。
  • 《半生緣》扎心啟示錄:有愛情的窮人,不配結婚
    ​《半生緣》是一部讓人傷心的小說。世鈞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都是有情人,他們都是半生緣。乍一看,他們的愛情悲劇是原生家庭的鍋,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也是窮惹的禍。性格軟弱。「他跟他家裡人是這樣說的,說他請叔惠和一位顧小姐來玩兩天,顧小姐是叔惠的一個朋友 ,和他也是同事。他不是有意要隱瞞。他一向總覺得,家裡人對於外來的女友總特別苛刻些,總覺得人家配不上他們自己的人。」
  • 張愛玲《半生緣》:相戀14年,為何只換來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小飯館裡,曼幀用顫抖的聲音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可不是回不去了麼?14年的光景,多少人事的變遷!再次重逢,卻也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便是張愛玲長篇小說《半生緣》中男女主人公的結局。,悲歡離合情未了,回首已是半生緣。
  • 從《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解讀張愛玲的性格成因
    《半生緣》裡默許大女兒曼璐的墮落,忍受曼楨被姐夫強暴的顧太太,幾乎構成了毀滅女兒人生的幫兇。在曼楨受困之時,她本來可以選擇伸出援手,可是,當她摸到口袋裡那一疊鈔票時,內心想的卻是「錢這種東西,確實有一種奧妙的力量。」
  • 張愛玲《半生緣》:成年人結束一段關係,最好的方式只有這一種
    張愛玲《半生緣》這一生,我們會和很多人擦肩,也會和些許人相遇然而,總有那麼一個人的存在,讓人無法接受彼此離別、自此殊途的結局。《再見金華站》裡有這樣一句臺詞:「某天,你會無端地想起一個人,是他讓你對明天有所期許,卻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
  • 《傾城之戀》《半生緣》到《第一爐香》:張愛玲,許鞍華的情意結
    但張愛玲的文字,什麼時候都沒有讓人失望。多少年過去了,只要想到這是張愛玲的文字——心裡,就會有著莫名其妙的寒意。當年的張愛玲,年紀輕輕。雖然與胡蘭成花好桃好,實際上卻依然沒有得到最多的寵愛。她將最多的悲憫、最多的恩慈都留給了筆下的人物,專門塑造出來讓你們心疼、讓你們憐愛。然而,同樣憐惜這些女子的還有許鞍華。
  • 《情深緣起》:當張愛玲作品刻上瓊瑤印記
    主人公性格的顛覆,敘事風格的「瓊瑤」化,劇情的擴充、結局的改寫,改變了原著的悲涼底色。當歇斯底裡已是人生常態,愛恨皆是地動山搖,「瓊瑤」風的愛恨情仇,淡化了市井小民於亂世的顛沛流離,也淡化了張愛玲痴愛怨情的宇宙裡那一絲悽楚、灰暗與蒼涼。
  • 《半生緣》: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
    原來,在這世上,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卻明白永遠不可能在一起,或遲或早,你不得不放棄。但翠芝愛著的人,不是世鈞,而是叔惠。1968年,張愛玲把《十八春》最後的大團圓結局,改成了悲劇,並且更名為《半生緣》。
  • 張愛玲《半生緣》中哪個男人最愛曼楨
    張愛玲《半生緣》中顧曼楨是一個有顏值,自立自強,性格溫柔,並知書達禮的女人,最值得男人愛的女人,如果被娶為妻子,她一定是個「入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賢妻良母,然而她的命運很悲慘。有四個男人,許叔惠、沈世鈞、張豫瑾、祝鴻才。哪個是真正愛曼楨呢?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她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終於靠孩子有了避風港」,而是好一通捶胸頓足:你居然是為了孩子才對我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半生緣》裡有張愛玲自己的愛情故事的影子。這是《十八春》裡,世鈞漏夜替曼楨去樹林,找回她的紅絨線手套。在曼楨眼裡,手套是自己用慣的最好,人也是屬於自己的最好——她的「這麼個脾氣」的原型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自己。
  • 接這種戲,她是破產了嗎?
    雖然可能除了劇裡的人以外沒有幾個信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全原聲哦~)可能有沒看過原著的i橘子會好奇哈,《半生緣》寫的是中老年的愛情故事嗎?誤會大了,真不是。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年,輕,人。哈哈,真的很年輕呢。原著中的姐姐曼璐年齡設定是30歲左右,劉嘉玲拍這部戲的時候,52。
  • 親姐姐陷害妹妹借腹生子,情節太離奇,《半生緣》為何不狗血
    某信讀書曾為《半生緣》做知音體文案,內容讓人咋舌。​「姐姐為培養妹妹成才不惜淪為舞女賺錢,卻親手將妹妹送到了自己丈夫床上,囚禁家中」。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你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這要是從前就好辦了,太太做主給老爺弄個人,借別人的肚子養個孩子。這話我知道你又聽不進。曼璐的思想很危險,認為親媽的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 《半生緣》:祝鴻才真的是拆散世鈞和曼楨的"罪魁禍首"嗎?
    這是張愛玲的第1部長篇小說《半生緣》裡的臺詞。對於張愛玲來說,她的一生是浪漫的也是戲劇的半生緣,對於她來說就如她的經歷一般,經歷了少女的美好幻想,為愛情的執著與奮鬥,不顧世俗的浪漫,對愛情美好的期盼,他一直在堅持,他所想的卻終了終了,認清了現實。
  • 《半生緣》:被姐姐和母親毀了一生的曼楨,為何選擇原諒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長篇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有顧家兩姐妹顧曼璐和顧曼楨、沈世均、祝鴻才。張愛玲的小說大部分是用悲劇揭示人性,《半生緣》也是一部悲劇。《半生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姐姐顧曼璐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在上海歌廳當舞女,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愛情,而後又被祝鴻才的「
  • 《半生緣》:不惜為愛悔婚的她,終是沒能嫁給愛情的可憐人
    張愛玲《半生緣》中,半世情緣彼此錯過的,不止是男女主角,就連配角也都未能倖免。翠芝是石家的大小姐,家境富裕,生性要強。愛憎分明,敢愛敢恨的她,最終也還是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其實翠芝不是沒有小姐脾氣,只是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有所收斂,願意做出改變,哪怕是低到塵埃裡。愛情總能給人以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