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魔一念成神,少年溺死為鬼,因仁慈之心感動上天成了神仙

2020-09-05 煜芹趣說歷史

大家好。這裡是煜芹趣說歷史!

古諺云:「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死一生,乃見交情」,大意是說,真正的朋友,經得起貧富與生死的考驗,在古人的價值觀中,一個人能怎樣對待朋友,足以看出這個人的思想品德,在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中,人們也樂於歌頌那些感人至深的朋友交情,如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頗、藺相如的刎頸之交;劉關張的桃園之交……這些故事流傳千年,至今被人們傳頌。

《聊齋志異》中也有許多描寫友情的故事,《王六郎》就是其中一篇,寫漁人許某與溺死鬼王六郎的交情,從人鬼之交,到人神之交,不因身份的變化而忘記老朋友,蒲松齡說「置身青雲,勿忘貧賤」,這8個字,是蒲松齡理想的待友之道,也是整個故事的宗旨。

王六郎

王六郎的故事,在《聊齋》書中,算是一篇較長的故事,情節倒也不複雜,講述了一個愛喝酒的漁人許某,每次打漁的時候,都會一邊喝酒,一邊以酒酹地,口中還不斷禱告說:「河中溺鬼得飲」。時間一長,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次大家都一起打漁,但「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

一天,他又在喝酒時,一個少年飄然而至,說:「請於流下為君驅之」,就是說我到河裡去把魚都驅趕到你面前來。過了不久,許某果然釣起來了一條大魚,他開心壞了,連連道謝,少年說:「你經常請我喝酒,這點小回報算什麼,如果你不嫌棄,以後我每天都這樣幫你。」

兩人說到開心處,便坐下一同暢飲,問起姓名才知道,少年叫王六郎。自此以後,許某每個打漁的夜晚,身邊都多了一個少年相陪,先喝酒,再驅魚。

故事開頭,蒲松齡就埋下了兩處伏筆,第一,為什麼別人打不到魚,而許某每次都滿載而歸?第二,兩人才剛認識,少年為何說多次喝過許某的酒?

人鬼之交

兩人就這樣相交了半年,突然一天王六郎悽慘地對許某說:「朋友,我要和你告別了」。許某十分驚訝,問他原因,王六郎欲言又止,過了半晌才說出實情——原來,王六郎是個溺死鬼,生前就愛喝酒,本以為死後鬼生與酒無緣,不料遇到許某每天以酒酹地,才讓他過了酒癮。為了報答許某的恩情,所以每次許某打漁時,他都悄悄把魚驅趕過來。

這一來,前面埋下的伏筆就解開了,故事也因此籠上了一層傳說感。

王六郎告別,是因為他的業期將滿,明天就要轉世投胎了。許某初聞六郎之語,感到一陣害怕,可轉念一想,既然是朋友,人與鬼又有何別呢?之前,王六郎的欲言又止,是害怕嚇到朋友,沒想到這位許某,還真是一個達觀之人,不僅不害怕,反而問六郎:

「代者何人」?

在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中,有個約定俗成的觀念,溺死鬼想要轉世為人,必須要找到另外一個人代替為鬼,故而許某有此一問。

六郎回答說:「明天河邊有個女人落水而死,她就是我的替死鬼。」

仁愛之心

故事中有兩處仁愛之心的體現,第一次是許某對王六郎關於友情上的仁愛。當王六郎沉浸在分別的悽楚中時,許某安慰他說:

「郎飲此,勿戚也。相見遽違,良足悲側;然業滿劫脫,正宜相賀,悲乃不倫。」

試想許某是個自私的人,得知六郎要投胎,首先肯定會想到今後沒人幫自己打漁,生活質量會大大下降;其次會想以後打漁時無人陪伴,該是多麼寂寞。只有真心相交的朋友,才會在對方即將「業滿劫脫」的時候,報以最真摯的祝福,絲毫不會為自己打算。

這是對王六郎的勸慰,也是對朋友的真誠祝福,也能體現出許某對王六郎的一片仁愛之心。

第二次是王六郎對他人的仁愛之心。兩人分別的第二天,許某到河邊果然看到一個抱孩子的女子失足落河,他於心不忍,但想到她是代替王六郎的,就沒有前去相救。結果沒多久,那女子竟然掙扎著從河裡爬上了岸。

晚上,許某又去打漁,王六郎也來了,說:「哎,那女子還抱著個孩子,我一條命換她們母子兩條命,實在不忍心,所以我救了她,我也失去了投胎為人的機會,也許是你我緣分未盡吧!」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許某為什麼能和王六郎成為朋友?

首先,他打漁的時候,會酹酒告慰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亡靈,這一點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仁者愛人」;其次,他是一個真正值得交的朋友,不因人鬼之別而放棄朋友;第三,當朋友遇到好事時,他會真心祝福朋友,根本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心上。

再說王六郎,他知恩圖報;在坦白身份的時候,也會先考慮朋友的感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本有重新為人的機會,卻因心中的仁愛,寧願放棄復生,也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的替死鬼。

許某為王六郎錯過機會而難過,同時他又對六郎的做法充滿了欽佩,讚嘆道:

「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你看,許某的仁愛,得到了滿載的回報,六郎的仁愛,又是否會真正得到上天的眷顧呢?

人神之交

仁者愛人,必得好報,這是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而好鬼也有好報,這是《聊齋》故事的法則。所以王六郎很快就得到了天帝的獎賞,委任他到招遠縣鄔鎮做土地公,死鬼搖身一變成了神,他卻沒有因為身份的不同,而忘記許某這個朋友,臨別之際還再三叮囑許某,叫他一定要去鄔鎮探望自己。

但那個年代,車馬都慢,幾百裡的路程,要去探望朋友又談何容易呢?可許某對六郎的思念之情日夜劇增,他不畏路途遙遠,帶上行李就去了鄔鎮。而在此之前,王六郎早已為迎接許某做了充分的準備:他以土地公的身份,託夢給當地人,說自己有個姓許的朋友要來,路途遙遠,請大家資助他一些盤纏。

許某到達鄔鎮後,先去土地祠焚香燒紙祭拜好友,晚上夢中見到了六郎,對他說:「你大老遠來看我,讓我十分感動,但迫於身份,不便與你現實相見,故而來夢裡與你見面,雖近在咫尺,卻如萬水千山相隔,實在是讓人難過啊。這裡的百姓會送你一些薄禮,權當是我的一份心意吧。」

之後的日子,許某每天輪流到鎮上百姓家做客,推都推不掉,直到他堅持要回鄉,老百姓也不便繼續挽留,就都拿著禮物去為他送行,臨行時一陣風來,伴隨著許某走了十多裡路,許某再三拜謝,說:「六郎,別送了,你有仁人之心,一定會造福百姓的」。

言罷,那陣風又在許某頭上盤旋許久,才依依不捨而去,送行的百姓們也驚嘆著各自回家了。

許某回家後,日子漸漸富裕起來,但還是忘不了王六郎,每次遇到招遠縣來的客商,都會打聽土地公的消息,人們都說那個土地公十分靈驗,造福了一方百姓。

異史氏曰

蒲松齡在最後,以八個字概括了他寫這個故事的宗旨:置身青雲,勿忘貧賤

就如同王六郎與許某的友情,先是許某不因自己是人,六郎是鬼而疏遠;後來六郎成神,也不因人神殊途而遠離。他們不以生死相隔,不以異類見猜,更不以距離而相訣,也不以身份而改變。

這是偉大而且純粹的友情,但在我看來,更能打動我的,是故事中描寫的「仁愛之心」

王六郎在選擇替死鬼的時候,一定經歷了艱難的選擇,本來自己「業滿劫脫」是件好事,服從命運的安排也無人能以任何理由譴責他,但當他看到替死女子懷中的嬰兒「揚手擲足而啼」的時候,他放棄了最好的機會,選擇成全他人。

同樣,在許某看到女子溺水掙扎時「沉浮者屢矣」,他也感到「意良不忍,思欲奔救」,最終沒有選擇出手相救,也是出於為朋友考慮「轉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他也知道機會來之不易,錯過的話不知道六郎還要等多少年。

這是蒲松齡的高明之處,他擅長揣摩人的心理,用起伏的文筆揭露兩人內心深處的矛盾,把故事講述地十分真實,才能讓讀者對王六郎產生更大的敬意——鬼放棄替死,不正如人放棄生命一樣嗎?捨生取義,說著容易做來難,在故事中,蒲松齡稱之為「仁人之心」,用現在話來說,這就是人道主義。

如果說讓女子替死,一命換一命,站在傳奇故事的角度,是王六郎命中注定的正確選擇,那一命換兩命,即使在傳奇故事中,也是道德的底線,仁人所不為,所以王六郎放棄了。

跳出故事範疇,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看似微小的事情,不也時時刻刻在檢驗著我們的道德底線嗎?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六郎與許某那樣,時刻為他人著想,寧肯自己吃虧,也不傷害別人呢?

如此看來,蒲松齡所歌頌的「置身青雲,勿忘貧賤」,在「仁人之心」面前,實在有些微不足道了。

你是如何看待呢?歡迎大家的留言,關注!

註:內容真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聊齋:溺死的少年找替身,誰知,替身女子竟改變他的傳奇「鬼生」
    而喝酒前,總是先斟上一盅酒祭奠一下,說:「河中的溺鬼,請來喝酒吧!」其他人打魚很少,而他卻每天都打滿筐的魚。一天傍晚,許某獨自飲酒,見一英俊少年走來,在他身邊轉來轉去。許某讓他同飲,少年也不推辭,二人便對飲起來。少年自我介紹:「我姓王,沒有名字,你見面就叫我王六郎吧。」
  • 她為愛飛蛾撲火命斷祭天台,一念成魔,擾得九天動蕩不寧戰亂紛紛
    《因你一念成魔》是大神萬小煙的優秀作品,這本書的主角是白荶和北胤,講述了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文筆絕佳的小說,推薦~~羽族眾人皆有羽翼,是九天之界最為尊貴的種族。而女主白荶是羽族魔族私通產物,天生有羽識卻無羽翼,一直被羽族之人視作異類。女主雖然和男主北胤結為夫妻,可是在家裡,就連看門的門童都可以欺負她。在男主的眼裡,女主不過是一個低人一等的砸東西,連同著他們一起生下的孩子,他都嫌棄不已。可是男主卻不知,百年前的那場天災人禍中,女主為了救他,犧牲了自己的眼睛,後來又被妖族的玉狐公主清芙給廢了雙腿。
  • 神、魔、妖、鬼、仙,五本小說成就仙俠至高神,你都有看過嗎?
    神、魔、妖、鬼、仙,五本小說成就仙俠至高神,你都有看過嗎?,分別為神、魔、妖、鬼、仙,這五部小說將耳根一舉送上仙俠至高神之位,讓其成為和忘語、辰東、土豆、烽火等人並駕齊驅的頂級網文作家。其中神就代表《仙逆》一書,講述了一個平庸的少年,踏入仙途,一步一步走向巔峰,憑一己之力,提高本國修真等級,揚名修真界的故事。
  • 《聊齋•王六郎》:有報恩之心,有仁慈之心,身居高位仍不忘舊友
    有些人愛酒成痴,有些人嗜酒成性,有些人因為喝酒誤事,有些人因為喝酒傷身,更有些人因為喝酒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喝醉酒被淹死後,就算當鬼,也都愛喝酒的故事。每每夜間打魚,都會帶上一些酒,邊打魚邊喝酒。並且,他在喝酒之前,還會為倒上一杯灑在地上,說是祭給淹死在河中水鬼的。王六郎就是河中的水鬼,那酒自然就被他喝了去了。不過喝了許漁夫的酒之後,王六郎都會暗中幫他趕魚,所以經常別的捕魚人一條魚都捕不到,而許漁夫卻能滿載而歸。
  • 少年心懷不軌 反遭「鬼」嚇
    但初次閱讀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中的〈荔姐〉一文,仍不禁為這名想輕薄女子未果的少年感慨,覺得此惡報有些嚴重了。此文主要訴說一名女子為了免遭少年輕薄,而刻意裝鬼嚇他的事情:滿老太太,是我(指紀曉嵐)弟弟的乳母,她有一位女兒名叫荔姐,嫁給鄰近村民為妻。有一天,荔姐收到消息說母親生病了,她等不及夫婿同行,就驚慌狼狽地奔回娘家去。
  • 明月說《聊齋》之《王六郎》:人鬼一家親
    許義聽後慨嘆地說:「你這種仁慈之心,總有一天會感動玉帝的。」從此,二人一如既往,飲酒捕魚。六郎說:「不是的,我前次的好心果然感動了玉帝,因而招我為招遠縣鄔鎮的土地。明日我要去赴任了,如哥哥不忘咱倆的交情,不要嫌路遠,可以去招遠看我。」許義聽後很高興說:「賢弟行為正直,感動玉帝,不用轉世為人,直接成了神仙,這真是善有善報。我感到十分欣慰。
  • 重溫《神鵰俠侶》,發現李莫愁一念成魔,不只是因為陸展元的背叛
    可她,偏偏選了布滿荊棘的一條路,一念天堂,一念成魔,殺人成了她的愛好,她一步步成了江湖上,令人聞風喪膽的女魔頭。 感情沒到那份兒上,考驗也沒用,感情到了那份上,不需要考驗。騙她既是權宜之計,也是不得不為之。 實際上,面對自己的妻子,陸展元不僅不渣,還很負責,有情有義,甚至比大多數男人都要有擔當。
  • 《仙逆》五部曲,仙,魔,神,鬼,妖,蒼茫宇宙五強相爭誰為王?
    第一部:《仙逆》作為五部曲的開端之作,仙逆的質量是沒得說的,一度被書友評論:「仙逆之後,再無仙俠」。當然,只是戲稱。為五強中的「神」第二部:《求魔》《求魔》是五部曲中劇情較為複雜的一部,很多讀者可能前期都看得一臉迷茫,都希望趕緊理清思路,好在雖然文中伏筆很多
  • 盤點那些為愛成魔,黑化的古裝女子。
    古裝劇裡為愛成魔,並黑化了的古裝女子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今天莫茉沫給大家說說那些為愛成魔黑化了的古裝女子。《花千骨》之夏紫薰夏紫薰本是仙界的紫薰仙子,與白子畫,東華,無垢,檀凡為五上仙。檀凡為了她而死,紫薰一念成魔,成了墮仙。最後為救白子畫,功力散盡而死。《絕代雙嬌》之邀月莫茉沫說的邀月跟新版本的不一樣。邀月是一大美女,年輕時跟燕南天是情侶,只是燕南天為了狹義和武功,割捨了對邀月的感情。邀月傷心難過,為了報復燕南天的背叛,創建了移花宮。
  • 《且聽鳳鳴》左青鸞:心中的白月光走向了風舞,至此一念成魔
    而在小師妹被師傅趕走的這些年裡,她的心中沒有了白月光,卻在師傅的耳濡目染之下,更加堅定了強者能戰勝一切,為了達到強者的目的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在左青鸞取走鳳舞的鳳凰之血後後續,朝歌備受風舞的照顧,並且將風舞視之閨中密友,在面臨選擇的時候
  • 一念得見光明,一念或入深淵
    我想觀眾也在此時心情舒暢,為他們的天賜良緣感到高興。廣平王卻沒有如意抱得在新婚之夜抱得美人,因他知道珍珠還在掛念自己的意中人,也沒有強迫她。崔彩屏一心想做未來的太子妃,使出渾身解數,不惜在新婚之夜廣平王酒裡下藥,利用珍珠與安二哥見面打聽弟弟下落之機,有意讓廣平王看到珍珠與別的男人會面,廣平王大為吃醋,以為珍珠的意中人就是珍珠叫得親親熱熱的安二哥。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溺鬼得代,溺死鬼,南雄冤鬼,鬼拔樹
    比 生一子,甫六齡,極聰慧,以己酉七月九日在宅東魚池中溺死。其母入水救之,不活,鎮日坐水邊哭之,亡何,以墮胎死。自後內弟出入每見門前堤上有小兒一群,連袂嬉遊,以手招之曰:「汝來代我。」內弟技癢不能自禁,時時浴水中為快。壬子秋,忽對家人云:「我近學泅水善矣,頃,幾失腳,脫,果不諱 。其正,爾輩哭泣時耶。」言訖,復出解衣赴水,家人亦無隨之者。不移時,遂溺死。亦七月九日也。
  • 《佳偶天成》從命定怨偶到天成佳偶只差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辛湄!
    她不似凡人女子驚慌失措無力自保,也不像修仙弟子輕描淡寫斬妖除魔,淡定觀察、冷靜思考、果斷應對、能屈能伸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幼時批命的克夫之名讓所有人畏她如虎,她不曾自卑絕望,自幼喪母從未體驗過母愛的溫暖細膩,她不曾叛逆敏感,只是認真樂觀的生活,努力把自己嫁出去讓父親安心。
  • 故事:民間故事:高僧一念成魔,卻受眾生膜拜
    老僧法號一燈,因天資聰慧,身俱佛根,自幼便一心向佛,在寺中潛心修行,至今已有五十餘載,近日,一燈卻是遭遇了佛法瓶頸,因始終難以悟透,故此選擇下山入世,期翼在世俗中有所頓悟。誰想,這一下山,正巧碰上亂世,看著滿目蒼痍的四周和流離失所的百姓,一燈不由悲天憫人,心有不忍下只得暗頌佛號,天下興亡,苦得終究都是百姓。
  • 倚天屠龍記缺失的80年,張三丰修《葵花寶典》成魔,橫掃武林
    二、神鵰俠侶,絕跡江湖,張三丰成魔張三丰領悟武學真諦,驚聞郭襄出家,愛而不得,一念成「魔」。五絕消失,楊過歸隱,一個從華山之巔開始,到華山之巔結束,一段江湖往事結束了。在歸隱途中,他將自己所創造的第二套武功傳了出去。這套武功,後來被張三丰得到,結合其他練氣之法,張三丰領悟了「陰陽互濟」的武學至理,此時,張三丰行走江湖時,驚聞郭靖戰死襄陽,郭襄在峨眉出家。
  • 狐朋與酒友之
    車生開始無妻無兒孤身一人,幽寂中偶遇狐仙,二者同「癖於曲櫱」,遂成「糟丘之良友」。過程描寫的自然樸實,娓娓道來,不覺突兀。狐仙私飲了車生的酒,過意不去,指引車生聚財發家致富,以後又有了美滿的家庭。是不是有些意思呢?其實細想,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故事,緣於兩者共有的某些特質--內心的善良、豁達,還不乏率真吧。當車生見到狐仙偷喝了自己的酒且深醉不醒時,啥表現?「視其瓶,則空矣。因 笑曰:「此我酒友也。」
  • 「一念之間」到底有多重要?讓《西遊記》中的他來告訴你!
    可以這麼說,錦斕袈裟的出現深深地刺激了金池長老的內心,更是激起來了他的虛榮貪婪之心。本來是燒別人的火,怎麼反倒成燒自己了?我想,死之前的金池老和尚的腦中肯定是一大堆疑問,但是劫數已至,他只能帶著問題去西方極樂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