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辱佛
東吳時期,在建業的後園裡得到一尊金佛像,應該是周初育王塑造的(沒搜到這個育王是誰)。因為從秦漢到魏朝末期,佛教還沒傳到江南一帶。孫皓本來就不信佛,得到這個佛像後,命令放到廁所裡,把廁紙放到佛像手裡。
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那天,孫皓上廁所,惡作劇說:「今天初八,是給佛洗澡的日子。」然後往佛像身上撒尿。回去後全身就腫了起來,疼的喊叫。星官佔卜說:「冒犯了一個很大的神。」祭拜了所有的神,都沒效果。宮女有信佛的,說:「佛就是很大的神,陛下侮辱了佛像,是不是佛祖降罪呢?」孫皓相信了,趴在枕頭上懺悔,願意皈依佛祖,非常誠懇,不一會,就痊癒了。於是,他把沙彌僧會接進宮裡,用香湯清洗佛像,厚厚布施建安寺。
(這個故事不稀奇,也是不尊重佛像被懲罰的老套路。奇在孫皓敢這麼對待佛像,還說是浴佛,肆意妄為到了極點。孫皓是東吳最後一位君主,很殘暴,動不動就挖人眼睛,剝下臉皮。但是被俘虜到晉國後,還是表現出一點才智和氣節。他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炎指著一張臺階下的椅子說,我給你設置這張椅子很久了。孫皓回答,我在江南也給您設置了同樣的椅子。
另外,對於神靈,我的態度是不可不信,不可強信。就算不信,為什麼要去詆毀呢?也不要太愚迷,有個笑話裡講,某人被坍塌的土牆壓住,兒子來救,某人大叫:「不可,今日不能動土!」)
【原文】吳時,於建業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即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廁,戲曰:「今是八日浴佛時!」遂尿頭上。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號叫,忍不可禁。太史佔曰:「犯大神聖所致。」便遍祀神祗,並無效應。宮內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皓信之,伏枕歸依,懺謝尤懇,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於建安寺,隱痛漸愈也。
失火酬神
吳地人煙稠密,房屋相連,都是木質的,由柱子支撐,和廣州的不一樣,容易發生連續的火災。只要燒起來,就會一次燒掉很多房子。每次火災後,倖免的人家就會齊錢僱戲班,叫做:「謝火安神」。
過去有個延祥鄉,有一百多家住戶聚集而居。有次火災,一半人家被燒,沒受災的人家合計齊錢演戲,有個老婦說:「我的房子那麼小,也不值錢。就算燒了還能怎麼樣?還能把我也燒了啊?我不拿錢!」還有一個強橫的年輕人也說:「我素來不信神,你們怕火,我不怕,我也不拿錢!」
鄰居們不能強求,聽之任之。過了一個月,老婦點燈紡線,腳邊放著一個火盆,暖烘烘的很舒服。忽然竄起火苗燒著了裙子,她亂蹦亂跳,腿被燒傷,一個多月才痊癒。
而那少年,晚上聽到某處起火,想趁亂搶些財物。趕到火場搶了點東西,很不滿足,再次衝進火海。火勢迅猛,沒法出來,在後園靠牆站著被燒死。挪開屍體入殮,牆上印出一個人形圖案,用水衝,用工具刮,都去不掉。原來是這人被火燒,身上的油脂都沁入磚裡。後來聽說這年輕人的鬼魂經常作祟,房主很不安生。
作者說:信神的人,對神必然尊重,不信的人,不要逞強說褻瀆的話。就算是無心的笑談,也要慎重。
【原文】吳地煙火相連,民居稠密,瓦屋鱗鱗,俱以木成,非若廣東之有牆無柱也。一至冬寒風冽,天旱物枯,所慮者惟火耳。不燒則已,燒必百家,或千家。故遭回祿後,凡倖免之家,必斂銀演劇,名曰:「謝火安神」。昔有金匱延祥鄉,歸家壩頭,毗鄰而居者,百有餘家。一時失火,焚烈其半。彼受驚而未遭火害者,均議各出分金,演劇酬神,眾皆樂從。內有一老嫗不允,曰:「吾以僅可容膝之居,所值無幾。火能燒我蛙房,其能燒我之物乎?吾不出銀。」
又有一強橫少年曰:「吾素不信神靈。爾等畏火,吾不畏火矣,亦不出銀。」
各鄰不能強以相從,聽之而已。越月,天寒,老嫗挑燈紡棉,以缶爐養火,蒸於裙下。暖氣薰薰,體暢神怡,手不釋棉而紡。忽火焰燒裙至褲,遂立亂跳;火得風而焰起,裙褲竟燒,身盡受火傷,號痛呼苦。月餘乃愈。而少年一夕聞某處起火,圖搶財物,直前赴場。已獲微贓,猶不足欲,復又進搶。火勢燎原,一卷而盡。少年不得出,避入後園,直豎於牆而斃。移屍殮埋,而人印在牆,儼同生形;雖洗刮殆盡,而猶不能絕其跡。是蓋以少年一身之脂膏,逼透磚內。後聞時時作祟,令建房居此者,不能安閒於暮夜焉。夫守正不阿者為神,非欲盡人而敬之也。彼人信神之靈,自必肅然起敬;彼不信者,不敬則已,何復以褻語慢之?無怪加之以禍。今即如其褻語而報應之,神欲使人知天報之奇,凜乎不敢再犯焉。世之言出招尤者,當知奮然自改,即無心談笑,亦當慎而出話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