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二)左宗棠面對大清帝國海防疆防,顯出一代傳奇英雄本色

2020-10-03 匯鏡知行

讀著爽爽,是我們選擇長篇小說連載的重要原則...這就是了。

小說寫作不能天馬行空,轉換場景就是有新的故事發生,這是法則。


長篇歷史小說

《大河之城》

-蔡磊-

第六章 疆防海防 孰為輕重

  八年前,由閩浙調任陝甘之時,左宗棠就曾對臺灣事務有過安排,也提醒朝廷對臺灣萬不敢掉以輕心,其吏治兵事應早做籌劃。

康熙年間朝廷從鄭氏父子手裡收回臺灣後,臺灣防衛由內地標營調兵輪番戍守,三年一輪,員額一萬四千有餘。

到鹹豐初年後,內地用兵之事日益繁多,輪換之制日漸廢弛,兵丁員額甚至不及當初三分之一。遇有風吹草動,就需要募集鄉勇,以為應對。

而那些人大多為遊手好閒之徒,聚攏一處,可以是兵,解散之後,又成土匪。因為總是不得安寧,當地文官不得不倚重武職,對軍中諸種弊端也是視若無睹不聞不問。

吏治如此,導致百姓對官府隔閡日深,以致有了「十年大反,五年小反」的民諺。

因為四面臨海,臺灣水師曾有各式戰船九十多艘,到左宗棠任職閩浙之時,竟然一艘都沒有。戰船沒了,所謂的維修建造費用卻還得有。如此虛支冒領侵吞公款之事,居然也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卻無人制止……

由於深知臺灣問題之要害所在,所以在調離之時,左宗棠除了著力向朝廷推薦了臺灣道和臺灣鎮總兵的合適人選外,又力主由沈葆楨接手自己的未竟事宜。

沈葆楨

  幾年來,儘管分任兩地,但除了朝廷寄發的各種廷寄、邸報以及匯合了各種官方消息卻又由民間所辦的京報——民間俗稱黃皮報等信息渠道,倆人私人間的信函往來也一直未曾間斷。所以,不管是人在西北的左宗棠,還是身處東南的沈葆楨,倆人對對方身處的環境境遇都不乏了解也就不乏理解。

  臺灣戰端一起,沿海五省中,福建完全停了對陝甘的協餉。然後是廣東、江蘇減少數額,只有浙江、山東不減反增。幸虧如此,否則為出關大軍買糧運糧之事欲停不可、欲墊不能,真不知計將安出!


  事涉臺灣,也就和正在籌劃中的新疆戰事一樣事關大局。

  其實,早在臺灣開戰之前,總理衙門就鄭重其事要求各省——尤其是沿海各省——督撫就海防問題各抒己見提出方略。因為左宗棠曾任閩督,所以也被要求提出建議。斟酌再三,左宗棠還是以遠在西陲為由,沒有公開表態。

在他看來,海防也好,塞防也罷,事關國土國本,也就與江山社稷密不可分,何來輕重之分?只是事有急緩,既然臺海事急,那就自己這邊多做讓步好了。

但這話又不能公開說,否則,到了李鴻章那些只以海防為重、力主放棄西域的人手裡,弄不好就成了日後反詰於己的話柄。遭人奚落倒是小事,真要誤了西徵,那才叫難辭其咎罪無可逭呢。左宗棠就是這麼想的,所以才一反常態,沒有在重大問題上公然發聲。

好在除了公開函件以外,總理衙門還另有密函專以諮詢。深知朝廷之所以左右為難,大部在於顧慮財政,左宗棠也就實話實說:天下之事,言之容易,行之實難。竊以為海防之事,也要慎之又慎,一事而加以萬慮,一念而重以三思。今規劃久遠,似宜合始事之費與經常之費分籌,並計度餉源之贏縮,權其緩急應之,乃期詳慎於始,要成於終,可大亦可久矣。

  很顯然,左宗棠說的完全就是他籌劃西徵的經驗,而且毫無保留。

當然,就海防而言,自有其不同於塞防之處:閩粵吳越燕齊及孤縣各島,凡各收船寄錨之處,均宜察勘,預為之防。此乃各自為政各守一隅的說法。設若沿海各省統一籌劃,則只此一海,情形又有不同。就像一個人,有氣隧、血海、筋脈、包絡、皮肉之分,也就有緊要與非緊要之別。天津者,人之頭頂;大江三江入海之口,腰膂也;各島之要,如臺灣、定海,則左右手之客護頭頂腰膂,皆宜嚴為之防。以此始者以此終,不可稍有懈怠。此外視如髖髀,謂其無足愛惜固然不可,謂其必全力注之,亦不必也。

  總理衙門的密函中,還專門提到了有大員建議將中國海域劃分為北、東、南三洋,分設三洋提督,並分設三個專造槍炮子彈的機器製造局。

對此建議,左宗棠不以為然:真要那樣,三大提督之間肯定要設定界限劃分區域以明職責,互相推諉貽誤時機之事也就在所難免。還有,海上有事,陸上督撫不能不過問,海上三提督原本就難以捏合,此時更是不知誰才是那個說了算的人。說了不算,要麼吵作一團,要麼都不說話,那許多督撫豈非形同虛設?!

  就臺灣防務說完該說的之後,左宗棠還得面對自己的難題。

  原就國弱民疲庫府空虛,加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舉借外債,在左宗棠既是輕車熟路,也是迫不得已。他當然知道,朝野之間,對此早已是議論紛紛,好像他左宗棠果真假手胡雪巖,不止一次地假公濟私藉機斂財大肆中飽私囊一樣。對此他只能充耳不聞佯裝不知,否則就是有十個左宗棠也早被氣得翹了辮子啦。


明天繼續>>>

「面對西徵收復被沙皇俄國侵佔的領土及其扶持的阿古柏分裂勢力的禍亂,勞師遠徵,庫府不足和左右上下的肘制,左宗棠解決眼下自己困難的智慧在哪裡呢?」

往期回顧


相關焦點

  • 第八章(二)左宗棠為西徵不遺餘力,無愧忠臣不摻私心雜念
    一年前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島民被臺灣土著殺害,憑藉明顯高於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官員的見識和方略,先以外交交涉取得清廷對臺灣番地無有效統治的所謂「化外之地」的口實,進而以此為藉口,於四月二十七日耀武揚威發兵臺灣。 面對只有弓箭刀矛竹籤陷阱的當地土著,全副近代裝備的日軍自然取勝不難。
  • 第六章(三)左宗棠上下左右周旋,卻不得不小心有陷阱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六章 疆防海防此時,官軍就地耕墾,應隨時察酌情形,遇有哈民(當地土著)來歸,即發賑給種,並指給地畝,俾得自耕自食;或給予僱值,令其隨同耕穫,俾得自食其力。異時官軍拔行,地畝成熟,復業者必日多一日。是官軍開荒,於軍食有裨,於哈民故業無損。而哈民復業得免開荒之勞,尤心所願……  條分縷析頭頭是道,於國於民都大有益處,朝廷自然所請照準。
  • 第四章(四)左宗棠殫精竭慮為大清,卻也得機關算盡通官場
    這位大清帝國最後的傳奇人物左宗棠是救了西北命的人 各地駐防官軍戰後也需安排調整——  駐守肅州之兵以記名提督譚上連統領如天之福,甘(州)涼(州)安西明歲豐稔,西師飽騰,再分起層遞而前,如行祍席…… 在左宗棠自己看來,如此安排,可以說是十拿十穩的萬全之策。但可能是尚未接到奏疏,朝廷就又下諭旨催促,那就再加陳述以作答,同時還要對上諭中不敢苟同之處加以辯駁。
  • 第六章(一)左宗棠西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如何找米下鍋?
    有個性便有生命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六章疆防海防這情形猶如棋手面對棋枰,根據盤面形勢,或棄子爭先或舍小就大或展閃騰挪借力打力,如棋手棋藝高超,自然是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但若是盤面局勢過於複雜,或棋手棋力不夠,則難免捉襟見肘應對乏力。大一統國家的財政統籌,下的也是棋,只不過將棋子換成銀錠而已。甘肅新疆一帶民貧地瘠,所需協餉歷來是財政支出的一個大頭。
  • 第六章(四 五)左宗棠重尋五十年舊事 建舉院二百年草昧破天荒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六章> 疆防海防 孰為輕重四  七月,朝廷下旨,晉左宗棠為東閣大學士,此刻,望著那塊匾,左宗棠又一次百感交集,既有感於百姓的厚道淳樸,又有種說不上來的羞赧慚愧,還有種世事沉浮的悲涼滄桑……終於,左宗棠挪開眼睛,看著吳可讀和吳衝,鄭重其事地抱拳一揖,洪亮的聲音裡透著蒼老,也透著真情:舉院之事,藩司衙門想方設法連挪帶擠,出銀十萬上下應該可行,不足之數,恐怕就要靠募捐所獲。左某就拜託二位啦!
  • 第八章(一)左宗棠吃苦負重勞碌命,嘆自己也不過是鷹犬走狗
    太后擅權,別說朝廷上下,就是整個國中也盡人皆知,難不成又要……左宗棠打了個寒戰,卻不是因為冷。  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左宗棠就見過皇上、皇太后。那時的他本已調任陝甘總督,卻就在赴任途中,又奉旨參加了對捻軍的圍剿。
  • 第八章(五)水窮處左宗棠運籌帷幄,雲起時定謀略無畏西徵
    共分三場——第一場時在八月初九,考時文(又名制藝、時藝,亦即八股文)七篇。其中「四書」三題,「五經」每經四題。應考者選其所學之一種經考之,稱為本經。(因為銀錢緊,可供監考大員登高而望,監視整個考場的高達三層的明遠樓,是好幾年後在新總督手裡才增建的。同時增修擴建的還有專供外簾官辦公的觀成堂。)至公堂大門兩側的楹聯和衡鑑堂等幾處門楣上懸掛的牌匾皆為左宗棠所書,可謂集雋秀與剛勁為一身。
  • 第四章 (一)甘肅民亂平定,左宗棠就心念兩件事:民生和人才
    )、永昌、甘州(今張掖)、肅州了。記得當年赴任陝甘,面對皇上和太后詢問,他曾許以五年為期,解決陝甘問題。當時真是捏了一把汗的。如今掐指算來,連頭帶尾耗時近七年,勉強可以說是差強人意。那就還有一件大事也需上奏朝廷,請求恩準。
  • 第十四章: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三.左公依舊不遺餘力
    移帳新疆哈密,開始了他新疆建省的艱辛歷程,此時,左公身體已有些糟糕,幾次咳血,但他還是要親力親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新疆完全納入大清帝國不可分割的版圖之內,永絕強敵覬覦竊取之心。」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左宗棠到達哈密,駐軍城西鳳凰臺
  • 第八章(四)左宗棠機敏巧安排,沙俄軍官為西徵運糧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第八章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兩名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出的通事(翻譯),也由北京、包頭一路跟隨而來。  得到報告後,左宗棠叫來代福和駐紮督署的親兵步隊營官,囑咐他們除了擦槍磨刀正常操練外,還要洗澡洗頭打辮子,都給我拿出點精神來!  代福和那營官有些糊塗:大人,是要打仗嗎?  左宗棠哭笑不得:仗打到我的總督衙門,我這個總督也就當到頭啦!
  • 第八章(六)安維峻高中鄉試榜首,左宗棠一改往日「小心眼」
    《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一首樂歌,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發現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起進食。古人視此為美德,以為有君子之風。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於是上行下效,遂成風俗。
  • 第十四章: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六,天下之事當以天下之心出之
    因左宗棠早已聲名在外,所過之處,租界當局除換升大清龍旗,還派出士兵列隊護衛,並鳴放禮炮一十三響。 如此陣仗,導致觀者如堵,人們的詫異在於——洋人何時如此恭謹有加地對待過我大清官員?這當然和胡雪巖也經營蠶絲生意有關,但左宗棠的因素也不可忽視。為裝備江蘇水師,光緒八年,胡雪巖又幫左宗棠在上海洋行覓購洋槍三百支。  如此嘔心瀝血,光緒八年(1882年)十月,上任大半年的左宗棠舊疾復發又有加劇不說,還又增添耳聾、眼花、善忘等新症,不得不再次上疏請假。
  • Matimba馬蹄吧編年史(六)
    第六章 「首領」隕落13年7月,一代梟雄恩杜納在imbali區域突然失蹤了,而他本應該可以獲得更多的榮耀,雖然他已經帶著弟弟們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裡打下了很多大聯盟或許幾輩子才能打下的地盤。然而,他身上軍事貴族的色彩最終還是掩蓋了帝國締造者的色彩,過度膨脹的野心使得他的傳奇最終在盛年的某一天終結,而他留下的帝國也在之後半年內慢慢地徹底分裂了。也許,他會因成為很多獅子最糟糕的噩夢而被銘記:他曾率領著他的軍隊在Ngala,在Manyeleti,在Sabie sand,在這些區域周圍的克魯格地區橫行。
  • 第四章(五)自左宗棠重教興學,甘肅不再被「拋棄」
    單舉甘肅一地而言,就興辦了莊浪尊經書院、岷州(今岷縣)文明書院、隴西襄武書院、洪水堡金函書院、甘州南華書院、秦州(今天水)隴南書院等,甚至還專在化平川為回族民眾設歸儒書院,至於修復的書院就更是遍布全省,可謂是用心良苦。
  • 兩個有趣的小故事,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左宗棠
    左宗棠雖然還是個農民,但是名氣相當大。近的比如說胡林翼(後來的湖北省長),稍早一點的林則徐都很推崇他。於是張亮基就想讓左宗棠來幫自己幹活,又怕自視甚高的左宗棠不給自己面子,所以使了這一招。這種侮辱智商的事,要是放在平時,左宗棠不得跟你打起來。
  • 明朝那些事兒(第5部) 帝國飄搖|電子書
    二部分是外戰,亦即援朝抗日戰爭。從廟算到外交,從戰爭到和平,帷幄運籌神鬼莫測、驚心動魄,戰爭場面波瀾壯闊、殺聲震天。目錄第一章 致命的正義第二章 奇怪的人第三章 天才的對弈第四章 成熟第五章 最終的亂戰第六章 高拱
  • 第一章 羅網之心(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同人小說)
    此同人小說是從第六季的劇情開始發展的。秦時沒有明確的時間線,不過從多處劇情來看,時間點為公元前218年。不過由於劇情需要,個別歷史事件可能打亂或改編。所以,歷史為骨,藝術為藝,本小說純屬虛構,不代表真實歷史與劇情走向。 本章向大家介紹一下以後會在小說裡可能出現的預告片片段,然後從第二章開始進入正題。
  • 第七章(一)官場生意場都是戰場,吳衝貪功自傲險喪命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七章 不孝有三  還是在翠華樓二樓雲遮月布置的軟玉溫香的房間裡。  雲遮月來自江南,膚白貌美不說,性子也極其溫柔,平日裡總是不笑不說話,一笑就露出幾顆愛死人的小米牙。嘗到甜頭的吳衝迷上她已經有段日子啦。後來竟至真的有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也就越來越頻繁地夜不歸家。當然,到底是讀書人,且又正經做著官呢,難免有時也會良心發現,捶胸頓足懊悔不迭。
  • 第四章 (二)紅塵滾滾,煙火人生,誰又能真的免了俗呢?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四章 大河上下無問西東二剛進入臘月,按慣例,離民間掛燈、官府封印還有十多天工夫呢,整個蘭州城就早早地興奮起來。面對提拔了自己的督撫大帥,他語無倫次地不知說什麼好——謝督帥、謝大人!抬愛保舉,恩同再造……大人,我我我……左宗棠忍俊不禁:名利面前,瑞元竟會失態至此,大出老夫意料。
  • (第七章) 酷灼,好一支隊伍
    (第七章) 酷灼 , 好一支隊伍 假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和李強相約回村。一進村眼前的情景好是驚訝!只見各生產隊的場上紅旗招展人潮如湧,布滿了持槍演練的隊伍。有列隊跑步的、有練刺殺瞄準的。口號聲、喊殺聲響成一片,好一個氣呑山河的演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