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怒火中燒、慾壑難填時,自己明明知道去做一件事是有害的,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很衝動地去做一些不好的事,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猛然轉念,懸崖勒馬,我們就能把自己從邪魔變成一位高尚的人了。
——《菜根譚》
記得當年讀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時候,裡面有一個場景至今使我記憶猶新:小說中一個人物叫風波惡,他是慕容復的一個家臣,但其人光明磊落,是位武功極佳的英雄好漢,與慕容復之行事陰險毒辣迥然而異。
有一天,他走在一座獨木橋上,偏偏對面走過來一個挑著糞擔的鄉下人,兩人狹路相逢,卻均不肯先退回去,於是兩人一直僵持乾耗下去。
後來,鄉下漢子忍受不住,口中汙言穢語地罵了起來,風波惡亦不退讓,也跟著針鋒相對。那位擔夫氣力不支,於是惱羞成怒,舀起糞水向他潑了過去,風波惡始料不及,搞得臉上口中全是糞水,大怒之下,便向那擔夫頭頂拍落,想一掌斃了他。
可是掌到中途,他忽然停在半空,反而哈哈一笑,問擔夫:「老兄,你我誰更有耐性啊?」擔夫不肯示弱,便說道:「我挑著糞擔,你自然比我佔便宜。」擔夫終於氣餒,正要退回去的時候,一時大意,便向河中掉了下去。風波惡急忙伸手抓住他,左手託著糞擔,右手抓著擔夫,展開輕功縱岸,將擔夫和糞擔放到地上,然後揚長而去。
風波惡和鄉下人在獨木橋上,圖片源自網絡
風波惡身懷武功,要殺那個擔夫,簡直易如反掌,可他盛怒之下不但及時收手,還以德報怨,這才是大仁大勇的英雄好漢!
佛家總是諄諄教導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對於一個被心魔根深蒂固地佔據了軀殼的人來說,他如何能夠放下那把屠刀?既然放不下,他哪裡會成佛呢?
禪定內心,圖片源自網絡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盛怒之下,因一時欲望衝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更可悲的是,我們明明知道做的事情不理智,可怒火欲水控制著我們的行為,於是我們做事仍舊不加節制,依然故我地將錯就錯下去。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聖人才是完美的,是沒有喜怒哀樂的。
其實,聖賢也是人,他們也有心中也有憤怒和慾念,可是聖賢之所以被尊稱為聖賢,正是由於他們善於控制自己內心浮躁的情緒和不良的欲望,當憤怒在胸中燃燒、欲望在心中沸騰時,他們能夠用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去克制,化解這些憤怒和欲望。
所以說,一念之間可以使魔鬼變成聖人,一念之間也可以使聖人變成魔鬼。
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有一個叫趙承熙的韓國青年,控制不了內心壓抑已久的憤怒,對校園裡的師生瘋狂射擊,造成32名師生身亡,他自己最終也飲彈自殺。
趙承熙驚天慘案,圖片源自網絡
就在案發後的第四天,全校師生做出了一番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們將被射殺的32個無辜生命和趙承熙一起葬在了弗尼吉亞理工大學的中央操場上,並在那片寬闊的草地上祭奠了他們。全校師生並沒有將趙承熙視為一名喪心病狂的殺人兇手,一位同學留下一張手寫卡片:「趙,你小覷了我們的勇氣、力量和同情。你雖然令我們感到心碎,但你絕對擊垮不了我們的精神。經歷這次事件,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更加堅強,也更為自豪。愛,雖然被淚水浸透,卻能持久地永恆下去。」
同學們紛紛將自己手裡的紙片放在他的墓碑前:「我們沒有為你提供必要的幫助而對你深懷歉疚。但願你的家人不要太過悲傷,並儘快使心情平復下來。」「如果以後再次遇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他,使他重新獲得勇氣和力量,讓他的人生充滿關愛。」
同學們自發祭奠和祈禱。圖片源自網絡
趙承熙與那些無辜的生命無怨無仇,可他卻在一念之間喪心病狂地將他們殺害;師生們與趙承熙本該仇深似海,最終卻在一念之間以寬廣博愛的胸懷原諒了他。在我們看來,這豈不是一種很鮮明的對比?當然,我不是倡導對壞人寬容,而是期望世人都能去除偏執。
因此,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與人發生爭執時,我們理應控制自己內心的憤怒和慾火。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別人,以寬容平和之心待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應該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版權聲明
章巖,本名張兵,文史類暢銷作家,擅長以創意通俗接地氣的方式解讀歷史。出版暢銷圖書幾十種。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