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的是人性,而我選擇的是生存。」這句冷酷的話,是劉慈欣12年前說的。如果拿這句話來評論《流浪地球》電影,很容易就會發現電影的設定與劉慈欣原著設定之間的矛盾。
電影裡所展現的,不僅是科技的勝利,也是人性的勝利。甚至應該說,是人性勝利之下的科技勝利。
在地球要被木星吸住並毀滅的時刻,地球上的人類沒有放棄希望,努力自救。在棋差一著的最後時刻,吳京出演的英雄父親劉培強駕駛空間艙撞向地球發動機火焰,拯救了地球。
而劉慈欣的原著裡,沒有木星危機,但有人類叛亂:屈服於軟弱、黑暗人性的人類,殺死了地球的英雄。
地球通過木星加速,成功逃逸太陽系後,人類發現太陽日復一日,依然正常,並無爆發演變成紅巨星的跡象。於是,人性幽暗面開始如野草蔓延,人類開始懷疑這一切都是陰謀,是聯合政府為了統治人類而製造的陰謀。
叛亂開始了。很快,連政府軍也加入其中,要從聯合政府手裡奪回地球發動機,重返太陽系。
最終,叛亂的人類成功攻佔聯合政府,並把為地球發動機正常運轉而堅守的最後5000人,殘忍地扔到零下一百多度的冰海面,凍成冰雕。
勝利反叛的人類在岸上高唱《我的太陽》,然而,5000個人類英雄被處死後一個小時,太陽開始氦閃,開始熄滅,開始走向末日。叛亂的人類全傻眼了。
小說和電影的結局一樣,英雄死了,人類活了。
但劉慈欣的原著,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故事。故事裡,人性是不可靠的、忘恩負義的、殺死英雄並製造絕望悲劇的。人性的結局是灰暗的。
而在電影裡,人性是高尚的、帶著希望的,英雄為人類而死,是主動的、壯烈的。
人性的結局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