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鬥米仇

2020-08-28 福多多呀


話說很久以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和睦相處,沒有任何糾紛,但是其中一家相對較窮,另一家相對較富裕些,儘管貧富存在差距,但兩家各過各的日子,兩家沒有利益衝突,倒也相安無事。

那一年,天下大旱,地裡顆粒無收,富的一家,因為家裡櫃有餘錢,囤有餘糧,倒也不甚驚慌,仍然過平常的日子。而窮的一家全靠地裡收成,這一天災,地裡完全絕收,吃飯的都成了問題,只有坐著等死。

大家鄉裡鄉親,富的一家看到鄰居這樣,總不能見死不救,於是就安排兒子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大米,所謂難時一口,這升米救了窮人家的大急,米雖只有一升,但救命之恩,當然是大恩,此所謂「升米恩」。

窮人一家,因為這一升米,總算挨過了最難的時候,一家人也都得以存活,於是舉家前往富人家裡去感謝富人的救命之恩。說話之際,雙方談起來年的種子,窮的一家吃飯米才剛解決,當然還沒有著落,於是富人家當家的說,這樣吧,我們家裡的糧食還有不少,咱們是鄰居,再給你一鬥吧。

窮人當然高興,於是又拿了富人一鬥米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要知道,古時一石等於10鬥,一鬥等於10升,那一升救命的米,這次又來了10倍,當然高興。

窮人回家後,窮人一家商量,米太少了,如果吃了,就還是沒有種子,如果當種子,立馬就又沒了吃的,一家人難過啊,紛紛開始埋怨富人家,說富人家太摳門了,你那麼有錢,為啥不多給我們一些米,或者乾脆給我們一些錢,讓我們去買米買種子,就給一鬥米,能幹啥?!真是為富不仁,太壞了!此所謂「鬥米仇」。

沒有不透風的牆,窮人一家的的話還是傳到了富人家耳朵裡,富人家當然生氣,我明明是白白送了你們家那麼多糧食,你們卻在背後罵我,真是救不得的窮鬼,壞透了。

於是,本來和睦相處的兩家鄰居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成語意思很明白:當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但如果給他一鬥米,他可能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鬥米,就能給我更多,你竟然不給我,你就成了壞人了。




相關焦點

  • 升米恩,鬥米仇,幫助的距離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精華,一直到今天,這句話還有著很高的適用性。關於這句話的來歷,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是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
  • 議論文「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俗語的由來與啟示
    鬥米恩,是指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 不是我拉仇恨,正所謂升米恩鬥米仇,有的人即便再可憐都不能幫
    當時學校還在帶米蒸飯,有時候我見他不夠吃,也就不是分他一些飯,就是提前給他挖一些米,時間長了,他忽然提出和我搭夥,說以後我出米,他負責去附近的田裡找菜。其實什麼找菜,就是去附近的農家偷菜嘛,這算盤打的倒好,我出米,他偷菜,末了我也得擔上個賊名兒。於是我當場就拒絕了,也不再挖米給他。
  • 擦亮雙眼避免結仇,擔米養仇的"仇人"都有這個特點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來自於這樣一個成語故事。古時候有鄰裡兩戶人家,一家家庭人員比較能幹一些所以比較富裕,另一家比較貧窮,平時兩家關係還很不錯。這時候富裕的這家人看到窮的這家情況,趕緊給了窮鄰居一升米,窮的這戶人家得到米之後來到富裕的這戶人家家中千恩萬謝,言語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於是富的趕緊又給窮的這戶送了一鬥米。窮的把米拿回家之後,兄弟很沒好氣的說:憑什麼只給我們送一鬥米啊?這鬥米除了夠吃以外根本不夠明年的種子,這富裕人家也太過分了!既然他們這麼有錢,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
  • 你見過米蛇嗎?你知道米蛇發家的傳奇嗎?
    你見過米蛇嗎? 我是沒有見過的。但是老早就聽媽媽講過米蛇的故事。平時做飯總是蔣婆婆親自拿升子量米。有一天,蔣婆婆病了。大媳婦準備做飯,問婆婆要屋子的鑰匙,要舀米。蔣婆婆掙扎著起身,舀了一升子米,給媳婦。說:「這鑰匙我管著好。你就只管做飯吧。」 媳婦就犯嘀咕了:「那屋子裡放著什麼要緊東西呢?有沒有銀元或者金元寶哇。」晚上就跟自己的丈夫嚼舌頭。丈夫說:「別說笑話了。我家哪會有金銀之器。我長這麼大,從沒見過呢。」
  • 《看屍匠》第012章 升米仇
    如果大仙不罷手,再繼續鬥下去,山乾一定不會是『大仙兒』的對手,那時山乾可能都得被『大仙兒』折騰一頓。 「你……快過來……把他們弄醒,咱們快走……他要是回來,咱們都得死!」 剛才被山乾救起來男人,聽到山乾的話,立刻從樹後跑過來。而周婷婷也在山乾鬥法時醒了過來,知道了發生的事情,也馬上過來幫忙。
  • 巫溪民間文學 | 糠 七 升
    故事 ➤➤ 人物傳說糠 七 升一天夜裡,王三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對他說:「遇巖莫灣舟,遇油莫梳頭,鬥谷三升米,蜂蚊抱筆頭。」第二天清晨,一覺醒來,他感覺很奇怪,夢裡的話是么子意思呢?但是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就開船去了。這天晚上,船來到往日大夥常停靠的巖灣,準備靠船休息。王三陡然想起觀音給他投的夢:「遇巖莫灣舟。」於是他獨自把船往前開了一段路,停靠在一處沙灘上。
  • 三袋米的故事
    那時的中學,學生每月都得帶30斤米交給食堂。兒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34;母親摸著兒的頭,疼愛地說:&34;兒固執地說不,母親說快去,兒還是說不,母親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甩在兒臉上,這是16歲的兒第一次挨打……兒終於上學去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母親在默默沉思。沒多久,學校的大食堂迎來了姍姍來遲的母親,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籲籲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
  • 聊齋故事:米鋪掌柜為富不仁,書生縱鬼偷米,幾日後掌柜性情大變
    鳳陽縣有一個叫孫宇的男子,好佔小便宜,孫宇有一家米鋪,常大鬥進小鬥出,由於整個鳳陽縣就只一家米鋪,百姓明知吃虧也只能在孫宇的店裡買米,否則就得多走十多裡路到鄰縣去買米。有一年鳳陽縣一帶大旱,田裡幾乎顆粒無收,鳳陽縣遭災尤為嚴重,朝廷的賑災糧餉還沒有到,孫宇見狀將米價上調了一翻。雖然引來一片罵聲,但孫宇毫不介意,在他看來這些罵他的人要不了多久就會來求他。
  • 為什麼一鬥米養恩人而一石米會養仇人?
    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是鄰居,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鬥米,救了急。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石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石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一石米能做什麼?
  • 披麻戴孝討米人,你見過嗎?
    所以兄弟倆要出來討米」。還有這個風俗?我老公趕緊進屋,裝了一大升米,準備到進其中一個孝子拿出的口袋,那個孝子說,不要那麼多,一點就行,不然背不動。不犯七,兒子們就要去討米,而且要討一百家,不然後代沒飯吃。要把討來的米,全部煮飯吃掉,不能倒掉。這是真的嗎?可大家都認為這是風俗,寧可信其有,都這樣照辦。現在農村留在家裡的人不多,湊一百家,要走很多個村,討很久啊!我家隔壁老人說,不用去那麼多家,學校旁邊有個老師姓萬,去他家討,相當於討了一萬家!那兩個孝子和他堂哥,就奔學校去了!今天又長見識了,了解到了這樣的風俗。
  • 神女與米生的故事:雖人仙殊途,但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宴席快結束的時候,兩個少年站起來,每人拿一個足能盛三鬥酒的酒杯勸客。米生一看,面有難色,但見其他客人都喝了,也只得跟著喝了;一會兒便連勸四杯,主人客人都一飲而盡。米生迫不得已,勉強喝乾。少年又給斟上,米生感到酒力難當,站起來告辭,少年硬拉著衣服不讓走。米生不覺大醉,頹然倒地。醉意中感到有人在用冷水噴自己的臉,迷迷糊糊地醒了過來,站起來一看,客人都已散了,只有少年人扶著胳膊送他,於是告辭回家。
  • 與孩子一起讀書:《三袋米》
    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帶30斤米交給食堂。兒子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農活。」母親摸著兒子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裡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後就送米去。」
  • 小小說:賣米
    賣米文/石光舉要過年了,男人在女人的吩咐下,趕場天,背著百來斤今年剛種出的新米去賣;準備利用這賣米的錢,多辦點年貨。街上賣米的農民,早聚集成了一排,每個人的面前,都擺放著大米;一眼掃去,一片雪白,煞是惹人愛。今天,男人的運氣真好,百來斤米從竹籮上剛放到地上,就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王前來跟價。男人要三塊錢一斤,女子話不多說,眨了眨水汪汪的眼睛就一錘定音說,三塊錢一斤就一斤,但要請男人背到她家裡去。她家是街上人,背去稱了就數錢。男人背著米,跟在女子的後面。
  • 三袋米的故事,看完我哭了
    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籲籲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打開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頭就鎖緊了,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佔點小便宜。你看看,這裡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這位母親臊紅了臉,連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麼,收了。
  • 出 山 買 米
    這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們的米不多了,你出山到集上買些米吧。」小和尚答應一聲,第二天就出發了。  可是走了沒多久,小和尚就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出山過河的那座橋,木頭朽壞了,人不能走。老和尚問:「不是可以從別的路繞過去嗎?」小和尚說:「繞過去那得多走幾倍的路。我聽附近的山民說了,那橋他們馬上就修,還不如等橋修好了再出山。」老和尚沉默不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