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山 買 米

2020-09-10 海之聲南京城南旗艦店

 在一座寺廟裡,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這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們的米不多了,你出山到集上買些米吧。」小和尚答應一聲,第二天就出發了。

  可是走了沒多久,小和尚就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出山過河的那座橋,木頭朽壞了,人不能走。老和尚問:「不是可以從別的路繞過去嗎?」小和尚說:「繞過去那得多走幾倍的路。我聽附近的山民說了,那橋他們馬上就修,還不如等橋修好了再出山。」老和尚沉默不語了。

  幾天後,老和尚又派小和尚去買米,幾個時辰過去後,小和尚背著袋子又回來了。看到老和尚,小和尚立刻說:「師父,那橋正在搶修,現在還沒修完,等他們修好了再去買米吧。我想,修這橋不會用太長時間的。」老和尚看看已快見底的米缸,嘆口氣:「好吧,就按你說的等吧。」

  估摸著橋該修好了,這時米缸裡的米也已吃得乾乾淨淨了。老和尚說:「去吧,趕快去吧,再買不到米,咱就該餓肚子了。」小和尚收拾收拾東西,上路了。可是這一次,小和尚去得快,回來得也快。一見面,小和尚就著急地對老和尚說:「師傅,不好了,橋是修到頭了,可是被上遊突然暴發的山洪又衝壞了,連那條繞過去的路也被洪水淹沒了,我們該挨餓了……」

  老和尚嘆口氣:「其實,這種狀況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當初橋朽壞了的時候,你如果早下決心,從繞過去的路出山,雖然費些體力,但米應該是早已買回來了。可你不想費力,又心存僥倖,結果,一而再,再而三,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你說,這能怨誰呢?」小和尚不由得低下了頭。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考慮如何抄近道、走捷徑,即使出現意外情況,也是心存僥倖,不肯相機而變,付出更多,結果,成功的時機就這樣被我們自己輕易地放走了。

相關焦點

  • 買米(民間故事)
    帳房先生安慰兒子道:「估計上次買的米分量小,賣米的沒算計他,也算那小子走運。這次我們動些手腳,看他還怎麼得意!」這次,阿明又按時歸來,馬車載著滿滿的香米。帳房先生招呼夥計上前幫忙卸貨,搬運騰挪間,他示意兒子偷偷從袋子裡倒出幾十斤米藏起來。
  • 「施主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原來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實在太窮了,拿不出東西來布施。」老婆婆臉上寫滿了憂慮。  「有了,我們可以把身上這件衣服供養給佛陀呀!」  「這衣服又破爛又骯髒,怎麼好意思送給佛陀呢?目犍連一驚,立即以神足通運來須彌山,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希望能夠鎮住驚濤駭浪。但是當目犍連尊者把須彌山投擲在江海中,不僅無法平息滔滔浩淼的波瀾,須彌山猶如一粒石頭在水裡翻騰。目犍連趕忙跑回精舍,向佛陀請教解決之方。正在用齋的佛陀隨手挑起一粒米飯,交給了目犍連,輕描淡寫地說:  「你把這粒米飯丟在水中,看看有什麼效果?」
  • 年代文:她去超市打工,卻莫名穿到七零,隨身空間嫩肉精米堆成山
    今日推薦年代文:她去超市打工,卻莫名穿到七零,隨身空間嫩肉精米堆成山。《重生七零:神醫小嬌妻》作者:顧生小說簡介:一朝重生七十年代,沈微表示害死她的渣男賤女,休想有好日子過!!靠著一手醫術,虐渣、踩極品,保護親人,逐漸壟斷了全球醫療市場,誓要成為一代傳奇。可素,失蹤三年的狗男人為什麼突然出現了?
  • 益陽一小車翻滾山下約20米,被摔得稀爛
    微友反饋:12月7日中午左右,安化縣江南鎮(音:幹龍村路段),一輛小車不知何故從山上公路翻滾下約20米山下的別一條公路上,車子已經稀爛,近乎報廢!車上人員已被120急救車送醫救治,願平安!
  • 升米恩,鬥米仇
    大家鄉裡鄉親,富的一家看到鄰居這樣,總不能見死不救,於是就安排兒子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大米,所謂難時一口,這升米救了窮人家的大急,米雖只有一升,但救命之恩,當然是大恩,此所謂「升米恩」。窮人一家,因為這一升米,總算挨過了最難的時候,一家人也都得以存活,於是舉家前往富人家裡去感謝富人的救命之恩。
  • 與孩子一起讀書:《賣米》
    那人又看了看米,猶豫了一下,說:「本來都是一口價,不許還的,看你們家米好,我加點,一塊零八,怎麼樣?」母親還是搖頭:「不行,我們家這米,少說也要賣到一塊一。你再加點?」那人冷笑一聲,說:「今天肯定賣不出一塊一的行情,我出一塊零八你不賣,等會散場的時候你一塊零五都賣不出去!」「賣不出去,我們再擔回家!」
  • 水井裡流米出,這個傳說也太神奇了
    兒子朝老者消失的方向叩首謝恩,正東方一輪紅日噴溥欲出,光彩照人。兒子回到屋後枯井一看,井裡果然流出一碗米。母親見兒子回得早,問怎麼回事?兒子將砍柴遇老者,井裡流米的事告訴母親。此後,他們每天都能得到從井裡流出來的一碗米。兒子無需打柴,也有飯吃了。久而久之,母親嫌每天米流得太少了,要兒子把井裡出米的井洞鑿寬一點,以為這樣流出來的米就會更多。兒子心裡不同意,但母親的話必須得聽。於是將井洞弄得大了一點,天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第二天,兒子去取米,井裡流出來的已經不是米,而是一大堆的米糠。
  • 故事:民間故事:男子賣米經過墳地,回家時又殺雞又買元寶
    這個事情發生在80年代初,當時賣點東西都是靠人一腳一步挑著扁擔去集鎮上賣,一天我隔壁家的老馬挑著一擔子米去集鎮,路過村裡的夏紫山(作者解釋:夏紫山現在仍然存在,位於西湯池鎮,由於從古到今都有人不斷把死者安葬於此山,山上成片的松樹林,茂密的地方陽光射不進,大墳小墳層層疊疊,所以給人的感覺總是陰森森的,小時候我們經常上學要路過,依然記得有次大雨造成的小滑坡,2個棺材裸露了出來,還有幾節白森森的腿骨和膝蓋的碎骨頭被刷了出來
  • 升米恩,鬥米仇,幫助的距離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精華,一直到今天,這句話還有著很高的適用性。關於這句話的來歷,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是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
  • 山窪窪飛出一支歌
    木耳和杜鵑是屈指可數的高中畢業生,兩家離得不遠,木耳住在山下的小溪邊,杜鵑住在對面月亮埡下的山窪窪裡。兩個人一塊兒上小學,中學。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寂寞的時候木耳就給杜鵑寫信,或者從懷裡掏出杜鵑給他買的那把口琴,吹《小河淌水》,一遍又一遍。 可是,等木耳掙夠錢回到家裡,杜鵑已嫁人了。
  • 四個兒子7個孫子孫女為何老人還得自己上街買米吃?
    以前兩人常常一起逛街看人家下棋或者吃頓雲吞的,爺爺說:「你八叔公的兒子和孫子真不是東西,兩個老人家吃得了多少米呢,81歲了竟然還得自己走路到鎮子上買米吃,明明有個孫子就在超市裡上班的,換我得挑最貴的米讓他拉回來才行。」原來爺爺上街時碰到八叔公了,兩人一起吃午飯買雜貨爺爺就買了幾個麵包給回來給我孩子吃,而八叔公買了一袋28斤的大米。
  • 北大才女嘔心瀝血的文章《賣米》,看完令人潸然淚下
    我往四周看了看,發現場上有許多人賣米,莫非他們都等著用錢?場上的人大都眼熟,都是附近十裡八裡的鄉親,人家也是種田的,誰會來買米呢?,不過這幾天城裡跌價,再好的米也賣不出好價錢來。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親:「開場的時候人家出一塊零八你不賣,這會好了,人家還不願意買了!」母親似乎有些慚愧,但並不肯認錯:「本來嘛,一分錢一分貨,米是好米,哪能賤賣了?出門的時候你爹不還叮囑叫賣個好價錢?」「你還說爹呢!他病在家裡,指著這米換錢買藥治病!人要緊還是錢要緊?」
  • 小小說:賣米
    賣米文/石光舉要過年了,男人在女人的吩咐下,趕場天,背著百來斤今年剛種出的新米去賣天麻麻亮,男人竹籮裡背著百來斤新米出發了。鄉場離家有十多公裡,不早點出發,就趕不上集市的鬧熱時間。男人家住的地方,叫「清水河畔」。兩岸全是一層接一層的稻田。田裡的泥巴糯黏黏的,種出的稻穀經打穀機加工後,大米白亮亮像珍珠,中看,味美,香噴噴的。「清水河畔「的大米是出了名的,歷朝歷代以來,都被皇帝指定為「貢米」。
  • 三個故事認識一座山:發鳩山
    進入發鳩山,就如同穿越到了神話世界之中。崔府君曾任過長子縣令(發鳩山在此縣境內),發鳩山中猛虎傷人,死者母親就告到縣衙,崔府君即派人向山神廟發了「公文」,讓老虎前來應訴。那老虎居然乖乖來了,且擔負起供養老人的責任。
  • 蒙寧青行(十三)童話仙米
    仙米,仙米,倒願意讀混了,讀成了仙女了呢,因為真的是太美了。》,也霎那間,仙米,仙米,你乾脆便叫了仙女也很好的啊。這個季節河水還很渾,所以山與樹、花與草、雲與天,難得倒映在一段平緩處時,其實很有些粗獷感的,倒是出現米進入北山後,簡直是兩種風情,那水,清拖的讓人留連。
  • 精彩小小說:米 糖
    「我更喜歡手工打的,真正甜而不膩、脆而不硬,比機器生產的口感好多了,更何況是你老槐打的米糖。」「呵呵,行!」老槐的臉笑成一堆褶子。鄉下的年來得早,過了臘八,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殺豬、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打米糖也是一項。老槐以前就是打米糖的,在十裡八村很有些名氣。
  • 雞公山的姊妹山——龍袍山
    龍袍山得日月雨露,土肥地沃,雨量充沛,地面植被鬱鬱蔥蔥,樹木參天。山豹、野豬、豺狼......日沒夜出,甚至還有成群的梅花山鹿。因雨量充沛,山谷溪流潺潺,瀑布流泉密布,徑流縱橫,形成許多條像「珠茶溝」、「頭道水口」這樣的飛泉大峽谷。天然的水潭,潭中遊魚可數,水清冽可鑑。 京漢鐵路建成以後,這雞公山、龍袍山姊妹二山的命運就悄然發生著變化。
  • 聊齋故事:米鋪掌柜為富不仁,書生縱鬼偷米,幾日後掌柜性情大變
    鳳陽縣有一個叫孫宇的男子,好佔小便宜,孫宇有一家米鋪,常大鬥進小鬥出,由於整個鳳陽縣就只一家米鋪,百姓明知吃虧也只能在孫宇的店裡買米,否則就得多走十多裡路到鄰縣去買米。有一年鳳陽縣一帶大旱,田裡幾乎顆粒無收,鳳陽縣遭災尤為嚴重,朝廷的賑災糧餉還沒有到,孫宇見狀將米價上調了一翻。雖然引來一片罵聲,但孫宇毫不介意,在他看來這些罵他的人要不了多久就會來求他。
  • 村裡的山明
    山明是個單身漢,四十多歲的樣子。由於父母早逝,家境貧寒,沒有娶到老婆,給耽擱了。其實說耽擱也是有原因的。他眼睛有點斜,黑中帶烏,有點邋遢。頭髮蓬亂,牙齒焦黃,破衣爛衫,走路拖沓,特點就是嘻嘻嘻的笑,說話很少。多虧了他學了一門手藝,理髮,在農村說是剃頭,也是個二把刀。你這傢伙都跟著我學了七八年了,咋就不通呢!笨蛋。
  • 與孩子一起讀書:《三袋米》
    望著高出自己半頭的兒子,母親眼角的皺紋長滿了笑意。當滿山的樹木泛出秋意時,兒子考上了縣重點一中。母親卻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幹不了農活,有時連飯都吃不飽。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帶30斤米交給食堂。兒子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農活。」母親摸著兒子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裡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