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琅琊榜》中很多人都覺得譽王適合當皇帝,因為他擅長謀權。他的性格也最像自己的父皇。但他的結局很悽慘,而偏偏最不適合當皇帝的靖王贏了譽王,甚至贏了自己的父皇,成了天下之主。今天,我們就聊聊聊靖王贏在哪裡?
得麒麟才子,得天下。梅長蘇沒有選太子,沒有選譽王,而選了靖王。所有都不可思議,就連靖王自己都不明白。這究竟是為什麼?梅長蘇永遠都不選太子和譽王,不是因為他過去的身份是林殊,蕭景琰是他最好的朋友,而是真心。太子和譽王要的是謀士,要的是天下。靖王要的是戰友,為的是百姓。
譽王給梅長蘇的條件,肯定比靖王要好。他太會做人了。好東西經常送,而且有一套理論:送不送是我的事,收不收是他的事。聰明如梅長蘇,他怎麼會不明白這是赤裸裸的收買。如果,有一天,他對譽王沒有用了,譽王便會棄之不顧。
到後來,梅長蘇和靖王的關係已經不是主子和謀士了。靖王經常帶著朝臣來看他,只希望功成名就時,梅長蘇也能順利走向朝堂。梅長蘇被梁帝帶走時,他拼命去救。他救的不僅僅是一個謀士。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梅長蘇就是林殊。
梅長蘇跟了譽王會風光無限,他會感謝他的出謀劃策。但同樣,他也忌憚他。譽王永遠不會像靖王那樣替梅長蘇考慮後路。發生意外,他不會去救他,只會自保。因為,譽王在乎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利益。
林殊和蕭景琰有情義,但梅長蘇看到了靖王的真心。對他這個謀士也好,對朝臣也好,靖王從來不玩陰的,都是坦誠相待。
霓凰曾說靖王有靖王的風骨。他一開始就告訴了梅長蘇自己的底線,他不願意踩著別登上皇位。成王敗寇這種事,他都堅守底線,可見這條路走得多艱難。
言侯爺可是譽王的親舅舅。無論他幫不幫譽王,只要譽王登記,他都有好處。但他偏偏選擇了靖王。當然,這裡有過去的情分,更有靖王的風骨。霓凰郡主曾說也只有靖王還保存著祁王的風骨了。
提起祁王,言侯爺是很欣賞的。他看譽王,看的很準。別看他現在禮賢下士,登基後也是一個玩弄權力和手段的人。而言侯恰恰是不喜玩弄手段的。他看不透梅長蘇,他也不喜謀士,他幫靖王做的事也有限。但是,救衛崢,他幫了。從那一刻,他了靖王的陣營。靖王的風骨,比他期待的更多。
靖王身上的這賞,有人不屑。但正是他對這種風骨的堅持,讓他勇往直前,讓他不畏強權,無所畏懼。
所以,他能當著父皇的面,倒掉那杯毒酒,成功救下梅長蘇。他知道赤焰案是一樁冤案,他能在群臣面前提出,他要自己的父皇面對曾經的錯誤重審赤焰一案。整個案子他都沒有插手。因為,他堅信,他們是清白的。
不是靖王不懂謀權,是他不屑。,自然是善於謀權和懷疑的,但得有一個合適的度。譽王和梁帝一樣,他超出了那個度,讓自己和所有人都陷入了困頓之中,讓朝局不安。
梅長蘇說得對:靖王一旦登基,朝堂必將清明。朝堂上,會少一些勾心鬥角的事,多一些時間和精力為國為民。而這些,恰恰需要靖王的這種風骨。
譽王之前一直和太子爭權,他鬥倒了太子,然後又和靖王鬥。而靖王不屑去做這樣的鬥爭,也從不做這樣的鬥爭。譽王和太子鬥了那麼久,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像穆青總結的一樣:都說此消彼長,他們都在消,但不見長。
有人覺得這是梅長蘇的計謀。但是,沒有梅長蘇,也是這樣的結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過如此。不是靖王,也是其他人。鬥來鬥去,沒有贏家。即便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想的依舊是誰還忌憚著他,誰還要防著。這樣的人,根本做不了大事。他既不能抵禦外敵,又不能安撫內部。
當了太子的蕭景琰,聽說來了外敵,便能領兵上戰場。他在乎的是國家利益。國難當頭,他已經不在乎他回來是不是還是太子,未來他是不是還是皇帝。赤焰軍的冤屈已經洗清。所有人都已經清白了。他已經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太子了,他在乎的是大梁的你以為靖王的成功,靠的僅僅是梅長蘇。梅長蘇再能幹,如果 靖王是扶不起的阿鬥,一樣是悲劇。靖王本身就有這個格局。譽王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她的野心,想讓所有人都臣服於他。而靖王恰恰相反。後宮中,知道他稱帝的,只有靜妃。因為,他和他的母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前朝,幾乎無人知道他的想法。因為,他不結交權臣,也不結黨營私。皇帝放心,大臣欣賞。
在謀權這條路上,不結黨營私,本身是一種格局。為利益聚在 一起的人,往往會為了利益而散。這種事,就算梅長蘇讓靖王去做,他也不願意。因為不擅長,反而適得其反。
當一個皇帝,靠的不僅是鐵血手腕,更是胸襟和氣度。他在乎的不該是自己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