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的鬥地主可不是如今的紙牌遊戲,而是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的真人版。
我見過的鬥地主,應該是這個運動的末期了,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也沒有那麼殘暴,有時還有點像鬧劇。
小學二年級時,班裡有個歲數大點的小子,平時有點「壞名氣」,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拎著耳朵修理多次,跟我們一個年級後,「頑劣」不改。班裡有個女生,平時說話細聲細語的,長得白白淨淨,不過,家裡成分有點高,爺爺是「地主」,她就被那壞小子盯上了。
有天早自習,壞小子「發孬」了,趁著老師不在,這小子把一個已經鬆動了的板凳腿卸了下來,走到女生跟前,把板凳腿夾到人家脖子裡,說是「戴枷鎖」,不顧女生的哭罵,把人家拽起來,在教室裡「遊街」,其他孩子在那裡嘻嘻哈哈看熱鬧。
教室裡熱鬧得快把房頂掀了。這時,老師走了進來,這老師也是自己村的,一見那小子又在瞎鬧騰,不由分說,上去一把薅住了壞小子頭髮,吩咐那女孩子回到座位上,這邊一抬腳,把男生踢到在地。
「老師,老師,俺鬥地主呢」。男孩子坐在地上,咧著嘴帶著哭腔說。
「鬥你娘個剝衣啊,回家給你爹說說去」。老師緊接著一巴掌扇在那小子後腦勺。
回家後跟爹學起這事,爹說不能跟著那壞小子鬧,老輩子遇到年頭不好,人家沒少幫襯咱們。
上午上課後不一會兒,教室的門被推開了。大伙兒一看,是壞小子他爹。他爹徑直走到小子座位旁,把耳朵一擰,這小子像殺豬似的叫起來。他爹把他帶到女生跟前,照腚上「咣咣」兩腳,對女孩子說:閨女,他再欺負你,你就拿半頭磚砸他狗日的腦袋。然後又踹了小子一腳,這一腳踢得勁兒大,把他踹倒了。末了走到老師跟前說,兄弟,這小子他娘個剝衣欠揍,再搗蛋,你別手軟,照死裡揍他!
後來他們初中沒畢業就不讀書了。再後來「壞小子」和那女生成了兩口子。有次春節在他們家喝酒說起這事,女孩子笑了,哈哈,俺公公說了,不老實就用半頭磚砸他狗日的腦袋。壞小子說:俺這狗日的頭,這輩子就給你砸了,給你戴了一回枷鎖,坑俺自個兒一輩子。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呵呵。
那時,村裡有時也開「批鬥會」,上頭精神下來了,要「運動」一下,就得開個社員大會,村裡能去的老少爺們都得去,小學生們也得去,當主要任務是喊口號。
有次是「鬥」一個老婆婆,老婆婆拄著拐棍站在主席桌(沒有臺子只有桌子)前。
一個執勤民兵,這貨剛復原,還穿著綠衣裳呢,平時有點「二」,見老婆婆雙手拄著拐棍顫巍巍站在那裡,突然上前一步,一腳把拐棍踢飛了。
老太太一趔趄,差點摔倒,嘴裡嘟囔了一句:別把人家孩子砸著。
人群邊上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趕緊去撿了拐棍給老婆婆送過去:奶奶,你拄穩當嘍。
後來聽人說,都散會回家後,那民兵他爹拿著棍子,滿胡同追他,別拿棍子掄邊罵:你這不知好歹的牲口子託生的,那年都快餓死了,人家給咱糧食,咱家才過了饑荒,你這餵不熟的兔崽子!
記得那時「鬥地主」,每次都換人。曾問爹這是咋回事,爹說,都是鄉裡鄉親,沾親帶故的,不能總批一個。後來大了知道,每次「鬥」之前,隊長得提前給人打好招呼,先賠不是,「鬥」完了還得去家裡坐一會兒,一起喝壺茶、抽袋煙。
對上級、對個人好賴都有個交待,稀裡糊塗過去就算,這就是當年我老家一帶的「鬥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