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湯合半夏瀉心湯治咳嗽

2021-12-25 中醫林佳明

作者:四川綿陽  梁正國

2020/1/31

親戚,女,47歲,春節回重慶老家。三天前自覺感冒了,自行到藥店買了些頭孢、感冒清之類的藥吃。

到第三天發現咳嗽咳到胸口痛了,都不敢使勁咳了,覺得問題大了。

擔心自己患了新型肺炎,又怕不是新型肺炎而去了醫院反而被傳染,所以找我給她看看。

【症狀】咳嗽少痰、有痰也黃黏、喉嚨痛、怕冷不明顯、大便正常、小便黃、咳嗽時胸口痛、晚上咳嗽加重、無汗。

【診察】因在微信上網診,所以無脈象,文後附舌象照。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生麻黃20克、杏仁20克、炙甘草15克、石膏60克、半夏20克、黃連15克、黃芩15克、乾薑15克、瓜蔞15克、薤白15克、生薑20克、厚樸15克、大棗4個

【備註】開2劑,1日1劑分三次服,水煎服。

【結果】中午喝第一次,晚飯時胸已不痛了。繼續喝,睡前將第一副藥一次全喝完,當晚幾乎沒咳嗽了。早上小便也不黃了,只是喉嚨還有點微痛。

【按語】外感有表證,裡有鬱熱用麻杏石甘湯表裡雙解。

舌苔厚白膩,左右不平,胸口痛為中焦痰溼瘀堵,所以合半夏瀉心湯加瓜蔞薤白去瘀化痰。因痰咳不出來所以就加了一味厚樸,合半夏厚樸湯之意。

學習徐書老師屢用效方:

餘總結30年臨床經臉發現.腦暈病人以須飲上衝最為多見,因制半夏定眩湯以化飲定眩。

[組成]

半夏20g,茯苓30g,白朮20g, 桂枝10g,澤瀉20g, 磁石30g,龍骨30g,牡蠣30g,生薑10g, 大棗4枚。

[方解]

餘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半夏定眩湯,此方雖僅十味藥物,卻包含小半夏加茯苓湯、苓桂術甘湯、澤瀉湯方。以上三方均有治療痰飲_上衝眩暈之效。

其中半夏辛溫,《神農本草經》雲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認為:「半夏小劑量( 10g)具有化痰止咳作用,中等劑量( 20g)具有化飲定眩之功效,大劑量(30 ~ 60g) 有交通陰腳安神之功效,而60g以上具有止痛治哮之效.常應用於腫瘤或強直性炎。」

關於龍骨、牡蠣,陳修園日:「痰,水也, 隨火而上升,龍屬陽而潛於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性澀以固脫,何其淺也。」 

張錫純雲:「龍骨斂正氣而不斂邪氣。', 故餘在治療眩暈證時恆加龍骨、牡蠣以固正氣,降上衝之痰飲而收效尤捷。

1.口乾明顯者,桂枝用量3-5g。

2.舌胖大有齒印者,桂枝、肉桂合用。

3.伴口千口苦者,合用小柴胡湯。

4.有頸椎病變者,加葛根30 ~ 100g。5.體弱脈虛者,加紅參10g。

相關焦點

  • 古代名醫治咳嗽的經驗!
    四季發生的咳嗽:春是春升之氣,用清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炎上,最重芩、連;秋是溼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用藥發散之後,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來。提出了咳嗽的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紅、五味子、桔梗、甘草。他進一步補充了朱丹溪的四時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黃芩(炒)、知母。春若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黃芩(炒)、麥門冬。
  • 還搞不定孩子的咳嗽?再給你幾個小方子與中成藥吧!
    很多家長詢問孩子咳嗽的事情,我給大家說一下,以便借鑑。其實孩子咳嗽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中醫裡面分的證型很多,但這又是一個很容易治的病,因為孩子身體每天都在生長,恢復得很快,如果及時用藥,會迅速恢復的。我選出來的,有三個品種,這三個品種在制方的時候,一定都考慮到了外寒裡熱的情況,所以都用麻黃來散外寒,宣肺,這是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的思路,然後用一些清熱的藥物來清裡熱,一般的孩子的咳嗽,只要服用這些藥物,基本都可以逐步恢復,不至於發展。
  • 學習葉天士的「杏蔻橘桔」開洩法
    「杏蔻橘桔」的提法出自《溫熱經緯》卷三「葉香巖外感溫熱篇」。原書載:「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洩,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可耳。」原系葉天士治療外感溫熱病的經驗之一。
  • 介紹一個兒童咳嗽的外治敷藥法!
    年代的東北,那個時候的長輩們,沒有發達的育兒信息可以學習,他們按著自己的方式愛著家中的寶貝,奶奶將家裡的火炕燒的暖暖和和,爺爺端來了老家帶過來的甲魚,.外熱加內補,一下子就將家裡的「小胖墩兒」,燒成了令家人手足無措「肺炎」,而那是個CT掃描、菌培養、降鈣素等檢查還未普及,醫生確診疾病更多依靠聽診器,治療肺炎還只知道用「先鋒*號」(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頭孢中的一類)的年代,西醫遍布而中醫匱乏,小胖墩在醫院裡治啊
  • 五苓散功效廣,非治蓄水一證
    遂投五苓散加味: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25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四劑,水煎溫服,日一劑。二診時,病人頭頸活動自如,左眼視物清楚,頭痛基本消失,唯有左側上下肢體尚有抽動。效不更方,繼投四劑,果然藥後病癒。兩年後該患者攜其女兒來京治療月經病,得知其病癒後未復發。 五苓散治眩暈。
  • 夏至到、半夏生,十道養生湯水推薦
    但同時夏至也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語說「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陰氣開始萌生,夏天也過半了,有種草藥也開始生長,就叫做半夏。「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禮記》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
  • 天麻,其功在祛風、治風痛、治風痰、治風溼
    事實上,天麻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補藥,其功用在於祛風,有治風痛、治風痰、治風溼的之專長。由於本身補力不強,只有他藥相佐使,用天麻才能起到補虛祛風的作用。現代《中華本草》記載,天麻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主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溼痺痛。「風」的表現各有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一種是「頭目旋運、起坐不能」,這也是高血壓的典型病症。在傳統藥方中,以天麻為主藥的半夏白朮天麻湯、天麻鉤藤飲等,治療高血壓十分有效,客觀上助推了老百姓對天麻的崇拜。在現代中成藥中,天麻丸十分有名。
  • 止嗽散,為什麼能治很多種「咳嗽」?
    中藥治咳者甚多,而程氏在止嗽散中唯獨選用百部、白前、紫菀這三味,何也?從這三味藥的性味功能來看:百部甘苦微寒,入肺經,具有止咳殺蟲作用,為治咳要藥,不論新久咳嗽,熱咳寒嗽都有良效,尤以久咳為良。白前辛甘微溫,入肺經,善於降氣祛痰,對痰阻氣管、咳嗽氣急者最宜。由於本品祛痰作用強,對胃有刺激性,容易引起泛嘔,凡體虛伴有胃氣不降者,用量宜酌減。紫菀辛苦性溫,功能治咳祛痰,其氣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故無論外感或內傷咳嗽,寒咳熱咳皆可應用。
  • 這草藥,花可治盜汗,根可治腎炎,皮可治牛皮癬
    治咳嗽痰喘:朝天子9-15g,絲瓜藤50g,煎服。(《安徽中草藥》)絲瓜藤性味苦,微寒。舒筋活血,止咳化痰,解毒殺蟲。木槿皮為木槿的莖皮或根皮。性味苦甘微寒,歸大腸、肝、脾經,清熱利溼,殺蟲止癢。主治皮膚疥癬,陰囊溼疹等。
  • 小兒咳嗽,會不會治?不會,看這裡
    [例方選介]一、風寒咳嗽主證:咳嗽,發熱,畏寒,頭痛,有汗或無汗,噴嚏,鼻塞,痰清,脈浮緊或緩,舌苔薄白。治法:散寒解表,豁痰止咳。四、暑溼咳嗽主證:傷暑,咳嗽,痰多,倦怠,汗多,低熱,脈沉緩,舌苔白膩。治法:清暑袪溼,止咳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