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綿陽 梁正國
2020/1/31
親戚,女,47歲,春節回重慶老家。三天前自覺感冒了,自行到藥店買了些頭孢、感冒清之類的藥吃。
到第三天發現咳嗽咳到胸口痛了,都不敢使勁咳了,覺得問題大了。
擔心自己患了新型肺炎,又怕不是新型肺炎而去了醫院反而被傳染,所以找我給她看看。
【症狀】咳嗽少痰、有痰也黃黏、喉嚨痛、怕冷不明顯、大便正常、小便黃、咳嗽時胸口痛、晚上咳嗽加重、無汗。
【診察】因在微信上網診,所以無脈象,文後附舌象照。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生麻黃20克、杏仁20克、炙甘草15克、石膏60克、半夏20克、黃連15克、黃芩15克、乾薑15克、瓜蔞15克、薤白15克、生薑20克、厚樸15克、大棗4個
【備註】開2劑,1日1劑分三次服,水煎服。
【結果】中午喝第一次,晚飯時胸已不痛了。繼續喝,睡前將第一副藥一次全喝完,當晚幾乎沒咳嗽了。早上小便也不黃了,只是喉嚨還有點微痛。
【按語】外感有表證,裡有鬱熱用麻杏石甘湯表裡雙解。
舌苔厚白膩,左右不平,胸口痛為中焦痰溼瘀堵,所以合半夏瀉心湯加瓜蔞薤白去瘀化痰。因痰咳不出來所以就加了一味厚樸,合半夏厚樸湯之意。
學習徐書老師屢用效方:
餘總結30年臨床經臉發現.腦暈病人以須飲上衝最為多見,因制半夏定眩湯以化飲定眩。
[組成]
半夏20g,茯苓30g,白朮20g, 桂枝10g,澤瀉20g, 磁石30g,龍骨30g,牡蠣30g,生薑10g, 大棗4枚。
[方解]
餘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半夏定眩湯,此方雖僅十味藥物,卻包含小半夏加茯苓湯、苓桂術甘湯、澤瀉湯方。以上三方均有治療痰飲_上衝眩暈之效。
其中半夏辛溫,《神農本草經》雲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認為:「半夏小劑量( 10g)具有化痰止咳作用,中等劑量( 20g)具有化飲定眩之功效,大劑量(30 ~ 60g) 有交通陰腳安神之功效,而60g以上具有止痛治哮之效.常應用於腫瘤或強直性炎。」
關於龍骨、牡蠣,陳修園日:「痰,水也, 隨火而上升,龍屬陽而潛於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性澀以固脫,何其淺也。」
張錫純雲:「龍骨斂正氣而不斂邪氣。', 故餘在治療眩暈證時恆加龍骨、牡蠣以固正氣,降上衝之痰飲而收效尤捷。
1.口乾明顯者,桂枝用量3-5g。
2.舌胖大有齒印者,桂枝、肉桂合用。
3.伴口千口苦者,合用小柴胡湯。
4.有頸椎病變者,加葛根30 ~ 100g。5.體弱脈虛者,加紅參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