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全球最強大的電子科技公司蘋果公布了200大供應商的2018版本,這200家供應商代表了蘋果2017年全球原材料,製造和組裝支出金額的98%。
This list is our top 200 suppliers, includingcomponent providers and others representing at least 98% of procurementexpenditures for materials,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of our productsworldwide in 2017.
和2017年的蘋果全球200大供應商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
2018年的蘋果供應商裡面,
數量排名第一的是中國臺灣51家;
第二是日本44家;
第三是美國40家;
第四是中國34家,其中中國香港7家。
第五是韓國有11家;
第六德國有6家;
全球其他7個國家還有14家供應商:
新加坡3家,奧地利2家,芬蘭2家,荷蘭2家,英國2家,比利時,瑞士和沙特各有1家。
中國大陸有27家公司入榜,比去年增加了7家。
這27家中國大陸公司是:
瑞聲科技,伯恩光學,京東方,比亞迪,宏明雙新,超聲印刷板,依頓電子,歌爾聲學,恆銘達,長電科技,金龍機電,科森科技,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美盈森,凱成科技,山東創新,上海實業控股,德賽電池,深圳富誠達,歐菲光,信維通信,深圳裕同包裝,安潔科技,東山精密,豪威科技,欣旺達
去年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供應商是20+7家,今年是27+7家。
從蘋果全球供應商的分布,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規律:
東亞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上佔據優勢,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港臺)的供應商數量已經佔了全球的69.5%。
歐洲僅僅佔到蘋果全球200大供應商數量的8%,
現在的歐洲人,更多的是靠汽車,航空航天,化工,奢侈品。
美國不僅有很多強勢品牌,而且在電子零部件產業鏈上依舊佔據全球大約21%左右,美國公司的優勢主要還是在半導體產品方面。
2018年和2017年供應商變化情況,有28家供應商出局。
28家出局企業:
中國臺灣5家;韓國4家;新加坡2家;美國7家;日本6家;
德國1家,荷蘭1家,中國香港1家,愛爾蘭1家
名單:
臺灣:康舒科技,海華科技,富祐鴻(筆記本電腦音箱供應商),晶技股份,臻鼎科技
韓國:Bumchun precision Co.Ltd(一家耳機精密結構件生產商)
宜萊特(顯示材料),喜星電子;三星電機
新加坡:百老匯工業集團,Lateral Solutions Pte.Ltd(提供零部件)
美國:伊頓公司,Invensense(MEMS麥克風廠商),凌力爾特公司(混合和數位訊號IC),莫仕(連接器),Santank holding Ltd (已被伊頓收購),閃迪,盈鋒緊固;
日本: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揖斐電,三美電機,NEC Tokin Corp(電子零部件),日本電波工業株式會社(NDK),保力馬科技
捷德(Giesecke& Devrient):德國SIM卡製造商,為蘋果提供Nano-SIM卡
Lungte Hsin plastic 鴻特利塑料,這是一家中國香港公司
PCH international:蘋果、小米供應商管理商,愛爾蘭
飛利浦:荷蘭
2018年的新入榜名單:
中國大陸7家:京東方,美盈森,歐菲光,長電科技,百成實業,恆銘達,凱成科技。
中國臺灣7家:明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谷崧,鵬鼎國際,景碩科技,和碩聯合,白金科技(光學玻璃材料),至升(手機殼)。
日本7家:藤倉,日本礦業金屬,瑞薩,精工油墨,積水化學,三鍵化工,戶田工業。
美國3家:安靠,阿波羅全球管理,科氏工業
其他四家是:韓國浦項制鐵,德國Wickeder Group,芬蘭斯道拉恩索,中國香港的英誠實業,這是一家做精密模具和注塑成型精密零件的公司。
在消費電子產品零部件裡面,最有價值或者說最受關注的產品是以下六類:
1:顯示面板;
2:各類半導體器件(內存,快閃記憶體,處理器,分立器件等);
3:攝像頭模組;
4:功能器件(聲學器件,天線,振動馬達,濾波器等)
5:被動元件(可以認為就是電阻,電容,電感,其實射頻器件比如天線也是無源被動元件,但是為了簡單化將其列入功能器件)
6:結構件(玻璃蓋板,金屬中框,連接器,充電器,電池,PCB,FPC等等)
在2017年的蘋果200大供應商裡面,中國大陸公司主要是在功能器件和結構件兩個領域有所斬獲。例如:
瑞聲科技和歌爾股份是聲學器件供應商,金龍機電是振動馬達供應商,信維通信是天線供應商。另外在半導體領域有一家被中資收購的豪威科技是蘋果的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供應商。
顯示面板是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最為昂貴的部件,中國公司首次實現蘋果供應鏈突破意義重大,京東方目前只是給Mac筆記本提供屏幕!
這裡提一下日本JDI,這是蘋果200大供應商中唯一的日本顯示面板供應商,日本顯示面板產業,在中韓衝擊下,下滑非常嚴重。
僅僅三年的時間,京東方營收就從JDI的81.9%實現了逆轉,變為 JDI只有京東方的45.9%。
JDI衰落的原因很簡單,由於日本終端品牌的衰落,造成日本電子零部件產業有蘋果依賴症,因此蘋果的動向對日本零部件產業有重大影響,JDI在2017年出現虧損擴大到681%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佔其營收一半的蘋果公司,在2017年推出的iPhone X大量採用OLED面板,降低了JDI對蘋果的LCD面板供應所造成,而OLED由三星獨家供應。
當然,有點遺憾的是,目前國產顯示面板在手機上仍然沒有集體突破旗艦機,華為目前在售的旗艦機Mate 10, Mate 10 pro, P20, P20 pro主要都是用三星,LG和JDI的屏幕。
2018年在半導體器件領域一個比較大的進步是,在封測領域我國龍頭企業長電科技公司首次成功的成為了蘋果200大供應商,實現了突破。設計,製造,封測三大環節,封測是技術含量最低的,但是不管怎樣,長電科技的突破總是一件好事,能夠獲得蘋果的認可,也說明我國在集成電路封測領域已經走的比較快了。
在半導體器件領域美國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
ADI, 博通,微芯,英特爾,樓氏,安森美半導體,美光,Qorvo,高通,skyworks,德州儀器,AMD, 凌雲半導體等等都是蘋果供應商,這也是美國人優勢最強的領域。
攝像頭模組,中國公司也首次實現了突破
高端手機攝像頭市場一直是被LG Innotek,索尼,夏普佔據,三星主要給自己供貨。
中國的歐菲光科技通過在2016年底對索尼中國華南工廠的收購,實現了突破蘋果供應鏈。
2017年4月,歐菲科技成功完成與索尼華南電子的收購交割事項,通過資源整合,歐菲科技在產線自動化改造和高端攝像頭模組的研發、工藝製程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並成功進入蘋果的攝像頭供應鏈體系。
歐菲光成功進入蘋果的全球200大供應商名單,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庫克在2017年12月拜訪了歐菲光的工廠,特意發微博說歐菲光為iPhone 8和iPhone X提供了前置攝像頭。
實際上,如果不是只看高端,僅僅就市場份額來講,歐菲光和舜宇已經是全球前兩位了。
更進一步,如上面所述,在今年韋爾股份完成對豪威科技和思比科的整合之後,攝像頭模組裡面的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也在逐漸完成國產化之路。
以上可以看出,在顯示面板,半導體,攝像頭模組,功能器件,結構件和被動元件六大領域。在2017年的蘋果全球200大供應商名錄裡面,中國公司主要還是集中於功能器件和結構件部分。
這其中的佼佼者有蘋果供應鏈淨利潤率最高公司之一的瑞聲科技,主要提供揚聲器等聲學器件以及觸控馬達,2017年收入超過人民幣210億元,同比上升36%。淨利潤超過人民幣53億元,按年上升32% 。
常和歌爾聲學在一起比較的是歌爾股份,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55.73億元,同比增長32.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45億元,同比增長29.91%,該公司也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實際上兩家公司正在逐漸分道揚鑣。
還有提供天線的信維通信,其2017年營業收入34.3億元,同比增長42.3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89億元,同比增長67.25%。
在結構件部分,還有提供玻璃蓋板的伯恩光學,藍思玻璃,提供電池的欣旺達和德賽電池,提供各種金屬結構件的富誠達,金橋鋁型材,科森科技,領勝,提供PCB電路板的依頓電子和超聲電子,提供FPC的東山精密,提供連接器和無線充電模塊的立訊精密,提供充電器等的比亞迪等等。
然而被動元件領域中國(大陸+香港)還是完全空白,電容,電阻,電感看起來是很簡單的東西,然而要把東西做到非常精密,而且可靠性高,對工藝的要求並不低,這個領域日本公司是完全的霸主地位。
在一個行業,有龍頭公司可以操控市場的情況,典型的就是三星,這兩年把其旗下的顯示面板產線逐步轉向OLED,並且關停LCD液晶屏產線,造成2016-2017年市場供應緊張,LCD價格大漲,直接讓京東方等廠家受益。也就是三星的行為可以決定其他廠家是否賺錢。
在被動元件領域,日本公司是霸主。
2016年全球被動元件廠家銷售額排名,注意只計算被動元件營收:
世界第一村田53.19億美元
世界第二日本TDK 51.74億美元
世界第三三星電機17.28億美元
世界第四日本太陽誘電 16.4億美元
世界第五美國Vishay 10.92億美元
世界第六臺灣國巨8.37億美元
世界第七美國Kemet 5.92億美元
世界第八中國風華高科 3.98億美元
其他還有臺灣華新科,齊力新,立隆電子,禾伸堂,中國大陸江海股份,順絡電子,法拉電子,宇陽科技,艾華集團等等。
從2016年開始的電阻和電容漲價風潮,可以說是僅次於存儲器漲價的,讓整個電子產業鏈感到痛苦的事件。尤其是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多層陶瓷電容,這是消費電子產品上的必須產品,電容有很多種,陶瓷電容具有受溫度影響小,壽命長,小型化等優點,佔電容的比例達到了接近60%,且目前還在繼續上升。這其中MLCC又佔到了陶瓷電容的90%以上。
MLCC一般一部旗艦手機上的用量可以達到幾百顆,而且在不斷增加,以iphone為例,iphone 4S時代MLCC的用量還是大約500顆的水平,到了Iphone 8,MLCC的用量已經達到1000顆及以上。
MLCC行業是典型的高技術門檻,高投資行業,因此後來的廠家要想進入,勢必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然而在過去多年,由於日系,臺系,韓系廠家競爭激烈,市場價格反而一路走低,這對後來者的中國大陸廠家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為這意味著高投入就是高虧損,這顯然是不能承受的。
汽車電子化的興起,一輛汽車上使用的MLCC遠遠多於消費電子產品,如果說一部手機上的MLCC用量是幾百顆,那麼一輛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上的MLCC用量就是幾千顆。
據 Murata (村田)的數據顯示,電動車使用的 MLCC 數量為2700-3100 顆,並且全是特高端產品,汽車和智慧型手機相比,兩者用量可以達到10倍的差距。
因此轉向車用生產,成了日系企業改善自身經營狀況,擺脫低利潤率泥淖的手段,但是這直接導致消費電子產品用MLCC價格大漲。
韓國人(三星和海力士)讓DRAM和NAND FLASH瘋狂漲價,日本人讓被動元件瘋狂漲價。這雖然獲取了短期的利益,但是極大的刺激了中國公司的成長,一旦中國公司開始成規模,具備了行業衝擊力,可以利用廣闊的市場降低成本,那麼崛起的速度將會大大加速。
以存儲器的霸主三星電子(注意不是集團)為例,在過去的幾年,三星電子已經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僅僅在2013年,三星電子還是一家運營利潤中移動業務(主要為手機)佔大約70%的公司,但是隨著手機業務在全球遭到中國公司的衝擊,到2017年其移動業務運營利潤還不到2013年的一半,實際上,2017年三星電子的運營利潤大約70%是來自半導體業務。
僅僅四年時間,三星電子從70%利潤來自手機變成了70%的利潤來自半導體,這意味著三星電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不要再把三星電子看成是一家手機公司了,而是要看成一家半導體公司,就像以前更多覺得三星電子是一家家電公司一樣。
以上通過蘋果的全球供應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全球電子產業鏈的分布情況,我這裡做一個總結:
全球主要是五個地區參與:美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在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分布。
歐洲可以說已經衰落了,消費電子產品這麼大的產業,從終端品牌到上遊的零部件,歐洲人可以說基本退出了競爭,整個歐洲加起來只有16家蘋果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領域。而美國是40家,日本是44家。
本文只是講從2017-2018年一年時間的變化,中國公司就突破了攝像頭模組,顯示面板等領域,實際上如果我們以3-5年為維度,看蘋果200大供應商的變化,中國供應商的崛起還會讓人更加驚訝。
如果我們從現在再往後看到2020年,這個時間其實並不太久,也就是還有一年多,中國公司數量還會增加不少。
以半導體為例,做CMOS圖像傳感器封裝的中國公司晶方科技很可能就會進入蘋果供應鏈,蘇州晶方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可靠的,小型化,高性能和高性價比的半導體封裝量產服務商。晶方科技的CMOS影像傳感器晶圓級封裝技術,按照該公司自己的說法「徹底改變了封裝的世界,使高性能,小型化的手機相機模塊成為可能。這一價值已經使之成為有史以來應用最廣泛的封裝技術,現今已有近50%的影像傳感器晶片可使用此技術,大量應用於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可穿戴電子等各類電子產品。」
晶方科技全球員工將近2000人, 工程師和科學家大約400人,其中超過50%擁有高等學位。
另外一個是靶材,江豐電子增速比較快,很可能也進入蘋果200大供應商行列,全球濺射靶材市場主要有四家企業,分別是JX日礦金屬、霍尼韋爾、東曹和普萊克斯,合計壟斷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其中JX 日礦金屬就是蘋果供應商。
做指紋識別晶片的匯頂科技,這家公司已經是全球最大了,也完全具備成為蘋果供應商實力。
其他還有舜宇光學,其光學鏡頭出貨增速驚人,在蘋果以外的全球手機巨頭那裡都得到了很高認可,該公司未來幾年打進蘋果供應鏈我覺得問題也不大。
當然了,AI晶片還有寒武紀,不過蘋果應該不會買寒武紀的IP,畢竟寒武紀已經和華為合作。
目前已經有大批公司可以說站在了蘋果供應鏈的門口。我們可以和六年前比較下,六年前蘋果公司公布的《2012年度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首次披露的該公司遍布全球的156家供應商名單,其中有8家中國大陸公司上榜,包括安潔科技、環旭電子、比亞迪;瑞聲科技;崑山長運、天津力神、藍思科技、蘇州面板電子。
從2012年的8家,到2018年的27家,這個增長幅度是很驚人的。
3. 從全球電子供應鏈認清楚美國的實力和為什麼要打貿易戰
我們其實從蘋果供應商就可以看出來,美國人領先全球的核心領域就是IT,
在半導體(集成電路+分立器件)這個領域,他們具有很高的近乎壟斷的地位,其他韓國,日本,歐洲公司只在部分晶片領域有建樹。
因此只要美國人想制裁任何一家下遊企業,都能夠對其造成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而中國恰恰在這方面是最大的挑戰者,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助力索尼淨利潤不斷回升的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中國今年將會整合出韋爾股份這家新巨頭;在集成電路中份額最高的存儲器領域,中國的長江存儲和兆易創新在不斷推進建設;在處理器市場海思,紫光展銳和小米松果已經涵蓋了高中低端各類處理器,在移動GPU市場,中國也通過收購一舉成為全球移動GPU三強。
新興的AI晶片領域中國已經有了寒武紀,地平線,比特大陸,深鑑科技等巨頭,尤其是比特大陸,這家通過在挖礦機領域發展一舉成為年營收過百億人民幣的全球晶片巨頭,再藉助積攢的資金進入了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可以說寒武紀和比特大陸各具優勢。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中國半導體產業還很弱小,美國人還是霸主,所以中興事件讓不少國人感覺很鬱悶,感覺這麼多年我們白幹了,在高科技領域還是讓人吊著打。
但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是非常可怕的對手,在所有的領域都開始有了成形的競爭對手,尤其是華為海思,紫光展銳,比特大陸,寒武紀等公司已經具備了相當雄厚的實力。
如果從美國人的位置看,會有一種「留給美國的機會窗口期已經不多了,再過三年,再過五年,再過十年,中國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很難想像,那時候就沒有機會遏制」的感覺。
實際上從2018年蘋果供應商僅僅一年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中國在全領域進步速度之快,三年後,五年後蘋果的供應鏈裡面中國供應商數量還將比現在大大增加,還會有不少美國,日本,臺灣企業被擠出去。
從另一方面講,雖然美國今天無比強大,但是就電子科技領域而言,如果半導體這個美國的絕對霸權被中國打破了,那麼美國在全球電子供應鏈還剩下什麼呢?
從結構件,被動元件,功能器件,顯示面板,攝像頭模組,半導體六方面看,如果美國在半導體領域衰落了,那麼在電子科技領域美國人基本就退出了世界第一流行列。
我們都知道,美國出口的五大件:農產品,汽車,半導體,航空航天,藥物
考慮到汽車領域美國已經落後於德國和日本,不再是全球霸權國家,同時中國汽車也在崛起;
航空航天領域中國在搞中國商飛,北鬥衛星導航,空間站;
如果在電子科技領域核心的半導體再被中國擊傷,那麼美國只剩下醫療製藥和農產品兩大產業還有絕對優勢,美國仍然會是先進國家,但是其全球霸權就很難維持住了。
半導體產業,是少有的產值利潤高,能夠影響甚至控制他國產業發展,同時美國又有絕對優勢的產業,可以說明確的關係著美國的國運,2017年1月,美國總統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專門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提交的報告,《確保美國半導體的領先地位》,幾乎通篇都是把中國作為競爭對手,而對歐洲,日本,韓國等區域的半導體公司,美國人似乎完全不關心。
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人很清楚半導體產業對自己的意義,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被一些外媒認為是半導體戰爭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