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帝,不諳貴國網絡shopping禮儀,學姐推薦花200美元辦個亞馬遜prime會員,說是可以享受48小時送貨上門的專屬服務,習慣了江浙滬包郵的我一臉不屑。現在,訂單顯示我的寶貝已經到達我居住的城市8天有餘,沒有絲毫要被派送的跡象。
我想我的寶貝商品,就像想念多年素未謀面的女網友。
「發貨之前,我每天都要查看電子郵件9次!」
在地球另一端使用快遞購物的體驗就像是在搞網戀,同城送東西一周能到已經很不錯了,從凍僵的紙盒裡面掏出一坨重達3磅的T恤,下單20斤澳洲牛肉到手5斤牛肉乾,自帶風乾效果的龜速物流足以澆熄一件爆款。
美國快遞坑人已經成了公民之間不爭的共識。老友記裡,快遞員和愛爾蘭人就是並列的吐槽對象。如果說中國人打招呼喜歡問「吃了嗎」,那美國人關心鄰裡的方式則是「快遞還沒來?」
「花110刀買了你們所謂的加急特權,結果光是把我的包裹從舊金山市中心送到機場貨物集散地就用了8天,這只是一段23公裡的路程啊!烏龜都比美國郵政的快遞車快好嗎。」
「一隻普通烏龜的行進速度是每小時270米,從Rincon郵政中心爬到舊金山機場貨物集散中心也就87小時,同樣的行程,我們的美國郵政卻用了179個小時,說真的,我還不如租一隻烏龜。」
「所以我現在可以申請退款了嗎?部分退也行,再不濟給點龜糧總可以?」——一封來自加州的吼叫信
美國人有一句誇張的諺語,叫You can't get slower than FedEX(沒有什麼能比聯邦快遞更慢了)。但當他們抱怨美國的快遞服務慢如「龜速」時,卻不是一種修辭上的誇張。
網友Malvoliosf不是第一個因為投訴美國快遞而走紅的人,但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們從來不準時」
「就連田納西的孟菲斯也好不到哪去(FedEX的總部在那裡),我買了臺筆記本電腦,發貨和運送折騰一個星期不說,派送過來兩次都是摁了聲門鈴就上車跑了,我和我室友都不是聾子,我們聽見門鈴就衝下樓,但每次開門都只能看見一張貼紙。」
Currier夫婦:「快遞小哥,我們就在家裡,請大聲敲門,感謝了!」
UPS快遞員:「NO,你們不在家」
不管什麼情況,一個普通人很難見到快遞小哥,他們神出鬼沒的習性和當地毒販類似,毫無時間觀念,但投遞貨物像投籃一樣精準。
瞄準,射擊,嗖地一聲拔腿就跑,深藏功與名。
「老子的顯示器!!!」
「為了等快遞,我們把百葉窗一直開著,拒聽了所有來電,為FedEx留出24小時暢通的接聽通道,早上7點起床就搬個小板凳坐門口,一邊打德撲邊等大爺,最後,他們還是沒有來。」
美國快遞員的不靠譜繼承了英國工人階級所有的叛逆,他們不僅作息時間苛刻,並且永遠不會使用手機跟你主動聯繫。
做到像恐怖分子埋包一樣隱秘是他們的基本服務理念和準則,居民安裝監控也不是為了防小偷,而是為了逮住風一樣的快遞。
Genn Richardson聽取網友建議後給家門安裝了攝像頭,守了一下午監視器才迎來了快遞車,當他迫不及待地隔著門鈴對講機小哥say hello的時候,這位工人的回應只有冷漠。
「自己來拿你的狗屎!」
朋友在美期間也親身領略過一次快遞員的魅力,快遞按了門鈴就跑,開門只聽見揚長而去的引擎,地上有一個包裹正在滾動,朋友遲遲不敢接近,不知道快遞員是害羞還是裡面有炸彈,反正直接就跑了。
「美國的快遞員只會按一下門鈴,5秒鐘之內如果沒人開門,他們立馬就會走,真的只會按一下。」
敲門輕如狗,明明人在家也壓根聽不見,出門看見貼了個條,投遞無人三次退回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人和快遞員打交道的常態,並且你見不到他的理由比中學生請假條上面寫的東西還荒誕。
未送達理由:門口有熊
「我把你的東西放在了22號貨櫃,你以後還是別網購了,反正都送不到」
為熱心網友幫快遞公司列印了一則招聘文案,精闢總結了美國快遞員的入行門檻:
「你當過小孩吧,還記得你敲了鄰居家門撒腿就跑的樣子嗎?猜猜怎麼著,有人正在尋找你這樣的人才。」
潮牌主理人也巧妙利用設計,將美國群眾對聯邦快遞的仇恨值提升到了對待前任一樣的空前高度。
在淘寶搜索「FuckEX」有驚喜
沒有才藝的消費者就只能討好快遞員了,有人甚至專門從速賣通淘了一批LED燈管,拼湊成字樣「請敲門」。
一些經驗老練的網購用戶則練就了順風耳,UPS跟FedEx的貨車聲音能聽出區別來,他們說這是美利堅生活賦予他們的異能。
當快遞員駛入街區方圓兩公裡內
歷經苦苦守候的煎熬之後,拿到你的寶貝還要憑機緣。即便他們單方面「已在指定地點籤收」,你依然很有可能經歷另一出《神奇貨物在哪裡》。
美國人的字典裡似乎沒有掩耳盜鈴這一詞,他們太仰仗教育了,快遞能不被偷,全部指望路人的良知。
「如你所願,已經在前門的門墊下藏好了,放心!」 ——你說放哪兒就放哪兒
「往上看」
「哦嚯,卡房頂了」
不管是FedEx(美國聯邦快遞)、UPS(聯合包裹)、DHL(敦豪速遞)還是USPS(美國郵政),壟斷美國的快遞四巨頭雖坐擁200多個國家的國際快遞市場,提供的服務卻根本不叫服務,更像是基於某種社會實驗的惡搞綜藝節目。
「想在母親節給媽媽一份驚喜,就寫備註告訴快遞員偽裝一下禮物盒,結果他們把我苦心的叮嚀印出來貼在了盒子上!」
他們十年如一日地隨機羞辱客戶,強迫收貨人陷入他們的裝置行為藝術。
「嘿!UPS的快遞員,你把我們卡在房間裡了!我們現在必須給物管打電話了!」
美國快遞什麼驚喜都能提供,唯獨不能提供服務,相比之下,中國的網購系統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完善的,亞馬遜這種資本主義電商不知道從哪裡學的,要自己搞快遞。但沒經歷過14億消費者的長期蹂躪,她只能成為一名不事農桑的大家閨秀。在他們家下個訂單大概能崩潰20次,好不容易下單成功,結果貨物在運輸途中被搶劫。
印度的午餐快遞員出錯率只有600萬分之一,絕對比中國的快遞員強,這讓人懷疑美帝的快遞產業是技術還是人的靈性出了問題。
網友Genn Richardson認為快遞公司的投放策略總是在來他家的路上發生了微調,今天,他在網購時避免使用FedEX和UPS兩家大頭,就像他們派送包裹時極力避免從他家裡經過的一樣堅決。
美國快遞的形象不是快遞小哥,是快遞大爺,他們敷衍你的方式就像盤坐在PS面前端起手柄說「最後一局」的男朋友。
印象中,聯邦快遞的準時只在新聞上見過一次——這並不是說他們已經墮落到連準時都會有媒體報導他們的地步——那是一個半夢半醒的清晨,樓下傳來一聲巨響,FedEX快遞車的大燈明晃晃地照亮了一個可憐人的臥室。
本文由公眾號「中國有淘寶」授權轉載
一場披著電商外皮的社會學實驗
長按二維碼訪問關注
▼▼▼
相比以往,「中國有淘寶」更像是一場裹著電商外衣的社會學實驗,從萬能的淘寶眾生到無聊的消費解構,我們基於一個又一個尋常又驚心動魄的探尋,旁觀那些尚未麻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