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如果你和身邊的朋友說,我要去創業了,他們會以為你要去開雞排店了。
談到臺灣的創業環境,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他們把北京中關村創業街當作「聖地」,就像教徒要去麥加朝聖,可見我們(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的問題有多大!
小編只想問問大家,還記得臺灣一個叫獸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嘛?
我只想安靜的做個服務生
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裡提到,把洗好的乾淨內褲整齊地碼在抽屜裡,他都能感受到一種微小而真切的幸福。這種「小確幸」的生活觀,被推崇日本文化的臺灣年輕一代視如真理。
父輩們的奮鬥為他們積攢了不少財富,讓年輕人不為溫飽擔憂,可以更多地享受生活。臺灣的80後和90後,大部分還留在家裡靠父母養,大家寧可去當服務生,也不願意做扎紮實實的實業,更別說是創業了。
臺灣擁有優秀的4G網絡、最好的硬體,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網絡支付工具。臺灣人使用的排名前二十的手機App,但沒有一個是臺灣人自己做的。臺灣人很少有創業做網際網路公司的想法,他們缺席了軟體向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轉型的時代。
大家想法都偏向保守
就算其中有一部分年輕人動了創業的念頭,也很難脫離臺灣地區的當地環境去思考問題。大部分和App有關的校園論文課題,都是圍繞自己的城市去做的,比如「如何幫你找到花蓮夜市最好吃的東西」。
另一方面,父母的想法也偏向保守,希望孩子可以去臺積電、富士康、HTC這樣的當地硬體、製造企業。等他們去了以後就會發現,他們的軟體編程能力到了硬體公司只是一個幫襯的角色。
在外企這種「真空感」就更嚴重,吳德威舉了自己的例子,他在外資企業做工程師多年,臺灣分部的決定權常常有限,導致他大部分時間連設計自己產品的用戶體驗界面的權利都沒有,一切權利都要讓位於千裡之外的總部。
地理優勢,製造業太強怪我咯?
如果細數臺灣曾經輝煌的明星企業,如HTC、宏碁、華碩、英業達等,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鮮明的特質,都是發跡於20世紀末的硬體廠商。
臺灣的教育發達,硬體研發能力很強,同時又是貿易港口城市,所以做硬體很容易就國際化了。但是網際網路就不是這樣了,地理和人口都決定了臺灣本地市場並不大,本土化的產品也很難進入內地市場。
製造業是臺灣人曾經的驕傲,硬體、晶片、代工是臺灣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如HTC、宏碁、華碩、英業達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製造業曾幫助臺灣在1960年代短短十年內實現了經濟騰飛,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並規避了1998年金融危機的風險。
包括施振榮在內的臺灣企業家們抓住了二三十年前的硬體創新機會,並打出了自己的江山。「這些老一輩的企業家實際上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導致下面的人沒有生存壓力,也不會在網際網路這個領域去闖蕩。」位於臺灣的亞洲最大創業加速器AppWorks創始人林之晨說道。
缺乏反哺網際網路行業的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家
從資金方面來看,臺灣缺乏反哺新興網際網路行業的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家,大部分臺灣投資人希望投自己熟悉的領域,在臺灣這個領域多半是硬體或者是其他企業產品。
Zoom是一個純臺灣本地的創業團隊,儘管他們團隊的天使投資是由臺灣人發起的,但在A輪以後就沒有再得到來自臺灣當地的資金幫助,最後卻被李嘉誠和楊致遠選中。現在臺灣電子業的大佬也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否則臺灣現在的創投不會看上去這麼零散。
吳德威也認可這個說法,絕大部分的臺灣創投跟老派的企業主,喜歡投資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比如說工廠、廠房、硬體,網際網路這種其實是賣一些商業模式跟用戶體驗、用戶價值的東西,「他看不到就不喜歡投」。
另一方面,「臺灣的公司法目前也不適合做創業投資的估算,同時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國創業會徵收較高的境外稅。」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營銷公司時間軸科技的創始人葉建漢認為,這些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臺灣網際網路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停留在臺灣當地發展。
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臺灣出現
臺灣政府對第三方支付的要求非常嚴格,就連網上銀行也是近幾年才誕生的產物,而且也僅停留在查詢餘額的功能上,不能轉帳也不能做其他事情。
在臺灣有個說法叫22K,當你的月薪達到22K後就很難再往上漲了,年輕人的薪水20年不漲。
資金、環境、觀念、政策,各個方面都多少限制了臺灣科技產業向移動網際網路轉型。但無論臺灣人願意與否,來自內地、海外以及臺灣當地的各方面壓力,都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行動。
文章來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