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網際網路創業做不起來?

2021-02-28 上道

在臺灣,如果你和身邊的朋友說,我要去創業了,他們會以為你要去開雞排店了。

談到臺灣的創業環境,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他們把北京中關村創業街當作「聖地」,就像教徒要去麥加朝聖,可見我們(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的問題有多大!

小編只想問問大家,還記得臺灣一個叫獸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嘛?

我只想安靜的做個服務生

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裡提到,把洗好的乾淨內褲整齊地碼在抽屜裡,他都能感受到一種微小而真切的幸福。這種「小確幸」的生活觀,被推崇日本文化的臺灣年輕一代視如真理。

父輩們的奮鬥為他們積攢了不少財富,讓年輕人不為溫飽擔憂,可以更多地享受生活。臺灣的80後和90後,大部分還留在家裡靠父母養,大家寧可去當服務生,也不願意做扎紮實實的實業,更別說是創業了。

臺灣擁有優秀的4G網絡、最好的硬體,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網絡支付工具。臺灣人使用的排名前二十的手機App,但沒有一個是臺灣人自己做的。臺灣人很少有創業做網際網路公司的想法,他們缺席了軟體向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轉型的時代。

大家想法都偏向保守

就算其中有一部分年輕人動了創業的念頭,也很難脫離臺灣地區的當地環境去思考問題。大部分和App有關的校園論文課題,都是圍繞自己的城市去做的,比如「如何幫你找到花蓮夜市最好吃的東西」。

另一方面,父母的想法也偏向保守,希望孩子可以去臺積電、富士康、HTC這樣的當地硬體、製造企業。等他們去了以後就會發現,他們的軟體編程能力到了硬體公司只是一個幫襯的角色。

在外企這種「真空感」就更嚴重,吳德威舉了自己的例子,他在外資企業做工程師多年,臺灣分部的決定權常常有限,導致他大部分時間連設計自己產品的用戶體驗界面的權利都沒有,一切權利都要讓位於千裡之外的總部。

地理優勢,製造業太強怪我咯?

如果細數臺灣曾經輝煌的明星企業,如HTC、宏碁、華碩、英業達等,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鮮明的特質,都是發跡於20世紀末的硬體廠商。

臺灣的教育發達,硬體研發能力很強,同時又是貿易港口城市,所以做硬體很容易就國際化了。但是網際網路就不是這樣了,地理和人口都決定了臺灣本地市場並不大,本土化的產品也很難進入內地市場。

製造業是臺灣人曾經的驕傲,硬體、晶片、代工是臺灣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如HTC、宏碁、華碩、英業達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製造業曾幫助臺灣在1960年代短短十年內實現了經濟騰飛,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並規避了1998年金融危機的風險。


包括施振榮在內的臺灣企業家們抓住了二三十年前的硬體創新機會,並打出了自己的江山。「這些老一輩的企業家實際上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導致下面的人沒有生存壓力,也不會在網際網路這個領域去闖蕩。」位於臺灣的亞洲最大創業加速器AppWorks創始人林之晨說道。

缺乏反哺網際網路行業的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家

從資金方面來看,臺灣缺乏反哺新興網際網路行業的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家,大部分臺灣投資人希望投自己熟悉的領域,在臺灣這個領域多半是硬體或者是其他企業產品。

Zoom是一個純臺灣本地的創業團隊,儘管他們團隊的天使投資是由臺灣人發起的,但在A輪以後就沒有再得到來自臺灣當地的資金幫助,最後卻被李嘉誠和楊致遠選中。現在臺灣電子業的大佬也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否則臺灣現在的創投不會看上去這麼零散。

吳德威也認可這個說法,絕大部分的臺灣創投跟老派的企業主,喜歡投資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比如說工廠、廠房、硬體,網際網路這種其實是賣一些商業模式跟用戶體驗、用戶價值的東西,「他看不到就不喜歡投」。

另一方面,「臺灣的公司法目前也不適合做創業投資的估算,同時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國創業會徵收較高的境外稅。」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營銷公司時間軸科技的創始人葉建漢認為,這些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臺灣網際網路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停留在臺灣當地發展。

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臺灣出現

臺灣政府對第三方支付的要求非常嚴格,就連網上銀行也是近幾年才誕生的產物,而且也僅停留在查詢餘額的功能上,不能轉帳也不能做其他事情。

在臺灣有個說法叫22K,當你的月薪達到22K後就很難再往上漲了,年輕人的薪水20年不漲。

資金、環境、觀念、政策,各個方面都多少限制了臺灣科技產業向移動網際網路轉型。但無論臺灣人願意與否,來自內地、海外以及臺灣當地的各方面壓力,都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行動。

文章來源:界面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在阻礙臺灣的網際網路創業?
    等錢燒完了,再去融下一筆資金,這在臺灣地區都是幾乎難以想像的。用吳德威的話說,在臺灣如果你和身邊的朋友說你要創業了,他們多半會以為你要去開雞排店了。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要創業。即使臺灣享有最快的4G網絡、最好的硬體,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網絡支付工具,也很難勾起臺灣人創業去做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的想法。
  • 臺灣不缺創客,缺的是「創業氛圍」
    大陸的移動網際網路經濟發展日益迅猛,並開始在包括臺灣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地區進行布局。不可否認,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的創業者,也催生了更多年輕創客投入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在這一點上對比兩岸的情形,會發現在科技領域更有優勢的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方面的發展卻落後於大陸。與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相比,臺灣的創客氛圍並不濃厚。
  • 一潭死水,臺灣在網際網路時代為何如此落後?
    這次交談讓吳德威忽然意識到,原來在內地,創業是一件可以實現人生和內心理想的事情。這在臺灣地區都是幾乎難以想像的——在臺灣,如果你和身邊的朋友說你要創業了,他們多半會以為你要去開雞排店了。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要創業,即使臺灣享有最快的4G網絡、最好的硬體,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的網絡支付工具,也很難勾起臺灣人創業去做一個網際網路公司。
  • 臺灣的網際網路世界有啥不一樣?
    這座有 2300 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網際網路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一、行動裝置與大陸類似,在臺北智慧型手機普及,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手裡基本都有一部「 智慧手機 」(臺灣稱智慧型手機為智慧手機)。
  • 臺灣那邊的網際網路世界有啥不一樣?
    但隔著一道80米深的海峽,臺灣卻呈現出與大陸完全不同的網際網路生態。即使只在臺北匆匆待了四天,也能感受到這種差異。這座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網際網路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
  • 【兩岸創業匯】第32期 | 陳怡廷:在大陸做什麼都比臺灣好
    通過這些年的觀察,陳怡廷發現,「大陸是一個有著非常好的創業氛圍的地方,現在大陸對臺灣青年創業的政策也非常好,臺灣青年要趁這個時間點趕快發揮各自專長,讓好的項目進行發展。」他希望更多臺灣年輕人能夠快速地來到大陸發展,而大陸這邊的老臺商正面臨轉型升級還有二代接班問題。於是就這樣,901兩岸創業聯盟剛好就做了這個銜接工作。
  • 62歲臺灣航模創客的北漂創業生活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 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那些個體:初生牛犢的創業新貴、名利場上的資本明星、聚光燈下的高官巨賈、籍籍無名的程式設計師、運營、極客、地推、快遞員鈦媒體註:鄭富德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創業,從少年時對飛機著迷,到青年時親手做航模,開模型店,到步入中年後做航模教學,一切都很自然。在臺灣,他的事業經歷過無限風光,他也曾收穫無數讚譽,但他也經歷過瀕臨破產終日消沉最後走出低谷。
  • 擁有那麼多知名電子廠商的臺灣,為何沒跟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步伐?
    這是獵豹移動CEO傅盛在臺灣合作夥伴雪豹科技辦公牆上留下的話。為什麼把「改變世界」寫在前,「改變臺灣」寫在後?吳德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是因為傅盛覺得臺灣太不容易接受改變了。」而與移動網際網路「慢跑」對應,投資環境也稱不上理想。早年雅虎曾投資了不少臺灣本土網際網路公司,但這件事的另一面是,臺灣大企業不喜歡投資網際網路。
  • 上海創業環境為什麼慢?不在瘋狂的節奏上
    上海創業環境為什麼慢?不在瘋狂的節奏上而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或是不斷出現高市盈率的IPO事件,或是由BAT公司隆重推出微信這類重量級產品。如火如荼的陣勢之下,中國最有國際範的繁華城市上海,在網際網路行業的聲音並不大。
  • 上海創業環境:為什麼慢?不在瘋狂的節奏上...
    但是全中國最強的產品經理,要麼在騰訊這類積累有大量數據的大型平臺工作,要么正在北京的創業公司中接受鍛鍊。  胡鑄韜慶幸的是,他與另一位創始人鄒嶺身經百戰,由於是連續創業,各自帶了一些原來的老同事來做產品。但如果是在上海公開招聘產品經理,他並不太樂觀。  上海的人才貌似嚴重匱乏。讓人好奇的是,上海人都在做什麼?  需要承認的一點是,上海的就業環境還不錯。
  • 網際網路創業項目推薦創業:創業網
    最近很多朋友總說生意難做,工資不漲,想搞副業創業又不知道怎麼做?    網際網路創業項目推薦          說能不能讓我帶大家搞點項目,每個月賺個萬八千。                            我最近對接了一個網際網路頂級團隊,年入千萬級大咖,他們在操作某度新項目,結合實際情況,我又花好幾萬代理了一個平臺,把這兩個項目整合起來,都是行業龍頭,金融+實體,零投入剛開始,頂級團隊24小時交流指導,這是2021年翻身上岸最好的機會了,關鍵是不需要你投入一分錢,賺錢的同時學會別人打造萬人團隊模式,以後可以用到任何生意
  • 小白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創業賺錢,新手如何創業賺錢」:「想創業不知道做什麼」
    從業網際網路行業年,做過各種行業項目,目前主打產品「付費知識」網課項目,兩年時間賺到小百萬。關注「董仁傑」贈送電子書《教你挖掘賺錢項目,從此讓你不缺項目人們經常問:「新手如何創業並賺錢」:「如果你想創業,你不知道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創業初期的朋友。事實上,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它一直存在。
  • 為什麼這個社群商務APP能在臺灣火起來?
    這種一邊可以分享個人喜好收藏,又可以銷售商品的平臺,是這次臺灣這波移動商務浪潮的重點。然而最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跨界業者加入這場電商大戰?目前主要在臺灣的「跨界業者」 代表有:臺灣音樂平臺KKBOX的KKTOWN、新加坡遊戲社群Garena的蝦皮拍賣以及臺灣的遊戲公司遊戲橘子的Swapub。
  • 為何臺灣同胞總眼紅大陸的網際網路
    一些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同胞或者到臺灣旅遊的大陸同胞到臺灣之後會大呼不適應。有網友在天涯臺版上抱怨,在大陸幾乎家家都有的wifi,在臺灣居然有很多家庭沒有裝。而大陸處處可以享受的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像是電商、行動支付等等,在臺灣都還只是起步狀態,遠沒有達到大陸的發展水平,創業創新的氛圍也遠沒有大陸好。甚至在前兩年臺灣紫牛戰隊選拔了5支創業團隊到北京參訪,最後竟然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
  • 【小飯桌獨家】功夫熊運營總監:我為什麼不做CEO而加入新創業團隊
    *圖為CEO和CTO一起搬磚鋪的路功夫熊運營總監:我為什麼不做CEO而加入新創業團隊作為一枚90後,過去近一年的創業經歷猶如情節誇張的電影,從最初確立創業的方向,到找到合伙人,再到團隊散夥,以及痛定思痛後重頭再來,我加入到小飯桌同學的創業項目功夫熊中。這其中經歷了太多事情。現在我每天睡在公司的沙發上,為功夫熊的推廣運營而奮戰,感覺每天很充實。
  • 深圳要小心了,谷歌正在點燃香港和臺灣的創業之火
    作者|章家敦 福布斯專欄作家「當我告知別人自己已經從加州移居到香港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並問『為什麼?』」《南華早報》的馬吉·劉(Maggie Lau,音譯)在上周二如此寫道,「人們總是告訴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香港創立Sam the Local之後,現在的我每天都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馬吉和她的商業合伙人、來自舊金山的安尼塔·陳(Anita Chan,音譯)跨越太平洋遠道而來,就是為了創辦一個網站來宣傳他們最喜歡的城市。
  • 臺灣不是網際網路沙漠 卻難逃「邊緣人」形象
    臺灣人口少而且地理空間小,決定了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優勢難以體現;在騰訊科技對話的臺灣民眾中,從眾心態讓他們習慣集中使用某款應用,因為外來平臺產品的強勢,使得當地難以產生相匹及的網際網路產品。然而,一些跡象顯示,臺灣網際網路本土產業卻正在長出萌芽。大批從電子產業出走的年輕人,正在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市場的熱點建立小型公司或者團隊,而電商、O2O、遊戲這些領域成為創業的熱門選擇。
  • 臺灣商業為什麼開滿了各大商圈?背後都做了什麼?
    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商業項目。
  • 為什麼上海出不了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上海出不了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下面是我的回答。1.
  • 【獨家】臺灣網際網路創業教父零薪水出任伊視可首席戰略官
    點擊上面藍色字即可免費訂閱,訂閱後,即可查看所有的精美文章!奇摩(臺灣)電子商務集團總裁何英圻正式零薪水出任伊視可董事兼首席戰略官,為國內眼鏡O2O零售的渠道品牌伊視可(微信公眾帳號:伊視可)提供戰略及移動互聯運營方面的指導。  據了解,何英圻先生是臺灣網際網路界的傳奇人物。自1998年開始涉足電子商務,多次成功創業,在該領域有16年的行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