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正如一年前基於RNDA 1.0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緊隨Zen 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CPU形成組合拳, 今年基於RNDA 2.0的Radeon RX 6800系列同樣借著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發售的東風而來. 在CPU領域, AMD的Ryzen 5000系列已經在性能上幾乎全方位地超越對手. 而到了顯卡上, AMD這次拿出的Radeon RX 6800系列顯卡同樣不是泛泛之輩, 同樣能對已領先自己多年的老對手剛發布的高端新品發起強有力的挑戰.
產品規格
本次新推出的Radeon RX 6800系列仍是AMD RNDA架構的延續, 來到了RNDA 2.0. 主要改進點有三:更高頻率與能耗比;增加128MB的「Infinity Cache」設計,提升顯存子系統等效帶寬以提高性能:支持DX12 Ultimate(包含光追)和DirectStorage等次世代新特性.
兩款新品均使用代號Navi 21的GPU晶片, 分別是擁有4608組單元的Navi 21 XT(RX 6800 XT)與擁有3840組單元的Navi 21 XL(RX 6800). 對應的紋理與光柵單元數亦有縮減. 不過無論哪一款都不是Navi 21 GPU的完整版本, 完全形態的Navi 21 XTX會擁有5120組單元, 搭載在即將推出的RX 6900上. 而這款新GPU仍採用TSMC的7nm工藝, 核心面積相比前代幾乎翻倍, 電晶體數量也倍增至268億.
配套顯存方面兩者均採用成熟的256bit GDDR6, 並且是擁有2000MHz(16Gbps)的「終極形態」, 成熟的技術也使容量能夠輕易倍增至符合次世代遊戲環境的16GB, 且兼顧良好的功耗發熱表現.
供電方面兩款卡的原廠版本也都提高到需要雙8-pin電源接口的級別, 默認的功耗設置分別卡在了300W(RX 6800 XT)和250W(RX 6800). 可以說同樣都不是省油的燈.
產品解析(AMD Radeon RX 6800 XT)
首先來看RX 6800 XT. 這次的評測樣卡為原廠版本, 不過沒有帶包裝. 這裡以與RX 6800的合影作替代.
顯卡正身. 由於功耗發熱激增, RX 6800 XT也拋棄了前代RX 5700 XT的外排式散熱, 而是霸道的開放式三風扇散熱.
顯卡正面. 這一次外觀上選擇了黑色與銀色撞色搭配.
背面則是覆蓋以銀色為主的金屬背板.
背板為對應於GPU背面位置外露的散熱壓力扣具, 以及外露展示了誇張數量的MLCC.
背板一角, 代表Radeon的字母R印花.
輸出接口為兩個DP 1.4,一個HDMI 2.1與一個兼容DP 1.4的USB Type-C. 被NVIDIA在這一代被迫拋棄的USB-C在新一代A卡上反而被加了進來, 這點應該給AMD點個讚. 擋板為全封閉式設計, 並配有Radeon Logo裝飾.
頂部: 正面外框與背板在頂部形成完整包圍框, 並加入了AMD標誌的紅色線框作為裝飾. 而散熱片本身的排風並未受此遮擋. 最大程度兼顧了美觀與性能.
頂部帶角度的Radeon燈標, 白色遮光罩, 結合接口來看應該是支持多色切換.
不過當前效果僅為紅色常亮.
雙8-pin電源接口.
底部外框造型與頂部類似, 同樣留足出風口面積, 但並未搭配紅色裝飾線框.
尾部預留支架固定孔, 封閉的尾部在外觀上則很好地將正反兩面的雙色組合過渡.
三風扇設計. 中置風扇周邊的銀色裝飾貼片造型更顯犀利, 以與RX 6800區別.
三個8cm九葉連框風扇, 扇葉的銀色飾邊使外觀設計更顯統一且具質感.
全卡長度(不含擋板)為約26.7cm, 即標準的10.5英寸.
整卡高度略高於標準, 含擋板尾部約13.5cm.
全卡厚度約5cm. 即2.5槽位.
分解.
主散熱器, 含風扇外殼與正面中框被組合為一個整體模塊.
GPU與顯存部分為真空腔均熱板直觸. GPU核心通過石墨墊片與散熱底座接觸, 拆裝後難以還原.
每顆顯存顆粒以獨立裁剪的導熱墊與均熱板接觸.
供電模塊高熱元件則以導熱墊與中框底部接觸.
繼續分解散熱模塊.
主散熱器底部為幾乎覆蓋整個散熱片陣列的真空腔均熱板. 並與散熱片一起被黑化處理.
凸起區域直觸核心與顯存.
真空腔均熱板標誌性的小尾巴.
正面的散熱片陣列. 高低設計除了避讓外框與接線外也為風道優化.
(凸(¬‿¬)凸)
中框底部.
中框內側部分夾了兩片與顯存顆粒所用大小一致的導熱墊片使中框與主散熱器有所關聯.
含風扇的外框內側.
背板與壓力扣具外側.
背板與壓力扣具內側. 並無導熱墊, 因此是以裝飾與配合固定正面散熱作用為主.
PCB正面
PCB背面.
Navi 21 XT GPU. 對應RX 6800 XT.
顯存顆粒為8顆Samsung的單顆16Gb 32bit 16Gbps GDDR6.
共15相的供電.
輸出側搭配置於背面的聚合物電容.
GPU供電主控為Infineon XDPE132G5D.
顯存供電主控為IR 35217.
每相搭配一顆IR TDA21472 MOSFET.
USB Type-C輸出支持則配合一顆Cypress CYPD5137-40LQXI控制器. 除了支持DP1.4傳輸外也可作為標準USB 3.1和具備27W PD充電的接口使用.
產品解析(AMD Radeon RX 6800)
再來是RX 6800, 原廠版本包裝.
內部的第二層封面蓋.
顯卡本體就簡單置於泡棉內, 附件僅一張說明卡(掃碼訪問官網查看更多信息).
顯卡正身. 與RX 6800幾乎一樣的設計.
顯卡正面. 銀黑雙色的主色調.
顯卡背面. 同款金屬背板.
GPU位置背面同款外露的壓力扣具架與貼滿的MLCC.
背板角落上的字母R印花.
輸出接口同樣是兩個DP1.4,一個HDMI 2.1和一個支持DP1.4的USB Type-C. 搭配了封閉式帶Radeon Logo的擋板
顯卡頂部. 同樣是正反拼接的帶紅圈的外框, 留出散熱排風空間.
頂部的Radeon燈標. 只支持紅色單色, 從導光罩側就被做成了紅色.
燈標上機效果, 燈效為固定常亮.
雙8-pin電源輸入接口.
顯卡底部. 與頂部對稱但不含紅色飾框的造型並預留出風.
顯卡尾部. 同樣預留支架安裝孔, 以及過渡正反外觀顏色的封閉式外殼.
相同的三顆8cm九扇葉連框風扇. 中置風扇兩側的銀色裝飾貼片造型略有調整.
全卡長度(不含擋板)仍然是標準的10.5英寸(約26.7cm)
高度仍然略超標準, 從擋板尾部起約13.5cm.
厚度約4cm. 嚴格控制在雙槽位標準內.
分解.
散熱模塊與RX 6800 XT結構完全相同, 只是中間的主散熱器的散熱片高度有所壓縮, 使整卡控制在雙槽厚度內.
GPU核心與顯存採用均熱板直觸. GPU使用石墨導熱片與散熱底座接觸.
顯存通過獨立的導熱墊片與均熱板接觸.
供電高熱元件使用導熱墊與中框接觸.
繼續分解散熱模塊.
主散熱器底座為一整塊真空腔均熱板. 除GPU與顯存位置外均黑化處理.
GPU核心與顯存對應位置凸起以直觸.
真空腔均熱板標誌性的小尾巴.
正面散熱片的排布與RX 6800 XT的散熱器相同, 只是整體高度降低.
(凸(¬‿¬)凸)
中框設計也保持一致.
內側貼了兩小片導熱墊與主散熱模塊接觸.
背板與壓力扣具完全相同.
背板僅起裝飾與輔助固定正面散熱模塊用.
帶風扇的外框內側.
PCB正面, 使用了RX 6800 XT同款板型.
PCB背面.
Navi 21 XL GPU.
顯存顆粒同樣為8顆Samsung的單顆16Gb 32bit 16Gbps GDDR6.
同樣是總共15相供電.
輸出側搭配置於背面的聚合物電容.
不過每相搭配的MOSFET換用了來自AOS的型號, 具體型號與規格未能從絲印反查.
供電主控與RX 6800 XT相同. GPU核心使用Infineon XDPE132G5D.
顯存使用IR 35217.
USB Type-C接口同樣通過一顆Cypress CYPD5137-40LQXI控制器提供.
測試平臺
顯卡:
AMD Radeon RX 6800 XT
AMD Radeon RX 6800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GeForce RTX 3070 Advanced OC 8G(Normal Mode)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
CPU:Intel Core i9-10900K @ Up to 5.40GHz
主板:ASUS ProArt Z490-CREATOR 10G
內存HyperX Fury DDR4 RGB 32GB (2x16GB) 3733MHz @ CL19
硬碟:Samsung PM961 256GB
電源:Seasonic PRIME ULTRA 850 TITANIUM
機箱:Corsair 760T
散熱:Corsair H80i v2 + Noctua NF-F12 (CPU)
Noctua NF-A14 FLX x2(機箱前置)
驅動: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 20.11.2
系統:Windows 10 Version 2004 64-bit
軟體:GPU-Z 2.35.0
3DMark 2.15.7088
Furmark 1.22.2
CPU散熱器風扇與機箱風扇定速在約550RPM.
測試環境圖:
性能測試
由於時間有限, 測試僅在默認的Balanced(平衡)模式下進行.
性能基準測試+功耗簡測結果總表(對照RTX 3070/3080首測成績):
考慮到A卡在近五年間性能疲軟的歷史, 這次RX 6800系列的性能表現相當亮眼, 已經能夠與對手NVIDIA剛剛推出的高端型號擁有一戰之力. 總體而言RX 6800與RX 6800 XT的性能均處於RTX 3070與RTX 3080之間的位置, RX 6800接近RTX 3070但普遍仍能小勝, RX 6800XT則更接近RTX 3080. 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則是不同的測試場景對這兩組不同架構的顯卡所展現出的親和力大不相同. 未來的遊戲玩家在選購顯卡時可能更需要持續關注自己常玩遊戲的表現, 而不再能像曾經只看綜合統計就能八九不離十.
功耗方面若只以Furmark壓力下的表現來說, RX 6800系列在同等功耗牆標定下擁有實際比對手本代顯卡更為優秀的表現.
溫度方面, 由於這次的RX 6800 XT的樣卡並非全新未拆解過的新品, 這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準. 但總體而言, 原廠版的RX 6800系列風扇轉速都是偏靜音向的調校策略, 在此基礎上有如此溫度表現可以稱得上優秀. 待機下支持風扇停轉, 只是回報的溫度讀數並不算美觀.
總結
AMD Radeon RX 6800系列的推出, 使AMD在2014年NVIDIA推出Maxwell架構的GTX 900系列以來, 再一次能與對手同期的高端產品互扳手腕, 遊戲顯卡界也因此回歸雙雄爭霸的局面.
這次評測的兩款樣卡為AMD原廠版本, 兩款卡採用相同的板型與散熱結構設計, 其中RX 6800 XT為了應對更高的規格和功耗而採用更高規格的供電元件並將散熱片厚度增加到佔用2.5槽位的寬度. 用料均十分紮實. 在嚴格控制了體型的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溫度與靜音表現.
和傳統一樣, 原廠版RX 6800系列也會在初期隨各家合作板卡商以自家名義重包裝後出售.在這基礎上這次AMD也親自下場提供真正的「原廠版」包裝進入了零售渠道.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無論哪一家的供貨都嚴重短缺.
AMD Radeon RX 6800 XT 官網連結:
https://www.amd.com/zh-hans/products/graphics/amd-radeon-rx-6800-xt
AMD Radeon RX 6800 官網連結:
https://www.amd.com/zh-hans/products/graphics/amd-radeon-rx-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