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魚類物種或出現南減北增

2022-01-12 中國災害防禦信息網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氣候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和多樣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預測了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分布和多樣性的變化。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著名期刊《生態指標》(《Ecological Indicators》)上,海洋三所高級工程師胡文佳為該論文文第一作者。

據介紹,長期以來,氣候變化對海洋魚類分布的影響是海洋科研的熱點問題。海洋三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使用物種分布模型預測了21種重要海洋經濟魚類在2050年2種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潛在分布,發現9種魚類在中國近岸的適宜棲息地範圍可能會減少,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潛在受損者。絕大多數魚類的棲息地範圍將向北移動。


該研究還發現長江口可能是部分物種向北遷移的地理障礙,北部灣、珠江口、臺灣海峽西南部和長江口被識別為氣候避難所。此外,中國近海魚類物種豐富度可能出現南減北增的格局,物種周轉構成了時間尺度上物種多樣性變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研究可為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海洋魚類的保護與管理提供參考。該研究項目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支持。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杜建國

相關焦點

  • 我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全球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影響方向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和多樣性影響研究方向上取得新進展,團隊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合作
  • 鯨魚之後,青島近海再次出現神秘生物!現場視頻來了!
    寧先生表示,自己釣魚已經有20多年了,從來沒有在近海看到過這樣的稀有動物,這真是頭一遭。「江豚以前倒見過幾次,不算稀奇了,這傢伙可真是從來沒在近海見到過。」寧先生說,「好像以前在遠海,70-80海裡外的地方見到過,沒想到這次能在這麼近的地方見到。」寧先生表示,近幾年膠州灣海域的生態環境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各種魚類資源也越發豐富起來。
  • 日本近海大量魚類神秘死亡
    文 | 沈 林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消息,當地時間12日上午,日本青森縣的近海處,日本海上自衛隊發現大量死魚漂浮在海面。這些死魚體長5至15釐米,屍體遍布長約4千米、寬約50至100米不等的區域。目前死亡原因不明。據日本青森縣一水族館的負責人稱,「這些魚看起來像是沙丁魚,但現階段尚不清楚它們為何大量死亡。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只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它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 。在中國淡水魚種類約1000種。
  • 加彭近海常見魚類匯總
    加彭近海常見魚類簡介中西非地處熱帶,魚類資源豐富
  • 日本近海出現大量魚類屍體,網友:災難前兆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青森縣近海突然出現密密麻麻的魚類屍體,屍體出現的原因尚不明確。
  • 中國的那些「國保」魚類
    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 海釣常見魚類釣法及習性
    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以及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屬暖溫性底層魚類。 體 形:體長一般為12~31cm。 釣 場:港灣、養殖場、養魚排、河流出口處、港灣、碼頭防波提、近岸巖礁周邊、內灣沙泥地等。 釣 法:手竿拖動、輕磯竿浮標、投竿遠投底等釣法。
  • 中國90%近海已無魚可捕,可我們看不到海洋的眼淚!10個不吃魚的理由
    並就地進行物種鑑別和個體統計。海裡野生的魚就越少。中國也是全球第一水產養殖大國,佔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而這些數據的背後,隱藏的是中國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的危機!自2003年,中國近海90%以上的水域幾乎無魚可捕。漁民「毀滅性」的捕撈方式,給物種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災難。他們使用網孔極小的漁網,連2-3釐米的小魚、甚至蝦米也難逃一劫。
  • 日本近海又出現大量死魚,密密麻麻浮在海面上,為什麼會這樣?
    根據報導,近日,在日本青森縣的近海海域,人們驚訝地發現了大片的死魚,據稱,這些死魚都是沙丁魚,看起來密密麻麻一大片,都漂浮在海面上,非常觸目驚心。目前,日本方面的有關工作人員,已經趕到現場進行調查,至於這些沙丁魚出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
  • 日本人表示:都怪中國
    甚至連日本經濟新聞網站也表示,中國發展秋刀魚捕撈業不過5年,日本方案以過去5年的平均捕撈量作為配額依據,顯然有些「欺負新手」的意思。 近年來隨著秋刀魚在中國成為「爆款美食」,需求量大增,亞洲各國的企業紛紛加入秋刀魚捕撈的隊伍中來。日本國內的秋刀魚漲價,原本是自然的市場規律,但如果非要怪到中國頭上,日本國內的媒體都看不下去了。
  • 十年增三成,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
  • 魚類的時代:泥盆紀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冑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
  • 常見海水魚類圖譜大全
    中國市場的500克左右的蘇眉售價最高時可達1500-1800元1斤。此魚越大,價格則相對便宜。儘管在國內的水產市場有公開銷售,但基本上都是非法行為。因為這種魚在2004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物種,而且是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的保護物種。
  • 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這其中大概900種只有中國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出擔憂—— 一旦這些物種在國內消失,就意味著它們在地球上徹底滅跡。
  • 沉寂在江河湖泊裡的霸主--鱧科魚類
    我國原生的鱧科魚類共有1屬(鱧屬)5種,今天我們就為原生魚友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些沉寂在江河湖泊裡的霸主... 烏鱧:第一個介紹它,是因為此魚太熟悉不過!俗稱黑魚、烏棒,我國常見的經濟型魚類。除高原地區外,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及北至黑龍江一帶,尤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居多。
  • 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
    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
  • 【去海釣】掌握近海冬釣魚類的洄遊規律,魚就到手了
    一、近海冬釣魚類的洄遊規律   近海魚類,屬冷血動物,它們對氣溫、水溫的變化是極其敏感的。每年人秋後,沿海氣溫、水溫逐漸下降(水溫下降較慢),它們按照各自特定的規律,本能地由淺水遊向深水,尋找避寒、越冬的地方。例如:鱸魚、花鯰、鯔魚等,到了一定的季節,氣溫、水溫降到一定的溫度,它們便急忙向大海深水遊去。
  • 山東、河北和遼寧近海養殖業需警惕!自然資源部:2021年夏季渤海海溫有可能出現短時的異常偏高!
    2021年3月18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2021年厄爾尼諾及氣候春季預測會商會議,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和海洋二所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對今年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充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