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全球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影響方向取得新進展

2022-01-12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和多樣性影響研究方向上取得新進展,團隊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預測了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分布和多樣性的變化,並揭示了氣候避難所的潛在分布。相關研究結果以「Effects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eas of China: Predicte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of fish species and diversity」為題發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IF=4.958)。胡文佳高級工程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國研究員和陳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支持。

氣候變化對海洋魚類分布的影響是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然而人們對中國近海魚類分布和生物多樣性格局將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了解仍然有限。研究團隊使用物種分布模型預測了21 種重要海洋經濟魚類在2050年兩種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潛在分布,發現9 種魚類在中國近岸的適宜棲息地範圍將可能減少,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潛在受損者。絕大多數魚類的棲息地範圍將向北移動,平均質心移動距離為110-206.5km。研究還發現長江口可能是某些物種向北遷移的地理障礙,而北部灣、珠江口、臺灣海峽西南部和長江口被識別為氣候避難所。此外,中國近海魚類物種豐富度可能出現南減北增的格局,物種周轉構成了時間尺度上物種多樣性變化的主要組分。本研究可為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海洋魚類的適應性保護與管理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變化對海洋生物及其保護成效的影響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Science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態學報》等國內外刊物上。下一步將聚焦氣候變化對我國海草、珊瑚、紅樹、魚類等重要海洋物種及其保護成效的影響評估研究。 

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近海主要魚類的分布和多樣性格局預測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489

相關焦點

  • 中國近海魚類物種或出現南減北增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氣候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和多樣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辦「全球變化下海洋有害藻華與缺氧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18年5月25-26日,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辦的全球變化下海洋有害藻華與缺氧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0個國家和地區150餘位專家與學者參加了會議。本次研討會旨在推動有害藻華和海洋缺氧兩個研究方向的融合與聯合研究,共享海洋觀測與數值預測的數據和技術成果,更深層次的全面理解富營養化對近海生態系統健康的威脅。會議共設7個特邀報告、17個口頭報告、32個牆報和集中討論等環節,大會主席為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扉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和我所副所長黃大吉分別在會上致辭。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實施進展評估與對策建議
    《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COP14)對愛知目標的最新評估表明,大多數愛知目標的進展有限,總體上未取得進展[6]。分析顯示,未取得重大整體進展和偏離目標的指標大多與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汙染有關,這三大因素也是制約我國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的主要問題,其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和人口快速增長產生的壓力[7]。
  • 劉瑞玉:中國甲殼動物學、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的開拓者
    1978年曾呈奎教授接替童第周教授任海洋研究所所長時,劉瑞玉任副所長;1984—1987年任所長兼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任所學位委員會主任。在這些歲月裡,他孜孜不倦地為海洋所的發展傾注著全部精力,在底棲生物生態學和甲殼動物分類與生物學領域取得了全面發展。劉瑞玉於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7月因病去世。
  • 日本近海大量魚類神秘死亡
    對於大量魚類死亡的原因,有網友猜測:可能是海底火山不穩定,地殼運動有毒氣體溢出與海水混合成酸性毒水,魚一碰就死。今年早些時候,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決定通過海底隧道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水排放至近海。據日本福島電視臺報導,在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的督促下,東京電力正在加速完善福島核電站核汙水排海施工項目。
  • 好書推薦——《新魚類解剖圖鑑》
    修訂過程中不僅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更新,為了強調圖鑑的直觀性和視覺效果,將舊版的傳統手繪圖更換成彩色照片和彩色插圖,並對所介紹的魚種進行了刪減,對概論部分的內容進行了大量補充說明,在多位專家學者的努力配合下,2010年終於出版了《新魚類解剖圖鑑》。
  • 生態科學:在冬季過後,海洋中雌性麥哲倫企鵝受到的影響最大!
    然而,這些鳥類在冬季離岸時的生活對於研究麥哲倫企鵝的科學家來說是一個謎,並且在人口數量下降的情況下提倡保護它們。華盛頓大學研究科學家姜瑞布斯託克說:「在了解麥哲倫企鵝方面,冬季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黑盒子。」「我們知道他們這一年的這一部分人數最少。」但是,Rebstock和生物學教授,生態系統哨兵中心創始人P.
  • 一文看懂海洋酸化對生物的影響
    英國卡迪夫大學曾發布研究結果稱目前海洋酸化強度達到1400萬年來未見的水平。另外,有研究報導由我國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奇領導的團隊通過歷次中國南北極考察航次的觀測分析,也發現南北極海域酸化水體正快速擴張,海洋酸化正在深刻地影響南北極脆弱的生態系統。
  • 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熱通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研究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獲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和三項實用新型專利,以戚永鋒為第一作者尚曉東為通信作者的論文最近發表在
  • LTO研究團隊在El Niño多樣性對熱帶北大西洋海溫的影響及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鑫研究員團隊在El Niño多樣性對熱帶北大西洋海溫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博士生郭煒豪為第一作者,張榮望副研究員、王鑫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走進深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南極繞極流能量串級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中的能量串級是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其研究仍存在諸多經典難題。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徐永生研究團隊在南極繞極流能量串級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南極繞極流斜壓、正壓動能逆向串級的異同及其與正壓化的關係。
  • 【科研動態】我實驗室創新團隊在香港水域首次發現溫帶深海魚類牛眼青鯥幼魚
    牛眼青鯥(lu四聲)(Scombrops boops)是發光鯛科鯥科鯥屬下的一種溫帶海洋中層魚類。作為日本的商業魚類,牛眼青鯥在日本的地理分布、生態學和種群遺傳均已有所研究。牛眼青鯥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產浮性卵,三日後孵出,發育到幼魚階段後沉降至日本沿岸棲息地,性成熟後逐漸洄遊至200-700米的大陸架坡折區。
  • 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中的西大貢獻!
    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態安全、環境、健康、食品等福祉。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變、生物資源利用、氣候變化、汙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2019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首次報導了中國宜昌長陽地區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清江生物群鑑定出18個門類,109個物種,其中超過半數是新類型,新物種的比例遠超過了所有其它生物群。
  • 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Interfaces, 2018, 10, 6701,Nanoscale, 2018, 10, 4642) 及形狀記憶功能的反蛋白石結構薄膜(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4243)。驅動材料因能用於智慧機器人、微型生物動態監測等領域而被廣泛關注。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研究報告。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出現小幅下降,但全球海洋溫度仍持續增溫並達到歷史新高;由於海洋對氣候變化響應具有緩慢和滯後的特性,過去的碳排放導致的海洋變暖等影響將持續至少數十年。該現象凸顯了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 自然生態保護司: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在此背景下,準確把握全球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了解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對於展示我負責任大國形象,舉辦一屆成功的COP15,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約合44萬億美元)部分或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貢獻。
  • 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聚焦近兩年在我國黃海出現的大規模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黃海漂浮銅藻的核酸型結構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對深入認識銅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報導。
  • 海洋熱通量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和三項實用新型專利,以戚永鋒為第一作者、尚曉東為通訊作者的論文最近發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