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變化對近海魚類分布和多樣性影響研究方向上取得新進展,團隊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預測了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分布和多樣性的變化,並揭示了氣候避難所的潛在分布。相關研究結果以「Effects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eas of China: Predicte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of fish species and diversity」為題發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IF=4.958)。胡文佳高級工程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國研究員和陳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支持。
氣候變化對海洋魚類分布的影響是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然而人們對中國近海魚類分布和生物多樣性格局將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了解仍然有限。研究團隊使用物種分布模型預測了21 種重要海洋經濟魚類在2050年兩種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潛在分布,發現9 種魚類在中國近岸的適宜棲息地範圍將可能減少,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潛在受損者。絕大多數魚類的棲息地範圍將向北移動,平均質心移動距離為110-206.5km。研究還發現長江口可能是某些物種向北遷移的地理障礙,而北部灣、珠江口、臺灣海峽西南部和長江口被識別為氣候避難所。此外,中國近海魚類物種豐富度可能出現南減北增的格局,物種周轉構成了時間尺度上物種多樣性變化的主要組分。本研究可為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海洋魚類的適應性保護與管理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全球變化對海洋生物及其保護成效的影響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Science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態學報》等國內外刊物上。下一步將聚焦氣候變化對我國海草、珊瑚、紅樹、魚類等重要海洋物種及其保護成效的影響評估研究。
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近海主要魚類的分布和多樣性格局預測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