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詐勒索罪的立案標準

2021-12-30 每天學點法律知識

敲詐勒索罪是指什麼?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從敲詐勒索罪的客觀要件入手,敲詐勒索的客體只能是財產所有權,因而其犯罪對象只包括公私財物,而不包括人。

敲詐勒索罪的立案標準是什麼?

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如下: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2000元~5000元為起點;「數額巨大」,以3,0000元至10,0000元為起點;「數額特別巨大」,以30,0000元至50,0000元為起點。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批准。

根據《解釋》第二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本解釋第一條規定的50%確定:

1.曾因敲詐勒索受過刑事處罰的;

2.一年內曾因敲詐勒索受過行政處罰的;

3.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敲詐勒索的;

4.以將要實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殺人、綁架等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相威脅敲詐勒索的;

5.以黑惡勢力名義敲詐勒索的;

6.利用或者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軍人、新聞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詐勒索的;

7.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解釋》中第四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三項至第七項規定的情形之一,數額達到本解釋第一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80%的,可以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相關焦點

  • 山東省敲詐勒索罪定罪量刑詳細標準
    一、基本法律依據:《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律師實務】敲詐勒索罪的無罪辯護要點
    (2019)滬0112刑初261號刑事判決書在裁判要旨處提到,被告人討要錢款不具有主動性,從商談金額到出具承諾書到支付3萬元,每次均系被害人採取主動,尤其是被害人已報案並由公安機關立案後仍主動要求先向被告人支付3萬元,完全不符合敲詐勒索案中被害人受脅迫、不得不為之的情形。
  • 【證據系列】敲詐勒索罪證據指引
    收集的基本證據包括言詞證據、視頻監控、銀行卡交易明細、對帳單、涉案物品權屬關係的證據、價格鑑定意見、有價支付憑證、有價證券、有價票證等;4、敲詐勒索數額達到起刑點數額。根據兩高《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數額較大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敲詐公私財物價值2000-5000元以上;二是如果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標準的50%確定。
  • 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之界分
    只要承認暴力可以成為敲詐勒索罪的手段行為,則在當場使用暴力的情形下,如果暴力程度輕微,沒有達到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程度,當場取財的,即使符合「兩個當場」的特徵,也不能認定為搶劫罪,而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就敲詐勒索罪的構造而言,敲詐勒索行為一使被害人產生恐懼一交付財物一佔有財物,這樣一些構成要件的內容缺一不可。
  • 員工敲詐勒索罪的處罰是什麼?
    一、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的界限
  • 柏浪濤:敲詐勒索罪與行使權利的區分
    甲在行使權利,沒有非法佔有目的,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判斷重點應放在行為是否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只要符合,就構成敲詐勒索罪。   第一,主觀上是否有非法佔有目的。如果行為人具有財產請求權,在行使權利,則表明沒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敲詐勒索罪。行為人要有請求權,需要有請求權基礎(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
  • 如何維權才不會構成敲詐勒索罪?
    本罪的基本構造是:對他人實施威脅——對方產生恐懼心理作出處分財產的決定——行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爭議最大的,是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不構成犯罪的。
  • 案例:敲詐勒索罪與強迫交易罪的準確界定和區分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劉康、劉碩、劉峰、劉少波、劉廣樂、劉明瑞、李玲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與被害人籤訂房屋租賃合同後,採用威脅、滋擾等方法強行收取不合理費用,或者強行終止合同並迫使被害人搬出房屋,後拒不退還應退錢款,從而獲利,其中劉康、劉碩、劉峰、劉少波、劉廣樂、李玲敲詐勒索數額巨大,劉明瑞敲詐勒索數額較大,七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敲詐勒索罪。
  • 案例研讀 | 敲詐勒索罪,那麼遠又這麼近?
    敲詐勒索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近年來,時不時就會出現一些較為特別的敲詐勒索案件,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其中,消費者維權、職業打假、索要「分手費」等場景尤為典型。事實上,我國刑法規定的「敲詐勒索罪」有其自身的法律要件:2. 行為人實施了以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勒索財物的行為。威脅和要挾,是指通過對被害人及其關係密切的人精神上的強制,對其在心理上造成恐懼,產生壓力。
  • 【規範整理】敲詐勒索罪刑法規範總整理(2019.9.13更新)
    第二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本解釋第一條規定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一)曾因敲詐勒索受過刑事處罰的;(二)一年內曾因敲詐勒索受過行政處罰的;(三)對未成年人、殘疾人
  • 河北省刑事案件最新立案標準(2017年)
    四、敲詐勒索罪(刑法第274條)【5】(一)敲詐勒索價值人民幣3000元為「數額較大」,或2年內敲詐勒索達3次,應予立案追訴,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二)敲詐勒索騙價值人民幣6萬元為「數額巨大」
  • 雲南省刑事立案量刑最新標準
    四、敲詐勒索罪(刑法第274條)【3】【12】(一)敲詐勒索價值人民幣3000元為「數額較大」(特殊情形為50%)或2年內敲詐勒索達3次,應予立案追訴,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 王建業敲詐勒索罪成立,獲刑十年六個月
    3月19 日,海東市平安區人民法院利用網際網路法庭依法公開宣判了一起敲詐勒索案,以敲詐勒索罪判處被告人王建業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剝奪政治權利一年,
  • 採用恐嚇、威脅手段的維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那麼,如何正確區分正當的權利行使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為維護合法權益以威脅、脅迫方式獲取高額賠償款不構成敲詐勒索罪——陳曙光敲詐勒索案案例要旨: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採取威脅脅迫方法獲取高額賠償款的行為屬於維權過度,不應被認定敲詐勒索罪。
  • 採用恐嚇、威脅手段的維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這類案件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最大的爭點。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索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該罪構成要件為:(1)客體為公私財產權;(2)主觀為非法佔有故意;(3)客觀為使用威脅或要挾行為;(4)主體為一般主體。其中使用威脅或要挾行為是該罪最主要的特徵,也是認定罪與非罪的關鍵和難點。
  • 瀆職罪立案標準是什麼,有哪些種類?
    這個立案的標準又是如何的呢?現在律師365小編將相關內容整理如下文,幫助你了解有關內容。一、瀆職罪立案標準是什麼?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損害公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活動客觀公正性的信賴,致使國家與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 敲詐勒索罪名的新用途
    訪民馬改娣被判敲詐勒索罪,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定罪方式,以及背後的一個矛盾的政府。政府可以成為訪民敲詐勒索的對象,可見其軟弱;政府也可以給訪民定敲詐勒索罪,可見其強大。據查,最早的因要挾上訪而構成敲詐勒索罪的判例可追溯到2004年——中國維穩體制初露崢嶸之時,一位對越自衛還擊戰的退伍軍人因上訪而從「最可愛的人」淪為「敲詐勒索的罪犯」。
  • 【百姓事,身邊法】以恐嚇、威脅或要挾方法,取得他人財物佔為己有,構成敲詐勒索罪
    >——趙某、王某1、劉某某敲詐勒索案【裁判要點】敲詐勒索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佔有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複雜客體,不僅侵犯公司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侵犯的對象是公私財物。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採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本罪以作為方式實施。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的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財物,即構成敲詐勒索罪既遂。
  • 信用卡詐騙罪立案、量刑標準(附裁判規則)
    那麼關於信用卡詐騙罪立案標準和量刑標準是怎樣的呢?一、立案標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的規定,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1.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數額在5000元以上的;2.惡意透支數額在5000元以上的。
  • 【安仁政法(2018)第113期】從「網絡大V」到「網絡害蟲」——陳杰人涉嫌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罪案件透視
    「受利益的驅動,我打著公平正義的旗號和法律的幌子,幹的卻是反法律、反公平的勾當,如同一隻網際網路上的跳梁小丑」 日前,湖南公安機關對北京華霖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杰人涉嫌非法經營、敲詐勒索罪立案偵查警方現已查明,陳杰人案系具有網上黑惡勢力性質的「家族式」團夥犯罪,該團夥打著「法律和輿論監督」名義和公平正義的幌子,以網絡為犯罪平臺,大肆敲詐勒索、瘋狂斂財,涉嫌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多種違法犯罪,嚴重擾亂網絡管理秩序、破壞基層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