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汐元刷手機的時候看到一條新聞:
報導裡說,這些制假窩點都和一家 「網際網路+全國連鎖維修「平臺」極客修」有關。
這個案子目前已經刑拘犯罪嫌疑人31人,初步調查2017年以來總涉案金額高達3億元,震動手機維修界。
看到這裡汐元驚了。3億元,我靠這麼多?!
據了解,這最先是新京報查出來的。
不久前,新京報的記者做了回「臥底」,潛入市場上兩家最大的手機O2O維修平臺——「閃修俠」和「極客修」。
然後就目睹了一條灰色產業鏈坑害消費者的運作全過程。
這兩家平臺在給客戶修手機的時候,都會通過一些缺德手段為自己牟利。
比如:
他們用翻新的屏幕充當原廠屏賣給消費者,還用「原廠品質」這種文字遊戲迷惑人;
給顧客修手機,一開始故意用一些次貨,等手機再出問題又忽悠他們返修,來回幾次之後,才給他們換上好一些的配件;
檢修的時候,故意把小問題說大,讓顧客多花冤枉錢;
……
這些手段看起來簡單,但消費者很容易上當。重點是,背後獲利空間巨大。
而這已經是手機維修行業裡通行的「潛規則」。
大家想想,一個平臺兩三年裡涉案金額就能達3億元,全國範圍內,這會是多麼龐大的利益鏈?
看到這裡,汐元想到了自己之前兩次失敗的修手機經歷。
第一次是Lumia1520,屏幕碎了,交給電腦城裡的第三方維修店。
換屏時,工程師向汐元保證他那是100%原廠屏,收了汐元500元。當時傻不拉嘰的汐元竟然信了。
結果回來用了大概一個星期後,屏幕就開膠了。而且屏幕中能夠看到發白的區域。
還有一次是魅藍note手機,也是屏摔壞了。當時官方換屏要800元,肉疼,汐元就選了一家收450元的第三方維修點。
同樣的,汐元再三詢問老闆是不是原裝屏,老闆給汐元打包票。剛換好之後,汐元也確實看不出屏幕的顯示素質和原來的有啥區別。
但是,換回來沒用多久,屏幕就翹起來了。
關鍵,屏幕還漏液了,出現了黑斑。
450元啊,也沒指望真的100%原裝屏,但也不能給我質量這麼差的吧?!
然而,這兩部手機汐元都沒有回去找老闆理論。
一是因為家距離電腦城實在太遠,懶得折騰了。
二是它們都不是主力機,在IT之家大家懂的,換手機跟換衣服似的。
現在回想,真後悔,無形中助長了奸商的氣焰。
想到這裡,汐元從抽屜裡拿出塵封已久的Lumia1520,這手機後來在淘寶上換過殼,居然把攝像頭換壞了。
汐元打算拿著這部Lumia1520,以修手機的名義再去一趟電腦城,同時和修手機的人聊一聊,了解一些更細的東西。
青島科技街電腦城
在電腦城,汐元找到的前兩家店都表示Lumia1520的攝像頭已經沒有現成的貨了,需要進貨。
第一家店工作檯一角
汐元比較好奇,這手機已經停產好多年了,要到哪裡進貨呢?
兩家老闆的回答比較一致:
他們所說的渠道都在深圳。
第二家店
在第三家店裡,維修工程師給汐元找到了Lumia1520攝像頭的存貨。
拆下來的Lumia1520攝像頭模組
維修的時候,汐元和這位工程師攀談起來。
維修師傅稱,他們用的攝像頭模組有拆機的和組裝的分別。不過現在一般都是拆機的,就是從同款手機上拆下來的。
組裝的可以理解為山寨組裝生產的,質量和價格都不如拆機的。
有沒有拿組裝的冒充拆機或原裝的呢?有的,不過這個不多見。
聊天的時候,汐元還談到自己有一款報廢的iPhone7 Plus,主板和屏幕都壞了。維修師傅說,只要主板沒彎折,一般他都能修好的。
實在不行可以換個主板,一般都是和正常機器一樣用的。不過對於iPhone來說,有指紋ID的,換了主板指紋就不好使了,就這個區別。
第三家店的工作檯上,放著不少iPhone的零件,包括主板、屏幕等
這些主板大多來自美版、日版等水貨或者處理機器,翻新之後就能用了。國行的也有。維修師傅說他這裡有很多。
屏幕也是一樣,有些客戶外屏碎了,換了屏幕之後總成沒帶走,工程師就會把這些屏幕的外玻璃分離,重新壓上新的玻璃,就可以賣給其他顧客了。
這種叫後壓屏,成本很低。
淘寶上也有這種後壓屏賣
還有一種是原壓屏,就是從深圳、香港等一些地方進的零部件,然後在其他的廠子裡組裝生產的。也叫組裝屏。
這些屏幕有時候會被冒充為原裝屏,像汐元開頭說的3億元大案,被搗毀的那些廠子就是幹這些事情的。
維修師傅告訴汐元,這類廠子不僅在深圳,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的,他們進貨的來源也不單一。
甚至還有一些零部件來自香港或其他地區,從成批的二手處理機裡拆出來的,然後被水客帶回關內,這些機子通常成色比較差。
每年都有iPhone水客被查,但被查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當你問他們的時候,有的奸商會統一說就是原裝的,高價賣給顧客,一般顧客根本看不出來。
也有「良心」一些的,會問你要是要原裝的還是組裝的,價格差很多。但其實組裝的屏幕質量也參差不齊,顧客搞不清楚他會給你用什麼質量的屏幕。
維修師傅說,別說原裝的,組裝屏好的和差的有時候都相差幾百塊錢。
聽到這裡汐元冷汗直冒。
看來汐元修的那兩部手機,還不知道被奸商坑了多少錢呢!
和維修的小師傅聊完之後,汐元突然覺得有些沉重。
這樣一個從生產到進貨到轉賣完整的產業鏈,一直在全國各地的灰色空間裡悄悄運行著,侵犯消費者的利益,很難徹底斬斷。
但其實,這個行業裡也有本分的人,不會玩上面那些損人利己的手段,愛惜自己的品牌。
並且第三方的手機維修,本身也是好的,畢竟通常來講,官方的售後維修要價都很高。第三方維修,給了消費者可選擇的空間。
只是這個行業太需要規範和透明了!
別說第三方維修了,就算是很多品牌官方的售後維修點,手機維修的過程也是在單獨的維修間進行的,消費者壓根看不到。
某品牌售後點的獨立維修間,消費者無法看到維修過程
都是「暗箱操作」,誰能真的放心?
更何況魚龍混雜的第三方維修市場,配件從哪裡來的,成本多少,質量怎麼樣,毫無透明度可言。
如果一個行業,有人本本分分工作,月入四五千,有人利用信息不透明幹缺德事,輕鬆月入過萬,並且還持續了很多年。那這個行業最終只會論為徹底畸形的怪胎。
第三方的手機維修,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當「極客修」被調查的時候,會震動整個手機行業。如果只是個別現象,會這樣嗎?
救救消費者,救救每一個本分修手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