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柯曉斌
10月20日,在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發表演講《智慧機器人:實體經濟革命的裡程碑》,他表示,PC時代以來,企業提升效率的過程,就是物理世界向數據世界遷移的過程,這個過程誰做得更好,誰就可能更快發展。過去,PC和手機是承擔這個遷移任務的載體,將來機器人將成為實體經濟效率革命的載體。
他表示,獵豹移動投資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的機器人已在大型商場、圖書館、博物館等20多個場景落地,數量超5000臺,服務規模全行業領先,服務總人次已超1.3億,日均語音交互頻次超200萬次。
2014年,獵豹移動完成上市,上市兩年後,獵豹錨定AI機器人領域,押注人工智慧,但回首過去一年,獵豹移動發展的並不順利,在資本市場上飽受質疑。
作為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在烏鎮接受了包括界面新聞在內媒體的採訪,以下是經整理後的採訪內容:
記者:這一次押注AI好像是一個見效比較慢的階段,2019年會不會是一個低谷,到明年是不是會好轉?
傅盛:公司轉型幾次見效,其實從客觀來說是幸運的,宣布獵豹移動成立到上市就三年半,到海外化的收入從零開始佔一半收入也就花了兩年。但這都是網際網路野蠻生長的縮影。
今天AI產業有它的特性,因為AI的鏈條很長,從硬體到軟體到服務,而且現個外部競爭的加劇,都使得今天想做一家公司,做一個新的形態都不會那麼快。
對於AI,有充分的耐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過去從來沒有積累過的東西,AI看上去好像沒那麼快,但在AI的基礎能力研發上,比過去我們所有研發過的項目都上了一個大的臺階,特別是體現在組織化和規模化上。
記者:目前在AI領域的進展和規劃?
傅盛:今天獵豹移動已經有幾千臺機器人落地了,提供的語音服務每天超過百萬次(商業場景),累計已經超過了上億次的服務人次。
目前來看,最容易落地的是語音講解、語音諮詢,比如說問路,比如說什麼東西在哪裡,帶你去一個什麼地方,這種我們已經大規模開始落地了。
我認為明年在機器人的落地數量上會有更大的爆發,具體的數據我看能不能預測,但是我認為肯定是數倍的增長。
記者:怎麼看企業的短期利益和長期戰略?
傅盛:從根本上講,企業應該都是長期作業的,而不是短期。短期打法可能最後造成整個體系崩掉。但從具體執行上來說,你肯定又得顧及眼下吧,所以這永遠是矛盾的。
從我自己來看,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圍繞長期展開,你短期所做的事情,應該是長期的積累。
記者:投資人的耐心未必會有那麼長。
傅盛:這就又到另一個問題了,就是你到底在為誰工作,或者你的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投資人耐心的話,那就可以讓投資人自己幹了。因為投資人投你的核心是看到你看不到的東西,或者他不能做到的東西,這才是你的價值。如果你只是看著投資人眼光的一個執行者,其實你本身也是沒有價值的。
理論上你作為一個創業者,作為一個企業家,你的核心就是你可以聽任何的建議,但一定是自己做的決定,而不是投資人給你做的決定,所以我覺得這輪經濟壓力或者投資的泡沫反而是好事情。
記者:您這算是二次創業嗎? 有什麼不同嗎?
傅盛:其實就是二次創業, 這件事兒對於我來說也非常的有吸引力,在2015年我就認識到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基本上是結束了,移動網際網路這件事兒想要變得更大是不太可能的。
二次創業的抗風險能力會加強,但二次創業的自我期望也在加高,甚至會超出自己的掌控力,這就變得更加危險。所以,很多二次創業也不一定就能成,這是事實。
記者:回顧過去9年,最讓你絕望或覺得有壓力的事兒是什麼?
傅盛:你要說壓力大,我覺得是這兩年,這兩年比當時創業時候壓力大多了。 壓力來自於你踏入未知領域,並且可能都沒有太多人了解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同時,外界對你的期望不一樣,這兩年,這個我已經化解掉了。
記者:這個事情之前沒有人做過,從產品上,你覺得踩了哪些坑嗎?
傅盛: 真正把AI的研發變得有效率的公司是極少的,大家都在講AI研發,其實就是怎麼把AI的技術和產品結合起來,這件事兒是很難的。 另外,硬體和軟體的結合, 做手機硬體的人去做機器人,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因為整個的要求就不一樣。
記者: 你一直在談垂直一體化的AI能力,為什麼特別看重這方面?
傅盛:核心是這樣的,是因為今天整個產業鏈不成熟,如果這個產業鏈很成熟,我也願意只做一個點,甚至只做一個APP,然後我找一個硬體商幫我把機器人生產出來去賣。
但今天沒有這樣的產業鏈,跟手機產業鏈最大的不同就是找不到一個非常完整,或者說做到用戶體驗足夠好的解決方案。 如果只做一個點,其它點用其他人的,可能在一些場景下就不適合, 就不能實現用戶體驗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