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2021-02-23 戰略觀察家
這個提法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很多網友看到這個標題會不屑一顧,懶得點擊一看。大家可能會說:這是說反話吧?人家美國幾乎把諾貝爾科學獎包攬了,說美國創新能力碾壓中國才對啊?這個標題不是筆者的失誤,我們在這裡要討論一個決定中美未來的嚴肅問題。 

一、「創新」的含義 

首先,筆者要定義一下這裡「創新」的含義。我們在這裡說的「創新」是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而非泛泛而指的創新。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熊彼特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 

其一,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例如,手機是一種新產品。 

其二,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例如,發明了一種新工藝,使原來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其三,開闢一個新的市場。例如,「一帶一路」使中國開拓了非洲市場。

其四,開拓了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例如,「一帶一路」使中國開拓非洲市場,從中獲得了很多中國需要的原材料。 

其五,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例如,單個企業的技工貿複合體是一種整合創新,而最新的組織創新形式是產業集群。在一個產業集群內,每一個企業專門做一件事情,無數企業聚集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範圍內相互合作。以原子筆為例,有的企業專做筆桿,有的企業專做筆尖、有的專做筆芯、有的專做油墨……對於手機這樣複雜的產品,更是有成千上萬家企業各司其職,專做一種或幾種產品。 

熊彼特的五種創新依次對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這些創新距離諾貝爾獎非常遙遠,因此中國諾貝爾獲獎者寥寥無幾並不意味著中國創新不能碾壓美國。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其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創新是不能用從外部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 

其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 

其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例如,汽車和公路的普及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網上書店的火爆,意味著實體書店的衰落。 

其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應用價值。熊彼特認為, "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這意味著,一個國家發明能力強,創新能力未必強;一個國家獲得的專利多,創新能力也未必強。

其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創新式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 

其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 

二、美國創新舉例 

從熊彼特意義的創新來看,科學研究與技術發明並不能算作是創新。只有將一項技術發明進行了市場開發,並大規模投產應用,才能算是創新。這樣一個過程中,一個國家可以沒有科研與發明,也能完成技術創新。 

美國早期的很多創新就是偷歐洲的技術完成的,比如美國的紡織業就是偷歐洲的技術發展起來的。 

2019年5月,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凱薩琳·愛潑斯坦在寫給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說,美國人在批評中國前應該先讀一下自己的歷史:19世紀前後,「竊取外國技術是當時美國的慣常做法。 

1783年9月3日,獨立戰爭結束,美國開始走工業化道路,但工藝技術、質量水平遠遠落後歐洲國家。此時英國在科技、生產、貿易等領域全面領先世界,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效仿對象。而在18和19世紀的美國是世界上最熱衷於竊取別國先進技術的國家。 

為了維持優勢地位,英國嚴禁設備和人才外流。英國政府當時規定,試圖將工業設備偷運出國的人,將被處以200英鎊罰款,相當於現在的2.2萬美元。如果涉及最重要的紡紗機,罰款還要翻倍。除了設備,英國還對「獵頭」們發出警告,每招一名工人去海外工作,就要坐牢一年。 

既買不到設備也招不來人的美國,轉而鼓勵盜竊。時任美國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承諾,為美國帶來紡織設備和技術的英國紡織工人將受到重賞。這個政策,使當時的美國成了「竊取智慧財產權的世界溫床。一些英國工匠聞風而動,有人甚至藏身木桶偷渡到美國,「美國製造業之父」的薩繆爾·斯洛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由於美國國土面積和人口多於英國,因此紡織技術在美國落地生根後,由於市場巨大,最終在創新上碾壓了英國。當時的紡織業地位非常高,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支柱產業,不亞於20世紀的汽車業、21世紀的IT業。 

美國創新高潮期做出很多發明,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代表人物。但大家要注意,愛迪生小學沒畢業,他的發明大多是基於別人的科研成果的技術發明基礎之上的。當時歐洲在科學上是領先於美國的,例如電力學研究歐洲領先。而美國恰恰是在科學落後於歐洲的時候,創新超過了歐洲。 

1894年,美國的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但美國的科學研究水平是在二戰後才超過歐洲的。而且,美國科學研究超過歐洲不是由於科研積累,而是由於引進人才造成的。美國佔領德國後,將德國大批科技人才搶到美國。二戰後,歐洲一片凋零,美國卻因沒有受到戰爭破壞而越加繁榮。因此,大批歐洲科學家和工程師落戶美國。 

因此,我們不能因美國在科學上領先於中國就認為中國在創新上不能碾壓美國,甚至不能認為美國技術領先就認為中國在創新上不能碾壓美國。 

三、美國創新衰落的表現 

其一,產業空心化。 

美國創新能力衰落的最大表現是產業空心化。自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就走向了金融霸權之路。金融霸權使美國薅世界各國的羊毛,賺的盆滿缽滿。但美元霸權是以貿易逆差為代價的,美國賣的少買的多,才能產生逆差,其他國家才能擁有美元。結果,美國產業外流,導致產業空心化。美國製造業僅佔GDP的11%,而服務業佔到了80%以上。

美國製造業衰落,結果就是創新衰落。美國很多企業擁有很多發明專利,但這些專利卻很多不是在美國得到應用而是在其他製造業大國,特別是中國得到應用。中國有能力將美國高大上的技術,做出物美價廉的商品,佔領市場改變人們的生活。例如,手機不是中國發明的,但中國手機生產與銷售卻碾壓美國。電商不是中國發明的,但中國的電商卻碾壓美國。4G技術美國領先,但中國在4G基站數是美國的10倍,人均是美國的2.5倍。 

其二,外國企業專利佔據半壁江山。 

美國製造也不僅總體在衰落,而且製造業中本土企業也在衰落。美國本土製造也衰落的指標之一是,本土專利擁有量衰減,2008年首次出現外企專利擁有量高於本土企業。在全球化的當代,國外企業進入美國生產與銷售成為常態。這些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專利產品,就要在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因此,這個指標就反映了美國企業中,本土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力量對比。

2019年,美國新增專利總數中的52%是外國公司或個人註冊的。這個數字在2011年是51%,首次達到50%的時間點是2008年,就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那一年,這不是偶然現象。作為一個對比數字,1963年美國專利僅有18%來自國外。 

其三,關鍵技術創新落後。 

目前全球最關鍵的技術創新領域是5G,因為5G將帶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農業、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而美國則在這個關鍵技術領域大大落後了,這將是美國創新被中國碾壓的重要因素。 

從專利擁有量來說,美國公司擁有的專利排到中韓歐之後。按照公司排名,擁有5G專利數量最多的公司是中國華為公司,截止到2020年2月統計,核心5G專利3147項,第二是韓國三星公司,專利2795項,第三是中國中興公司,有2561項。在整個5G賽道中,只有華為、三星、中興、韓國LG、諾基亞、愛立信,以及美國的高通和英特爾,在5G方面佔有地位。 

在5G領域,美國的高通和因特爾不僅落後於中韓的企業,也落後於歐洲的諾基亞和愛立信,其5G專利數量遠遠少於中興和華為。高通核心專利數僅1000件左右,英特爾870件。並且,高通和英特爾在5G領域中實際是配套公司排名前列,如5G基站中某些晶片來自高通和英特爾,而高通和英特爾不具備布局5G市場的核心能力,不具有作為隊長的能力,可見,美國的創新已經落後於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

更悲催的是,美國的低頻5G頻道還被政府和軍方佔用了。美國公司如果發展高頻5G,可以避開與政府和軍方爭頻道的尷尬。但高頻5G信號穿透力極差,需要5倍的基站數才能覆蓋低頻頻道覆蓋的範圍。這意味著高頻5G網絡費用極高,沒有競爭力。 

其四,波音瀕臨倒閉。 

波音公司是美國製造業的代表,也是美國製造業僅存不多的碩果之一。但波音卻因737MAX設計投機取巧導致兩次嚴重空難機型停飛、生產線關閉陷入虧損。新冠疫情使全球航空業陷入困境,波音公司更是雪上加霜。2-4月,波音一架飛機也沒有賣出去。5、6月份的數據還沒有披露,估計也不會好轉。 

波音已經裁員1600人,而且還打算進一步裁員。本來,波音就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人不得不用酒鬼的癮君子,使飛機質量大大下降面臨危機。在疫情的打擊下,這些工人一旦被裁員,今後波音即便喘過氣來也很難再找到原來那些工人了。

四、為什麼中國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做了一系列鋪墊之後,回到本文的主題:為什麼中國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其一,中國的創新人才已經碾壓美國了。 

由熊彼特的創新含義我們知道,必須實現了大規模生產才算得上創新。而大規模生產需要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支撐。中國每年培養400多萬理工科大學生,幾百萬理工科中專技校生。而美國每年僅能培養出不足50萬理工科大學生,其中一半還是外籍學生。 

中國正在吃工程師紅利,而美國卻連熟練工人也難以找到。歷屆美國政府都高喊振興製造業,川普政府還出臺一系列鼓勵產業回流的政策。但美國企業回歸意願極低,連熟練工人都找不到怎麼開工?

其二,中國有能力大筆投入高科技產業,而美國政府卻沒錢了。 

高科技產業是非常燒錢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在疫情之前,像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材料、新能源、量子通訊、核聚變發電等產業只有中國和美國有實力向裡面砸錢搞,因此中美在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各項技術中,領先於歐日韓。 

面對疫情造成的需求不足,中國政府大規模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 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大飛機製造、相關服務業等10大領域。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從本質上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指的就是信息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可為傳統產業朝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涉及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行業的多個領域,如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 

川普政府也出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但卻沒有中國類似的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而是託底股市、託底民眾生活,避免經濟崩潰。而且,疫情之後美國也沒錢大規模投資高科技產業了。從今年3月16日以來的2個月,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猛增了將近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歷史上首次超過26萬億美元。經濟分析師預測,到2020年底美國國債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並超過30萬億美元。欠債還錢,美國也不例外,否則美元信譽喪失霸權不再。美國政府每年僅是還利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必須增加軍費開支以維持美元霸權,哪還有「閒錢」對科技大量投入? 

其三,中國市場規模已經超過美國,將與美國逐步拉開距離。 

為什麼數字平臺只有中美能搞起來,而歐日韓卻搞不起來?原因是中美都有巨大的市場。美國有3億多人的市場,於是培育出谷歌、亞馬遜和臉書。中國有14億人的市場,於是培育出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 

以此類推,誰家的市場規模大,誰家創新的條件就好。去年中國終極消費規模超過美國,今年將因疫情與美國拉開距離。由於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因此中國的市場規模將在未來碾壓美國。 

其四,中國5G領先於美國。 

中國5G不僅在技術上領先於美國,而且在鋪設上也將大大領先於美國。美國適合於大規模5G的頻道至今仍然沒有給企業讓位,未來3-5年內很難實現5G的普遍應用。而中國已經開始了5G的大規模鋪設,未來至少要領先美國3-5年,甚至更長時間。 

我們知道,5G是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基礎,5G領先意味著中國將在一系列新興產業上領先於美國。美國很多偉大的公司是因4G領先而產生的,比如谷歌、亞馬遜和臉書。中國5G領先於美國之後,將產生出一系列遠比谷歌、亞馬遜和臉書還要偉大的公司。 

明白了5G在未來創新中的作用,也就明白美國為什麼要以舉國之力打壓華為了。很可惜,美國動手晚了,華為5G技術已經完成去美國化了。 

其五,中國產業集群碾壓美國。 

美國政府要求美國企業遷回美國,但這是很難做到的。比如蘋果手機生產,如果脫離中國的產業集群支撐,在美國是無法生存的。而美國企業想要在美國建立起類似於中國的產業集群,沒有十幾年時間是根本做不到的。產業集群類似於生態,是進化的產物,任何計劃都無法創造出類似高效率的產業集群的。 

五、結束語 

總之,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方面儘管與美國還有一定差距,但依然將在創新方面對美國構成碾壓之勢。有讀者看到此,可能仍然會感到不滿意。原來老朱說了半天,不過是偷換了個「創新」的概念,來吸引眼球罷了。 

非也非也,中國如果在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形成碾壓之勢,意義非常重大。一旦中國創新碾壓美國,就意味著中國可以賺到大筆的錢,就能加大科技投入,就能吸引大量人才。中國吸引的全球人才越多,就意味著美國吸引人才越少。這一增一減,中美創新能力天平就更會向中方傾斜,這個意義不大嗎?

其實,華為已經做到了。華為僱傭的外國科技人才高達2萬人。中國如果有10個20個華為,就將吸引幾十萬國外優秀人才。中國高校與科研院所也在吸引國外優秀人才,隨著中國收入增加,科研條件變好,將會引起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來中國發展。 

而且,中國科研與美國差距已經不大了。在論文數量上,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的論文比例從5%暴增到21%,以國家而論超過了美國的17%,位居世界第一。 

在科研質量上,在最新出爐的2019年自然指數國家排行榜中,第一位是美國,20152.48,第二位是中國,13566.11,第三位是德國,4545.7。美國是中國的1.49倍,中國是德國的2.98倍。2019年相對2018年,中國的自然指數上升了15.4%,美國下降了4.2%。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幾年之內中國可能就會超過美國。 

2019年自然指數中國科學院以1805.22的驚人數值居於世界之首,全世界只有6個國家的自然指數高於中國科學院。排第二的研究機構是美國的哈佛大學是925.15,大約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半。

一些人總拿諾貝爾獎說事,但諾貝爾獎一般是獎勵給二三十年前的成果的。例如,屠呦呦2015年獲獎是獎勵她在上世紀70年代對青蒿素研究的獎勵。中國80後和90後科學家的研究水平,已經與美國同齡人持平了。但中國研究人員的數量卻遠遠比美國的多。因此不難預計,再過三十年,中國諾貝爾獲獎者將可以與美國有一拼。 

而發明方面,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中國已經連續9年全球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去年國際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超過美國。2020年4月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中國在2019年通過PCT體系申請了58990份專利,超過了美國的57840份。 

因此,中國創新碾壓美國是非常有後勁的。為中國加油!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精英」,卻在美國被他們碾壓?我們差在哪裡?
    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再創新高,首破60萬,而在世界各國海外國家中,中國又是最大生源國之一。那在如此龐大的數據之下,為什麼作為美國高精尖代表的「矽谷」,中國「精英」卻總被印度裔碾壓呢?
  •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對雅虎網站情有獨鍾?很多回答都提到是因為本土化做的好。日本人怕麻煩,認準了什麼牌子會一直用下去,早期雅虎進入日本選擇跟孫正義合作並讓軟銀控股是非常明智的決定。打開雅虎美國和雅虎日本,會發現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
  •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對雅虎網站情有獨鍾?很多回答都提到是因為本土化做的好。日本人怕麻煩,認準了什麼牌子會一直用下去,早期雅虎進入日本選擇跟孫正義合作並讓軟銀控股是非常明智的決定。打開雅虎美國和雅虎日本,會發現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
  •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會被中國碾壓?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對雅虎網站情有獨鍾?很多回答都提到是因為本土化做的好。日本人怕麻煩,認準了什麼牌子會一直用下去,早期雅虎進入日本選擇跟孫正義合作並讓軟銀控股是非常明智的決定。打開雅虎美國和雅虎日本,會發現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
  • 俄中軍事同盟碾壓美國?
    高端女士石墨烯抗菌內褲13.5元/條起,戳圖購日前,普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可以想像」與中國建立軍事同盟,但他認為沒有必要。在佔豪(微信公眾號:佔豪)看來,普京的這一表態是一種戰略模糊,即俄羅斯和中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結成軍事同盟,但現在沒有必要。所謂必要的時候,說白了就是沒美國逼得沒有辦法的時候,譬如美國真的搞起了新冷戰。
  • 起步更早的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對雅虎網站情有獨鍾?很多回答都提到是因為本土化做的好。日本人怕麻煩,認準了什麼牌子會一直用下去,早期雅虎進入日本選擇跟孫正義合作並讓軟銀控股是非常明智的決定。打開雅虎美國和雅虎日本,會發現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
  • 全球調侃,法國總統馬克龍英語碾壓美國總統!
    那就是馬克龍的英語竟然比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唐納·川普)還要好!Word天!法國人不是都不會說英語的嗎?網友點讚,馬克龍英語實力碾壓川普近日,美國節目America's Best Christian《美國最好的基督教徒》的主持人Betty Bowers(貝蒂·鮑爾斯)發推文說
  • 計算機技能美國大學生全面碾壓中印俄
    不過一篇近期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顯示,至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美國大學生的表現全面碾壓中印俄。圖源:Inverse雖然中國碼農遍布世界各地、印度高管佔據矽谷半壁江山、俄國黑客令人膽戰心驚,但是一項最新的實證研究卻表明,論計算機水平美國大學生屬於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 美國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 5G將是通用平臺,高通提升萬物聯網能力
    在「大本營」無線通信領域,高通將如何布局5G?在萬物互聯時代,重點關注除智慧型手機以外的哪些聯網機遇?在伺服器晶片領域,將如何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高通到底是通過何種體制或機制持續保持創新精神?2016年10月27日,獨家專訪了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
  • 傅盛:未來的服務機器人產業,中國有能力領先世界|創新大會 2021
    這一切並非在設計產品的初始時刻就能被看透,哪怕像傅盛這樣中國頂級的產品經理,也是在不斷的調研、摸索和迭代中,從坑裡學到了更優解。在 1 月 29 號晚上,也就是「極客公園 x 抖音  |  創新大會 2021」的第二天,傅盛來到我們的直播間做了一場演講,他向抖音的觀眾們講述了獵豹和獵戶星空在服務機器人這條路上,學到的產品方法論。
  • 王煜全:中國為什麼不能學以色列?
    這就形成了一套信用保障系統,讓每個商家可以積累信用,讓買家根據這個信用決定買誰的貨。從商業上講,這比設計好用戶界面要關鍵得多。這樣的成就只有在大市場裡錘鍊,才能夠實現。此時,國家小就是先天劣勢。也許你會爭辯說,這裡討論的是創新,不是大公司,以色列的創新不是很厲害嗎?但是另一個現象是,大量的以色列的創新是賣掉的。以色列人為什麼愛創新?
  • 川普當選,美國科技創新的災難要來了?
    雖然李彥宏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其分享的文章則折射出川普當選將對美國科技創新起負面作用,並暗示在矽谷科技創新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中國有望成為世界創新的中心。在美國本土,科技界精英尤其是矽谷的巨頭們,也一直不待見川普,此前不少科技企業的高管公開表示反對川普當選總統,甚至組織各種力量呼籲選民不要給川普投票,大有與川普水火不容的架勢。
  • 肖磊:2020之後,世界將更需要複雜化的中國,而非簡單化的美國
    而美國聯邦政府根本沒有能力保證在封鎖紐約後,可以通過非市場分配系統,給紐約提供所需的生活和醫療保障。不僅不能,而且聯邦政府當時還忙著截留輸往紐約的呼吸機,紐約能不急嗎?這就是為什麼紐約州州長說如果封鎖紐約就相當於開戰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可以聽專家的,封鎖武漢,而美國不敢、不能、無法封鎖紐約的真正原因。
  • 觀察家 | 與創新脫節的美國製造業
    《先進位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的作者威廉姆·邦維利安和彼得·辛格認為,政府對研究到實現的每個階段的支持都具有潛在重要性,同時指出美國創新體系忽略了對製造業的關注。美國製造業追求的是卻漸進式創新,強調對產品和技術的工程改進。而美國政府支持的擇時突破性技術和產品創新,更加注重大學的研究能力。這兩個體系之間存在聯繫不緊密甚至脫節問題,導致技術創新在美國,而創新的產品卻可能發生在國外。
  • 為什麼迅雷、趣店、拼多多等成功到美國上市,卻遭到國內外的口誅筆伐?
    尷尬的是:其「假貨泛濫」的標籤引得上海工商局約談調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密切關注,甚至有6家美國律師事務所提起集體訴訟,可謂是麻煩不斷。為什麼境遇如此不同?自2014年迅雷上市之後,不少中國企業比如趣店、紅黃藍、500彩票等打著新興產業旗幟到美國上市,卻經不住考驗,先前默默無聞反而是連年錄得高成長,一經上市曝光在輿論的霓虹燈下,立刻原形畢露,引致國內外的一片譁然。
  • 三星將推兩款摺疊手機,碾壓華為,證明它才是手機行業創新領導者
    在華為即將發布新款摺疊手機mateX2後,近日有消息指三星也將發布新款摺疊手機,而且三星這次將同時發布兩款新摺疊手機,在技術上足以碾壓華為。
  • 為什麼說拜登贏了大選,輸了美國製造業?
    富士康美國工廠是美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在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曆程中,很多人告訴我們,美國製造業是高端的、先進的、創新的,中國製造業是低端的,是處在「微笑曲線」底部的。為什麼美國人任由製造業撂荒呢?因為在美國人眼裡,「創新」才是美國製造體系的傳統藝能,而「製造」只是創新的附庸。美國近200年來很多重大的工業創新製造,背後都是美國國防軍工體系在做支撐。
  • 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方竟然在這兒!
    目前可以查閱到的有關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的排名大多是以最直觀的數字指標來計算的:專利數、著作權數、高新技術企業數、創業公司數等。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奏效,卻可能無法代表全部創新,甚至會產生誤導。城市管理者和公司們可以想辦法增加專利數,但那未必對這個世界的某個細節做出了什麼改進。更何況,每天有許多無法申請專利的創意產生,這是數字無法體現的——卻又都在我們認為的創新的含義之中。
  • 俄媒稱中國正成創新大國:美企將從中國「盜取」創意
    中國新年通過手機發紅包的方式在其它國家、比如印度也變得流行起來。在中國,高校數學、技術和工程系的畢業生數量比美國多出9倍。即使中國人口比美國多四倍,這一數字也是相當驚人的。不久的將來,將出現反轉,美國公司或將更多地從中國「盜取」新的創意。報導稱,即將過去的一年,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國以新的角色出現在世界舞臺。中國問題專家拉林在《獨立報》撰文中寫道,中國正變成世界級強國。
  • 「矽谷和中國」為什麼是「HBO與Netflix」
    毫無疑問,全球創新制高點在美國,矽谷匯聚著來自全世界的最強大腦。但為什麼矽谷很多優秀公司在應用層面起大早趕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