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會被中國碾壓?

2021-02-07 創夥伴

過去20年,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變革,各大公司在線上的競爭激烈程度堪比羅馬鬥獸場。


阿里、騰訊、百度等相繼成為巨頭,在世界500強佔有一席之地,頭條、美團、滴滴等獨角獸也逐漸崛起,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初創公司。


而旁觀鄰國日本卻是一片風平浪靜,除了軟銀的孫正義偶爾出來秀一下存在感,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聲響。


是我們身在國內感受不到日本的網際網路變革,還是日本壓根就沒有變革呢?



阪神大地震和Win95


日本最早的網絡,是1984年由村井純於創辦的日本大學網,當時他從美國帶回了數據機,把日本三所大學的計算機串聯了起來,建立了這個局部網絡。


村井純於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的教授,被公認為日本的網際網路之父。


日本大型電信運營商彼此割裂,通訊規則不一,導致接入不同通信服務的用戶之間無法互通信息,因此早期日本的網際網路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直到...


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發生了大地震,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史稱「阪神大地震」。



當時災區的志願者頻繁使用網際網路與海外援助人員溝通,由此讓社會強烈認識到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的重要性。


另一件推波助瀾的事情,是那一年11月 Windows95 的發售,圖形化的界面讓普通用戶也可以很輕易接入網際網路,用戶因此劇增,年底,「網際網路」入選日本流行詞大獎的前十位。




日本的門戶網站


1996年4月,孫正義出資7200萬美元,與雅虎合資成立了雅虎日本,軟銀佔股51%,雅虎佔股35%,當時大洋彼岸的中國還沒有四大門戶網站,最早的網易是1997年6月份成立的。


很快雅虎日本大受歡迎,在網上看新聞逐漸成為很多人的習慣,用戶量大幅增加。


2002年,雅虎日本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雅虎日本的市值達到500億美元,反超雅虎全球的330億同個時間大洋彼岸的網易才50億美元,騰訊11億美元。


當時的雅虎日本是整個亞洲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對雅虎網站情有獨鍾?很多回答都提到是因為本土化做的好。


日本人怕麻煩,認準了什麼牌子會一直用下去,早期雅虎進入日本選擇跟孫正義合作並讓軟銀控股是非常明智的決定。


打開雅虎美國和雅虎日本,會發現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


雅虎日本


雅虎美國


雅虎日本簡潔、字體小,沒有很多吸睛的圖片,分類豐富。


在孫正義的號召下,1999-2004年間,雅虎日本的營收增長速度是60%,遠遠超過雅虎全球的14%。



日本的搜尋引擎


回首歷史,搜尋引擎可以說是對門戶網站的顛覆,用戶想好關鍵詞,在搜尋引擎上點一下就能得到結果,相較在門戶網站上被動地找信息是一種更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


因此2000年成立的谷歌崛起非常快,在很多國家的佔有率都迅速超過了雅虎。


到了2007年穀歌的線上廣告收入已經是雅虎的2倍。



但日本卻沒有這個現象,日本人太愛雅虎了,早期谷歌在日本的普及率遠遠低於雅虎日本。


到了2008年,雅虎日本的搜索市場份額仍遠遠超過谷歌。



而同一年,大洋彼岸的百度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去到 63.5%,谷歌中國 27.3%。


當時百度45億美元的市值遠遠超過了網易的25億和搜狐的18億。


一直到2018年,根據尼爾森數據,谷歌才稍稍趕上雅虎日本。




日本的社交網絡


最早在日本吃到SNS(社交網絡)紅利的,應該是2004年2月在日本創立的Mixi



它的定位跟Facebook類似,也是讓用戶在網上寫博客,放照片,還有關注好友的動態,有趣的是Facebook也是2004年2月創立的。

Mixi的卡通化風格非常受日本人歡迎,截止2006年,Mixi的註冊用戶達到480萬,是當時日本用戶量最大的社交網站。


早期Facebook進入日本遇到不少阻力,原因就是Mixi的先入為主,日本很多學生覺得Facebook的本土信息不多,操作複雜且明顯沒有Mixi受歡迎,因此用的人不多。


根據尼爾森2010年的數據,Mixi在日本的用戶數達到974萬人,是同期Facebook的3.5倍左右。


Twitter則沒有這個障礙,由於產品形態與Facebook差異較大,且進入日本時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此很快獲得巨量用戶。


根據尼爾森數據,Twitter的日本用戶數在2010年8月超過Mixi。




但大勢是不可阻擋的,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Facebook在移動端體驗更好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而2011年《社交網絡》這部電影在日本風靡更是帶動了很多人使用Facebook。


根據尼爾森數據,Facebook的用戶數在2011年6月左右反超Mixi。



Mixi的市值也從巔峰期2007年的25億美元,跌落到2013年11月的1.7億美元。



但網際網路行業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永遠有奇蹟發生!


日本這個國度對遊戲有著謎一般的熱愛,地鐵上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低著頭看手機有大半是在玩遊戲。



2013年11月底,一款名為《Monster Strike》的手遊在IOS平臺迎來爆發,在IOS暢銷榜(日本區)的排名一度上升到第3,在安卓的Google Play也上升到第7,這款遊戲的開發者正是Mixi。

Mixi藉助這款遊戲逆風翻盤,市值重回巔峰。



截止2019年9月,Mixi的市值是 16.8億美元。


不過Mixi的體量還是太小了,日本社交應用的霸主是 Line,Line也被稱為日本版「微信」。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3年Mixi、Facebook和Twitter還打得難捨難分時,Line的用戶數已經超越了三者。


與Mixi不同,Line的創始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一個韓國人,他叫李海珍,1990年畢業於首爾大學計算機系,1992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在三星任職開發工程師,1997年拿著5億韓元的資金創立了 Naver.com,該公司旗下的搜尋引擎壟斷了整個韓國市場。


2011年6月,Naver在日本推出基於移動端的通訊應用 Line,其初衷是311日本大地震時充當摧毀的通訊系統的補充,沒想到推出後大受歡迎,不到1年時間就發展了5000萬用戶。


其能夠在日本大殺八方,歸功於萌萌噠的表情貼紙。



對於習慣壓抑情感的日本人來說,這種賤賤的表情貼紙可以幫助他們表達情緒,表情貼紙帶來的收入一度佔到Line整體的四分之一。


國內諮詢公司艾瑞曾總結過Line的發展歷程:



除了表情貼紙,遊戲是Line用戶量大增的另外一個原因。


2016年7月,Line赴美上市,截止目前其市值是93億美元,月活躍用戶數在2億左右。


截一張圖感受一下Line在全球社交圈的地位:



截止2019年2月,日本國內社交應用的月活躍用戶數如下。



中國的抖音成功進軍日本,排在第五位。



日本的電商


2019年6月,日本官方公布過一個電商比率的數據,電商比率指整個國家的零售交易額有百分之多少是電商產生的。



可以看到2018年日本的電商率是 6.22%,當時官方還公布了美國的電商率是 10%,而中國則超過了 15%,由此可見日本的電商是非常不發達的,


日本電商的不發達,很大一個原因是日本線下零售太過發達,根據日本官方2018年數據,日本的便利店數量在6萬家左右,大概每2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2018年中國的便利店數量是10.6萬家,每1萬3千人一家。


日本的便利店密度是中國的6倍多。


除了線下便利店的密集,其服務的多樣化和便捷程度也是冠絕全球,如此發達的線下便利店網絡決定了日本的電商只能是線下的一個輔助和補充。


以上是前提,下面說說日本電商的發展歷程。


先說結論,2017年以前,日本最大的電商是本土的樂天集團,但之後第一的位置被美國的亞馬遜奪走。


數據來源:E-commerce Trends in Japan


樂天(Rakuten)1997年成立於日本東京,比阿里巴巴早2年創立,與阿里巴巴最早以B2B發家不同,最早樂天的商業模式是B2C,這一點跟京東比較像。


1997年樂天剛上線時只有13家商鋪,樂天每年向商鋪收取475美金的「攤位費」,最早售賣的商品是日本的地方特產。


1997年的網站界面


2000年,樂天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樂天的創始人叫三木谷浩史,創立樂天前主要在銀行工作,1993年取得哈佛的MBA學位。


其創立樂天的初衷源於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當時他的叔父叔母因地震過世,家鄉所有的線下設施都震壞了,他受到很大震撼,因此想要創立一個線上業務。


樂天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其 積分系統,在樂天上面購物,大概1%的金額會變成積分,積分跟日元是1:1的兌換比例。


早在2014年,樂天就打通了積分和日本線下便利店的支付渠道,用戶在樂天上獲得積分,能夠在很大一部分線下店鋪消費。


這套積分系統堪稱O2O(線上到線下)的典範,很好地借力了日本龐大的線下零售店。


依託這套積分系統,樂天還發展了一套會員系統



就像最近在中國大火的Costco一樣,會員製成為樂天打造用戶忠誠度和吸引新用戶的利器。


現在的樂天網站


樂天牛逼的地方在於其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得益於創始人三木谷浩史的哈佛商學院背景,但薄弱的地方可能是其 物流系統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亞馬遜有自己獨立的物流網絡和分揀系統,依靠物流的高效率,亞馬遜能很好地壓低商品價格,同時提高商品配送速度,在進入日本不久的時間,亞馬遜就實現了網購商品配送的「當日達」。


國內的京東是亞馬遜很好的模仿者,關於亞馬遜牛逼的地方這裡就不細說了。


截止目前,樂天與全球各電商的市值對比如下。




日本的行動支付


日本是一個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2018年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達到 28%,在G7各國中位居第一,而中國這一比例僅是11.9%


老年人多,註定了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不會太高,因此行動支付的推行也會受阻。


日本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還是現金,根據日本調研公司Net Protections 2018年的數據,有 61% 的人最常用現金支付,而電子支付僅有 5%。



阻礙行動支付的除了日本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另一重要原因還是過於發達的線下零售。


日本有一張神卡叫做 西瓜卡(Suica)



以日本的東京圈為例,有了它,除了可以乘坐地鐵、公車、電車之外,還能在幾乎所有的餐館、便利店、購物中心、自動售貨機 消費。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金+西瓜卡已經能覆蓋日常所有的支付需求了,何必再多一個二維碼支付。


但實際現金支付的製造和流通成本是很高的,為了推行行動支付,日本政府發布了一項「無現金計劃」,從2019年10月1日開始,對使用智慧型手機或信用卡等方式在中小型零售商購物的用戶給予最多5%的退稅。


這對於日本眾多行動支付應用來說是大大利好,不同於中國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雄相爭的格局,日本的行動支付應用非常多。


ICT研究所在19年1月曾發布過一項行動支付的調查,可以看到各大應用的使用者非常平均。



前三名是電商樂天集團旗下的樂天支付,雅虎日本和軟銀聯合推出的PayPay,以及社交應用Line旗下的 LINE Pay


有趣的是日本很多便利店也有自己的行動支付應用,比如7-11的7pay,全家的FamiPay等,簡直是百花齊放。



結尾


總結一下,日本本土網際網路行業沒有中國發達的原因主要有3點:


1、日本只有1.27億人口,而中國14億人,人口少意味著市場小,吸引資本和創業者的能力沒有中國那麼強;


2、日本勞動力成本高且老齡化嚴重,因此註定發展不出中國的順豐+四通一達,還有美團、餓了麼這樣龐大的配送隊伍,因此也誕生不了阿里、美團這樣的巨頭;


3、日本發達的線下零售網絡對本地人來說足夠方便,電商+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附加值並不足以讓當地人改變生活習慣。


日本BAT跟中國BAT的市值對比圖:


截止2019/9/16


未來10年,網際網路行業的驅動引擎很可能會換成AI、無人駕駛等領域,而這些無一例外都需要大量的數據,從這一點上看,僅有1.27億人口的日本很可能會繼續被中國碾壓。


❂相關閱讀


❂多多留言


❂常常閱讀

內容 

相關焦點

  •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村井純於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的教授,被公認為日本的網際網路之父。日本大型電信運營商彼此割裂,通訊規則不一,導致接入不同通信服務的用戶之間無法互通信息,因此早期日本的網際網路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直到...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發生了大地震,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史稱「阪神大地震」。
  •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村井純於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的教授,被公認為日本的網際網路之父。日本大型電信運營商彼此割裂,通訊規則不一,導致接入不同通信服務的用戶之間無法互通信息,因此早期日本的網際網路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直到...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發生了大地震,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史稱「阪神大地震」。
  • 起步更早的日本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被中國碾壓
    而旁觀鄰國日本卻是一片風平浪靜,除了軟銀的孫正義偶爾出來秀一下存在感,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聲響。是我們身在國內感受不到日本的網際網路變革,還是日本壓根就沒有變革呢?當時災區的志願者頻繁使用網際網路與海外援助人員溝通,由此讓社會強烈認識到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的重要性。
  • 為什麼中國的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四、為什麼中國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做了一系列鋪墊之後,回到本文的主題:為什麼中國創新能力將碾壓美國? 其一,中國的創新人才已經碾壓美國了。 由熊彼特的創新含義我們知道,必須實現了大規模生產才算得上創新。而大規模生產需要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支撐。中國每年培養400多萬理工科大學生,幾百萬理工科中專技校生。
  • 為什麼中國「精英」,卻在美國被他們碾壓?我們差在哪裡?
    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再創新高,首破60萬,而在世界各國海外國家中,中國又是最大生源國之一。那在如此龐大的數據之下,為什麼作為美國高精尖代表的「矽谷」,中國「精英」卻總被印度裔碾壓呢?
  • 為什麼只有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從來不打日本?
    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際網路,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如果您對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想像,不管是在古代還是近代,日本總是和中國作對,可是中國為什麼就不主動攻打日本呢?
  • 馬化騰:網際網路,也會成為「傳統行業」
    導讀:馬化騰談到,網際網路不是新經濟新領域獨有的東西,最終它會像蒸汽機、電力等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是可以給所有的行業應用的工具
  •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為什麼造不出晶片?
    公開資料顯示,從2020年下半年來,半導體行業一直處於缺貨狀態,不僅PC、消費電子領域受影響,汽車行業也同樣面臨缺貨的考驗,汽車產量都要因此減少450萬臺。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華為,華為的麒麟9000因為美國制裁臺積電被迫停止加工,僅靠約800萬片庫存維持。中國不乏市值萬億元的網際網路巨頭,然而,為何中國的科技大佬們都造不出晶片呢?
  • 追平日本廠商、碾壓韓國同行:中國遊戲在日本真贏了麼?
    從結果來看,國內公司目前不僅在取得成功的新遊數量上,與日本本土遊戲廠商平分秋色;而且相比其他國家的競爭者,能在日本市場長期站穩的也只有中國公司;另一邊,同樣是出海賽道,在日本市場發展的韓國遊戲公司完全被中國遊戲企業碾壓,中國廠商多品類全面開花的盛況
  • 中國幹掉日本家電行業後,又成功幹掉日本一個行業
    猶記得80、90年代,松下、日立、索尼等家電佔據中國大半以上江山,偶後國產創維、TCL、康佳等家電企業奮起直追,如今,日產市場份額仍有多少?只是十幾年時間,國產家電已經佔有了中國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份額。崇 揚媚外的人又有幾人會想到是今天這樣的局面?現在,中國又一次幹掉了日本的一個行業。下面請看看日本人是怎麼評價的。
  • 日本餃子為什麼會敗走中國?
    ——日本人常點「餃子配米飯」,因為日本的餃子是作為副食來吃的,而中國的餃子是主食。在中國賣日本餃子這種商業模式,怎麼說也很難立穩腳跟。對於在日本全國擁有600多家加盟連鎖店的「餃子的王將」來說,本應是充滿自信搏上一搏的「老本行」最終卻折戟而歸。今年夏天我剛好到過一次大連,走在街上看到了位於廣場一角黃金地段的「餃子的王將」。儘管只是在店門口路過不好妄下結論,可大中午的幾乎沒什麼客人,感覺確實不像在日本那麼風光了。日本國內「餃子的王將」門口經常會排起長隊。
  • 雅虎日本與Line合併 日本網際網路電商迎來重大變局
    日本網際網路行業迎來重大變局,日本最大門戶網站雅虎日本與日本市場份額最大的社交應用LINE將會合併。
  • 網際網路行業熱門領域是什麼?網際網路為什麼前景好?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TOP10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是: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螞蟻金服、小米科技、京東、奇虎360、滴滴出行、網易、美團-大眾點評。其中,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百度、螞蟻金服連續兩年位居前四,小米科技超越京東,與螞蟻金服並排第四名。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平均薪資排行中,雲計算、大數據和Unity遊戲穩居前三把交椅。
  • 日本網際網路:官方著手統一二維碼支付標準 為什麼日本人鍾愛雅虎,「拋棄」谷歌?!
    NTT DoCoMo訪日「d支付」  協議會將具體討論如何統一日本現存的多個支付標準,並由相關行業得出結論。統一支付標準後,還將制定關於各項工作推進方法的行動指南。 日本信用卡支付的手續費平均在3%左右,被指出是阻礙無現金化的原因之一。   據經產省統計,日本使用信用卡和電子貨幣等不用現金的支付比例在2015年為18%,大幅低於韓國(89%)和中國(60%),也低於歐美國家(30%~50%左右)。為了降低現金支付的社會成本,日本政府提出2025年將無現金支付比例提高至40%。為什麼日本人鍾愛雅虎,「拋棄」谷歌?!
  • 日本傳統商業為什麼不怕網際網路衝擊?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
  • 揭秘日本電子行業的興衰!中國能學到什麼?
    但是,我國的很多情況和日本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中國有著很大的國內市場,並且現階段已經完全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之中。未來,隨著國內相關產業的加速轉型,中國電子產業勢必迎來新的黃金髮展期。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在許多方面都有著相似性。近些年,中國電子行業突飛猛進,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的強力打壓,而歷史上,日本的電子行業也經歷過一段類似的時期。
  • PK掉沃爾瑪家樂福,服務標準碾壓日本,全球最牛連鎖店居然是中國的!
    提到公共行業的服務水準,世界範圍內基本都會拿日本服務行業作為標杆。
  • 水果為什麼在中國賣成農產品,在日本賣成奢侈品?
    中國不缺種植面積,也不缺種植人手,缺的是水果從地頭到消費者這一過程中,與目前市場消費者需求的一個「標準化」的巨大鴻溝。因此,日本水果採後技術的精細化值得我們借鑑。近幾年中國水果行業起起伏伏,水果要麼滯銷賣不出去,要麼因減產價格一高再高消費者不買帳,各種情形充斥在這個行業,果農和零售商們常常是喜憂參半。
  • 日本網際網路二十年滄桑路
    本文作者 Jacky 在大學畢業後 2001 年就來到東京進入了日本 IT 行業,親身經歷了日本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行動支付、移動社交、機器人等領域的崛起和興衰。蘋果的 iOS+iPhone+AppStore 模式,一下子打破了運營商一家獨掌移動網際網路運營、銷售其定製的手機終端(日本的手機是 Sim lock 模式,只能在一家運營商網內使用)、內容平臺分發收費的局面。開源的 Android,也讓日本的手機提供商比如東芝,NEC,夏普,松下等原先受益於運營商定製的優勢一下消失殆盡,到現在只剩下提供手機硬體的零部件的命運了。為
  • 太原學友知道為什麼日本斑馬筆這麼貴嗎?
    ,另外就是標誌一個是Z一個是I,價格差4塊左右,零售價.為什麼斑馬筆那麼貴_ :貴嗎?我去日本買也就4到6元一支啊,性價比很高,完全碾壓無印良品啊個人感覺。日本斑馬Zebra筆,一支中國買的一支日本買的,是不是那支中國買的0.5灰是made in Chi_ :其實很多的日本的筆都是中國製造的,比如說百樂斑馬三菱.現在深圳和很多地方都有斑馬工廠,不管是中國製造還是日本原裝,都不會影響質量的,放心使用.日本的斑馬筆好還是百樂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