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再創新高,首破60萬,而在世界各國海外國家中,中國又是最大生源國之一。那在如此龐大的數據之下,為什麼作為美國高精尖代表的「矽谷」,中國「精英」卻總被印度裔碾壓呢?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矽谷的高科技公司都被印度人「佔領」了,具體到什麼程度了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矽谷的1/3工程師是印度裔,矽谷高科技公司裡7%的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國人、華人和日本人所創建的總和還多。
噢,對不起,這還只是一份十年前(2008年)的報告。
今天,三大矽谷IT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個的CEO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與微軟,摩託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知名國際巨頭的CEO都已經被印度人拿下。
即使在整體商業領域:全美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位。英國裔(籍)9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中國香港華裔(籍)和中國臺灣華裔(籍)分別有1位,中國大陸華裔(籍)0人。
從1999~2012年,雖然印度僱員只佔矽谷整體僱員人數的6%,但印度人在矽谷創建的公司佔全矽谷的比例從7%飆升到了15.5%!
而且不同於華人矽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來到美國的情況(陳士俊8歲開始,李開復11歲開始接受美國教育),印度裔的矽谷高管幾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念完研究生才來的美國。
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印度理工學院(IIT)了。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難考大學:
但對比清華、北大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我們可以看到:
IIT和清、北相比並沒有明顯更難考。
那為什麼在教育資源、學生資質差不多的情況下,留學生畢業後的差距會這麼大,為什麼我們華裔留學生會被印度裔學子碾壓呢?
據報導,印度的孩子們從10歲前便開始為IIT每年一度的招生考試做準備,從早晨4點半開始上課,每天至少需要學習10個小時。印度理工學院就好比神一樣的存在。
因此,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美國「60分鐘」節目評論:把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而近年來印度電影藝術的崛起,更讓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被世界所熟知
其中,以印度理工學院為原型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同時也回答了這一問題。
正如這部電影的三個主人公一樣,印度人「敢於窮折騰、動手能力強、有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在矽谷一個傳統族裔權力結構是:大量擔任技術研發任務的中國工程師,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層,再往上則是美國本地白人高管。
現在,印度人已經用實際行動打破了「天花板瓶頸」。但中國工程師依然停留在「勤奮、靠譜、技術能力強」的研發人員層面,鮮有向管理層的突破,為什麼呢?
1.印度人比較團結,甚至帶有一些種族偏見
據很多在矽谷工作的中國童鞋反映,印度領導在招聘、提拔時會非常明顯、刻意地偏袒印度人。他們有時甚至會在考試中「放水」,或者專門打壓排擠其他國家的人(這裡的其他國家,常常指的就是中國人,誰叫公司裡就這兩個族裔人數最多呢)。
2.印度人英語好
印度的精英階層從小培養的就是白心黃皮「香蕉人」!受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從小全英教學,接受英式課程,思維、表達方式都和歐美人比較接近,所以和歐美boss交流的時候,代溝小。
中國工程師在吐槽完印度同事「愛拍馬屁」後,許多也都會哀怨地再自嘆一句:「中國工程師就算想拍句馬屁也都說不太溜。」
3.印度人在融入美國社會的心態有差異
印度人一般非常注意和各個關鍵人物保持感情聯繫,隔三差五喝個咖啡,見面開幾個看似挖苦但又搞笑的玩笑,一來二去,就知道了很多公司內部的信息,也和重要人物們混了個熟,在各種方面佔據了先機。
但中國人本著實誠的態度,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長期從事基礎類開發工作...但在AI人工智慧等不斷發展的當下,基礎類開發工作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因此,在美國政府縮緊籤證,限制H1B籤證之下,公司更能為誰擔保或申請H1B籤證了~~
對於那些想留在美國發展的同學們,大家最好能在畢業前後就具有專業實習的資格,這就是OPT即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專業實習)。
OPT也可以看作美國F1學生籤證畢業後的實習期,持有F1籤證的國際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後有1年的OPT時間。規定畢業國際學生可以為當地任何公司工作,但必須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行業。
這樣才能為大家後續申請H1B籤證、獲得美國綠卡,有更好的時間、精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