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頂財說|黃世忠:智慧資本的披露​———從資本主義到智本主義之三

2021-12-25 雲頂財說

編者按:

科學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人類進入了新經濟時代,引發了生產要素的重組和競爭格局的重構,智慧資本已經成為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的關鍵驅動因素,理應引起會計界更多的關注。

對此,黃世忠教授撰寫了智慧資本的崛起、智慧資本的計量、智慧資本的披露等三篇系列論文,分析了導致價值創造驅動因素發生嬗變的內外部環境因素,探討了智慧資本的涵義和構成要素,綜述了智慧資本的計量方法,介紹了智慧資本的披露框架,為改進和完善公司報告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是繼「舊標尺衡量不了新經濟」「會計的十大悖論」「信息資產的七大定律及其確認與計量」「新經濟企業估值迷思解析」之後的系列論文,也是「新經濟新模式新會計」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將在《新會計》第5、6、7期發表。

智慧資本的披露

——從資本主義到智本主義之三

黃世忠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361005)

從所有權和控制權的角度看,智慧資本具有多元、共享的顯著特點。人力資本是企業和僱員共同擁有的,企業雖然可以通過競爭性限制條款的僱傭合同對人力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自由僱傭的環境下,這種控制力往往形式多於實質。關係資本是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等利益攸關者共同擁有的,企業只能維護關係資本,難以加以控制。只有結構資本才是企業可以直接擁有或控制的,但智慧財產權類的結構資本,往往存在法律保護不力、技術迭代風險等因素,因而具有不確定性。基礎設施資產類結構資本,易受管理風格變化、組織架構調整、收購兼併整合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基於智慧資本的上述特點,加上在計量上固有的重大不確定性,筆者認為,除非對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特別是報表要素定義)進行重大修改,並大幅提高智慧資本的計量可靠性,否則,對智慧資本進行會計確認不太現實。WICI(2016)指出,智慧資本等無形資源之所以沒有在會計上得到確認,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定義資產時過分強調」擁有」(Own)或」控制」(Control)有關,該組織建議將這兩個術語改為「可獲取」(Available)或「可使用」(Utilizable),為智慧資本等無形資源的會計確認掃清理論障礙。WICI的看法不無道理。譬如,在共享經濟時代,優步(Uber)和空中食宿(Airbnb)等企業是通過可獲取或可使用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源創造未來經濟利益的,擁有或控制不再那麼至關重要。

既然短期內對智慧資本進行會計確認不具現實可行性,鼓勵企業在財務報表之外(如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結構性披露便成為一個重要選項。構建智慧資本的披露框架時,可供參考借鑑的代表性做法包括平衡計分卡、價值創造圖、價值鏈計分板、無形資產監控表、Skandia導航圖、智慧資本雷達圖、無形資產報告框架等。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Kaplan和Norton 1992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影響深遠的力作,「平衡計分卡-驅動業績的計量」一文列舉了一家化名為ECI的半導體公司的平衡計分卡(如圖1所示),其初衷是作為一種管理報告工具,並未涉及智慧資本的披露問題,但對於技術密集型企業以結構性方式披露智慧資本,頗具借鑑意義,值得推廣運用。當然,四維度的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績效管理理念和實用工具已經深入人心,頗受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青睞,監管部門和準則制定機構只要因勢利導,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結合行業特點和管理實踐,採用平衡計分卡的原理披露其智慧資本。

CIMA 於2003年提出了價值創造圖(Value Creation Map)的概念,旨在為企業辨認和計量知識資產及其對價值創造的貢獻提供一個解釋框架。知識資產被定義為利益攸關者資源(Stakeholder Resources)與結構資源(Structural Resources)之和,前者包括利益攸關者關係和人力資源,後者包括有形基礎設施和無形基礎設施。利益攸關者關係由企業與金融機構、供應商、客戶、經銷商等外部利益方建立的各種關系所組成,人力資源由企業管理團隊、技術人員和員工擁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所組成。有形基礎設施包括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等實物資產,無形基礎設施包括企業文化、例行程序和管理慣例以及智慧財產權等。價值創造圖的核心要義是:價值創造是人力資源作用於利益攸關者關係和結構資源而產生的經濟增值行為。圖2列示了人力資源在價值創造中的核心地位及其與智慧資本其他要素之間的關係。

在布魯金斯協會(Brookings Institute)2001年發布的《無形資產:管理、計量和報告》中,主筆人紐約大學的Lev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價值鏈計分板(Value Chain Scoreboard)理念。價值計分板(如圖3所示)綜合運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並將它們有機嵌入至驅動價值創造的創新過程(學習/發現---付諸實施---商業化運用)中,旨在以結構性的方式向資本市場傳遞企業如何將創新轉化為股東價值的信息。

Lev在該報告中還指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雖然承認智慧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作用,但考慮到智慧資本等無形資產的獨特性,最終還是將很多無形資產排除在會計確認之外。這些獨特性包括:排他性(Excludability)不明顯,難以阻止他人對無形資產的接觸和使用,這是因為無形資產的智慧財產權不明確或受限造成的外溢效應;非競爭性(Non-rivalry),存在多方同時接觸和使用無形資產的可能性;非交易性(Non-tradability),無形資產缺少交易市場,退出戰略有限,沉落成本高昂,難以套期避險;高風險性(Risks),不能應對變化、聲譽減損、高不確定性而存在的潛在價值損失;可拓展性(Scalability),不需要增加相應成本而大幅增加數量和質量的可能性,如軟體的可複製性;普遍性(Pervasiveness),企業信譽和名牌等無形資產存在自然傳播的可能性,如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在披露智慧資本時,企業有必要說明這類無形資產的獨特性,以免對投資者產生誤導。

瑞典的管理諮詢師Karl-Erik Sveiby在1999年提出了無形資產監控表(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對於智慧資本的結構性披露同樣具有啟發意義,有助於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管理層是否對智慧資本進行持續監控和改進。無形資產監控表將評價指標體系分成三組,每一組評價指標分別再細分為三類指標,如表1所示。

瑞典保險公司Skandia是智慧資本管理的先驅者,該公司上世紀90年代末期倡導的Skandia導航圖(Skandia Navigator)風靡世界,在智慧資本研究文獻中成為十分熱門的引用術語。Skandia導航圖的靈魂人物是該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兼智慧資本總監Lief Edvinsson,他在與Michael S. Malone合著的《智慧資本:發現隱藏智力實現公司真實價值》一書中,提出了膾炙人口的由財務重心(Financial Focus)、客戶重心(Customer Focus)、流程重心(Process Focus)、人力重心(Human Focus)、革新和發展重心(Renewal and Development Focus)所組成的Skandia導航圖(如圖4所示)。他們認為,Skandia導航圖就像一棟房子,財務重心是屋頂,客戶重心和流程重心是牆壁,人力重心是房屋中的靈魂,革新和發展重心是地基。

上圖的財務重心主要以貨幣化計量,如淨資產收益率、毛利率、營業收入、稅後利潤、經濟增加值等。客戶重心同時運用財務和非財務指標,評估客戶資本對組織的價值。流程重心側重於評估組織內部對信息等技術的有效運用,以提高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評估時也應用了信息系統建設支出等財務指標。革新和發展重心聚焦於對組織創新能力的評估,包括研究開發投入強度、源自專利技術的收入比例等。人力重心居於核心地位,是統馭其他四個重心的關鍵,側重於評估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及其效果。

Stewart (1998)認為,智慧資本的計量指標,關鍵不在於多而散,而在於少而精,宜粗不宜細,否則將導致企業管理層的注意力失焦,並給投資者帶來困惑。為此,他以市淨率作為總體計量指標,並從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三個維度各精選三個計量指標(其中人力資本計量指標包括知識僱員離職率、新產品佔收入比例、僱員態度,結構資本計量指標包括資料庫預計重置成本、運營資本周轉率、銷售和管理費用佔收入比例,客戶資本計量指標包括客戶滿意度、品牌價值和客戶保有率),構建了智慧資本雷達圖(Intellectual Capital Radar),如圖5所示,圖中刻度代表各個計量指標所處方位,便於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以更加直觀的方式了解智慧資本的現狀及其變動軌跡。

2016年WICI發布的《無形資產報告框架》(Intangibles Reporting Framework)被EFRAG譽為迄今為止最具權威性的智慧資本披露框架。該報告框架旨在規範對企業價值創造過程至關重要的無形資源報告的原則、內容和結構以及與利益攸關者的溝通。在該報告框架中,WICI對無形資源和智慧資本作了嚴格界定,論證了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係資本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無形資源被定義為非實物資源,它們單獨或與有形資產和其他無形資產一起,能夠為組織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價值創造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從其論述中可以看出,WICI所界定的無形資源,相當於智慧資本。WICI提出的無形資產報告框架部分借鑑了整合報告[1](Integrated Reporting)和可持續發展報告(Sustainability Reporting)的理念,其對無形資源的報告框架如圖6所示。

WICI主張以敘述性信息與定量化信息(如關鍵業績指標,即KPI)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價值創造機制(Value Creation Mechanism),向利益攸關者披露智慧資本等無形資源及其與價值創造的關係。在框架結構上,WICI建議將無形資源報告分為三部分:公司的業務和價值創造概述;過去到現在的無形資源和價值創造;現在到將來的無形資源和價值創造。WICI還就無形資源報告的構成部分、典型要素和示範性KPI提供了指引,如表2所示。

必須指出,由於資本市場監管者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均十分強調財務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引導作用,可比性自然成為重要考慮因素,因此,強制性財務信息披露在內容和格式上都受到嚴格規範。與此不同,智慧資本尚未受到監管部門和準則制定部門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因此仍處於自願性披露階段。辯證地看,缺乏統一的披露規範也不見得是壞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這種局面固然造成可比性的缺失,但卻換來了針對性的提高。在新經濟時代,監管部門和準則制定部門應當順應潮流,在智慧資本披露方面賦予企業更大的自由裁量權,鼓勵更多企業自願披露智慧資本及其對價值創造和競爭優勢的貢獻。唯有如此,財務信息的強制披露與智慧資本的自願披露才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為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攸關者提供更相關的決策信息和受託責任評價信息,推動財務會計與時俱進邁入新經濟時代。(完)

[1]. 國際整合報告理事會(IIRC)發布的整合報告將企業用於價值創造的投入資本分為六類:財務資本、製造資本、智慧資本、人力資本、社會及關係資本和自然資本,其中的智慧資本、人力資本、社會及關係資本與WICI的組織(結構)資本、人力資本和關係資本相對應。

1.CIMA.2005.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Value: Managing and 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www.cima.org

2.Edvisson,L. and Malone, M.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3.Kaplan,R.S. and Norton, D.P. 1992. The Balance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Lev, B. 2001. Intangibles: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5.Stewart, T.A.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6.Upton W. 2001. Busines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Challenge from the New Economy. Special Report. Financial Accounting Series. www.fasb.org: 21-56

7.WICI. 2016. Intangibles Reporting Framework. www.wici-global.com/framework

相關焦點

  • 黃世忠:從資本主義到智本主義——智慧資本的計量
    本文選自黃世忠教授撰寫的《智慧資本的崛起》、《智慧資本的計量》、《智慧資本的披露》系列論文之二,分析了導致價值創造驅動因素發生嬗變的內外部環境因素,探討了智慧資本的涵義和構成要素,綜述了智慧資本的計量方法,介紹了智慧資本的披露框架,為改進和完善公司報告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 【會計信息化】黃世忠:將網際網路思維植入財務轉型
    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迅速顛覆傳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商業領域。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黃世忠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總結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十大價值創造新思維。同時,他強調說:「我們應該意識到,利用網際網路信息平臺整合資源既是企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財務管理轉型的關鍵點,必須將網際網路思維植入財務轉型。」
  • 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
    以當時常規的資產會計角度看,微軟堪稱現今時代的經濟奇蹟,其代表了一種「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微軟的價值在哪裡?微軟擁有一整套無形資產,這些資產通常設計特定產品或特定流程的開發,其實質是通過打造、優化產品平臺以提升企業在特定市場競爭力的組織能力投資。其中包括微軟投資研發和產品設計所產出的創意、微軟的品牌、供應鏈與內部構架,以及培訓形成的人力資本。
  • 韓洪靈, 陳漢文 等|正義抑或偽善:資本市場吹哨行為正當性研究——德勤員工舉報事件引發的思考
    韓洪靈等(2021)的研究表明:資本市場吹哨制度在性質上是證券監管執法中的一種重要的私人信息生產機制,能有效促進證券監管力量的槓桿化發展;資本市場吹哨人制度是一項精密的、系統性的制度裝置,帶有雙刃劍的屬性,其治理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在各種信息生產成本與收益之間取得一種精妙的、富有智慧的藝術性平衡,否則將帶來總體負面的社會淨收益。
  • 說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就像說美國是社會主義一樣滑稽
    將這樣的中國社會主義說成是國家資本主義,就像把今天的美國資本主義說成是「美式社會主義」一樣滑稽。在8月27日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32期節目中,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剖析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並批駁了將中國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的觀點。
  • 轉比爾·蓋茨的讀書筆記:《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興起》
    他開了個「蓋茨筆記」的的書評博客,蓋茨說:「我一直喜愛閱讀和學習,如果人們看到一篇書評,受鼓舞去讀了這本書,然後將所思所想與朋友分享或者發在網上,是一件很棒的事。這也是一個平臺,可以讓我分享手頭的工作,不管是基金會的還是其他的工作,我發現人們對此很好奇。」據Quartz網站上的統計,他從2010年1月起在博客上推薦了186本書。
  • 開班第一課|黃世忠:新經濟、新模式、新會計
    黃院長首先從新舊經濟轉型的視角出發,指出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以數據和智慧資本為依託的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舊經濟、舊業態疲態漸露、不斷式微。
  • 馬克龍,也開始懷疑資本主義了!
    》》詳細信息查看早前文章《西方之疑》 同年5月,甚至有美國抗議者表示要推翻資本主義。  在該報導中, 曾任英國內閣大臣、桑坦德銀行行長的瓦德拉說,「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關於水漲則船高的基本承諾已經破滅,現在需要一個『更好的模式』」 瑪莎百貨公司董事長的羅伯特·斯旺內爾則說,資本主義已經「迷失方向」; 同年10
  • 智慧資本:開啟內在鮮活智慧
    我們認為這個不可思議,但是到了佛的境界,這個很自然,很自然地呈現。還有說三種智慧:也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還有說五種智慧,也就是: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   今天因為是禪文化講座,我們不是真正的上佛教課,所以我們就不展開來說這些,說大家也未必真正聽得懂。我們只說它的應用好了,這些有什麼用呢?
  • 雲頂財說| 會計、財務報告與公共政策:阿根廷
    社會、政治與經濟因素確定了一個國家會計發展與尋求應對之策的背景。這些事實沒有必然地發生在同一時間,而是相繼交替出現的(Mileti等,2008b,第64-67頁)。 對於阿根廷這樣的年輕國家而言,描述歷史的時候幾乎不能繞開歐洲封建秩序,至少不能不簡單提及這一秩序分崩離析的階段,因為正是這一時期,美洲地區開始在世界上興起。佔領美洲的土地是商業資本主義崛起的最直接後果。
  • 兩種資本主義:蘋果與谷歌
    矽谷也注意到薩克納西的報告,三周後,谷歌做出回應。谷歌2004年上市時確定的股權結構越來越不穩定。最初的安排讓谷歌創始人擁有對公司的投票控制權,儘管發行更多股票後他們手中的所有權份額縮水。很明顯,這種結構可以「保護谷歌免受外界壓力,避免因短期需求的誘惑而犧牲未來的機會」。
  • 為什麼對世界的未來更擔心資本主義而不是機器人
    可以想像,有朝一日,我們會發展到某個程度,機器產出的價值遠遠高於人類。  霍金沒有質疑或否認機器可能取代我們的想法。但他說,結果是好是壞取決於機器創造的財富如何分配。換句話說,與機器人相比,霍金更擔心資本主義。他寫道:  「……如果機器創造的財富可以共享,那麼人人都可以享受舒適悠閒的生活,但如果機器的所有者遊說成功,反對財富再分配,多數人最終都可能陷入貧窮。
  • 劉永謀: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知識分子
    布爾迪厄對資本的理解不同,將之理解積累下來的不同形式的勞動:「當被能動者或能動者集團以私人即排他性基礎佔有時,資本是累積的勞動(以物質形式或「合作的(incorporated)」、具身的(embodied)形式),使之能以具體的或活的勞動的形式佔有社會能量(social energy)。」對資本的佔有,意味著資本家擁有作用於社會的能力或權力——布爾迪厄認為,不同形式資本也可以被視為不同的權力。
  • 談桌遊||《阿克萊特》———萬惡資本主義之源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往往被聯繫在一起。
  • 米塞斯:資本主義的社會特徵及反資本主義的心理根源
    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改進人類的物質狀況:提高資本積累的增長速度,使之高於人口增長速度。投資於每位工人身上的資本數量越多,可以生產和消費的東西就越多、也越好。因此,正是資本主義,正是遭到太多攻擊的利潤制度,已經帶來了、並且正在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當代的絕大多數政府及政黨卻急切地要摧毀這一制度。他們為什麼這麼憎恨資本主義?
  • 《無形經濟的崛起》: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
    本書同時獲選:《經濟學人》年度經濟和商業領域推薦書單從老牌經濟發達國家美國、英國、瑞典的經濟增長到蘋果
  • 【乾貨】家族中財過三代還是富過三代?
    首先,從企業角度,富不過三代的非家族企業遠遠多過家族企業。其次,財富的內涵會在財富家族進入到二代、三代之後發生遷移,比如三代後很多財富家族會出現更多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藝術家甚至哲學家,通過知識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的進步,財是對此的有力支撐。
  • 蔡潤芳 | 平臺資本主義的壟斷與剝削邏輯——論遊戲產業的「平臺化」與玩工的「勞動化」
    傳播媒介是溝通資本市場與社會個體以及社會生活之間的重要橋梁,作為資本流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置於 「總體資本主義經濟」(total capitalist economy)中。反過來,平臺的中介邏輯與網絡效應又對建立在之上的勞動關係與生產體系進行著重建,使之成為改變社會權力的新力量。本文以下部分聚焦平臺媒介之電子遊戲,以期通過具象地剖析遊戲產業 「平臺化」 之路管窺平臺資本主義的壟斷與數字勞動生產與邏輯。
  • 資本主義,你不了解的真相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主要原因是靈魂與肉體二分論,日益滲透到整個歐洲文化中:物質生產被認為是與智力無關的低層次工作,自人類歷史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是奴隸或農奴的工作。奴隸制度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態持續到19世紀,只有到資本主義制度出現以後,才從政治上被廢止,但不是在思想上被消滅。對歐洲文化而言,人作為自由獨立個體的概念是極為陌生的。
  • 殖民主義被文化主義取代,我們不再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血液裡」,而是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文化裡」.《人類簡史》
    ​--   歐洲各帝國以這麼大的規模做了這麼多的事,不管是想站在哪一邊,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事件加以佐證。你覺得這些帝國就是邪惡的怪物,在全球各地四處散播死亡、壓迫和歧視嗎?隨便把他們的罪行列出來,就足以編成一部百科全書了。你覺得這些帝國其實為屬民提供了新的醫藥、更佳的經濟環境、更多的安全嗎?隨便把他們的成就列出來,也足以編成另一部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