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woeggz.com/news/12310062.html (新聞)http://qccdata.qichacha.com/Disclosure/0e9323fbb3129c47443a9eaa4be5946d.pdf(2018年報)從我們已知的信息來看,由於咖啡機採用全封閉製作方式,現磨+鮮奶方法使得品質和店內一致,在口味上能得到保證。
首先機器可以徹底省掉人工和裝修,大幅降低租金成本,付出的成本僅包含原材料和入場費。事實上,無人咖啡機/售貨機的意義在於空間和時間的延展。我們知道,瑞幸早期的開店策略,很大程度是依靠外賣配送數據作為選址依據,在當前依然有13%的訂單是外賣。無人咖啡機的出現,在有需求但不值得開店的地方布置,更快更便捷的滿足了用戶的咖啡需求。除此之外,在人流密集的機場、車站、校園場景,通過咖啡機可以有效加密。瑞幸用兩年時間證明了咖啡在內地不是偽需求,一杯糖水,還帶有功能性,價格便宜,消費者是願意選擇的。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咖啡的消費場景,在非社交需求的情境中,它的屬性是一杯飲品,在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價格條件下,消費具備很強的隨機性。如果有飲品消費的訴求,當面前有一家店時候消費者會很願意買,而如果沒有店或者隔了1公裡,想買咖啡就需要走過去或點外賣了,這一定是強需求。
在「日常喝」的需求下,便利性成了刺激這種需求的最好方法。所以,加密的意義不只是面對現在的銷量,而是刺激更多淺層需求。當然,咖啡的消費集中在上午/下午,兩端的邊界值會縮減,然而機器也沒有邊際成本,多賣一杯就是賺~
機器沒有護城河,不管瑞幸用了荷蘭的機芯還是河南的機芯,對手想模仿或者做的更好都是可以實現的。
星巴克的確可以做出機器,並且維持同店內一樣的品質,然而星巴克模式的實質並不是一杯咖啡,而是消費附加的空間和時間。如果沒有了空間的社交/商務場景,只有杯子端在手上的品牌價值,對於一線城市平均1w的月薪而言,並不是高頻需求。倘若星巴克也在寫字樓的公開區域鋪機器,價格定在多少合適呢?全價還是半價?價格像瑞幸看齊的話店面似乎不好辦,放在公司內部這樣的密封場景消費屬性就只是一杯咖啡了,附加值大幅削減。
現磨+鮮奶對比粉末+奶精,產品力差異在3、4塊錢的價格邊際面前,用戶很容易做出選擇。而品牌端的20億的投入讓瑞幸已經佔據了消費心智,現行公司幾乎沒有辦法塑造這樣一個品牌出來。咖啡機看似沒有護城河,但壁壘很強,強到對手很難打。如果你拆過瑞幸的UE model,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答案。一杯拿鐵6塊+,一杯美式4~5塊,而Q3的平均售價為12.2元,毛利再減去場地租金和電費就是ebitda啦,就是ebitda啦,就是ebitda啦!規模成本一臺12萬,按3年D&A,帳很好算,breakeven不難算。瑞幸給的規劃是2年鋪1萬臺咖啡機,12億capex。假如你司CEO採購了一臺機器,那麼所有人都可以用原價的6折購買,如果你有1.8折、3.8折、5.5折優惠券,以優惠價格購買。(0租金、0押金)2. 對於物業運營商,營業額5%分成。(0租金、0押金)3. 固定租金500元/月。這個不一定,租金會取決於機器的銷售量,最低500,銷量好可以往上調。(我覺得500有點低)原料裝填有瑞幸負責,我們認為這塊的邊際成本很低。公司自述一次配奶可以滿足60杯拿鐵,物流成本15元。
一家每天能賣500杯的店,如果周圍增加了幾臺機器,銷量必然會縮減,而幾臺機器每天銷量能到多少,我們暫時無法準確估計。就前文的場景和消費心理判斷,我們認為小區域的整體銷量大概率會出現上升,上升幅度需要後續觀察。線上和線下不一樣,規模是線下最好的壁壘,背後邏輯是供應鏈、物流、便利性帶來的整體效率提升,以及高ROI店面的卡位。
佔了地盤,搶了心智,即便有了顯著利潤對手希望來切蛋糕時,新進入者一定會付出比瑞幸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ROI,這不容易。
瑞幸有一點很好,他在誕生時已經是完全數位化的快消公司,理論效率已經領先了行業,不需要改造,不要變革,只可能是別人來學習。無論是咖啡機還販賣機,我們認為瑞幸依託品牌的大投入,對供應鏈的整合以及終端鋪設,能夠使成本領先策略有效實現。
「高品質、高性價比、高便利性」,瑞幸如果真的在這條路上一直走到黑,在看不到競爭對手的市場中,可以期待。
前文講了咖啡機,而售貨機規模成本為1.5w,2年計劃鋪10萬臺。
貨櫃目標主打性價比,用電商價格接近用戶,賣爆款產品,自營商品+合作商特供。
售貨機應該是比咖啡機更好的模式,這個模型不難算,市場有很多對標的。
1w家直營店目標不變,城市由60座擴展到80~100。本文偏正面,數據有限,實際也沒測過,定性為主,歡迎討論反駁。沒有留言功能,後臺回復,或者加微信:hsdxnx(備註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