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 看財經深度好文
A股又要迎來一頭巨象。
這頭巨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伴隨在它身邊的有幾個關鍵title:「跳樓」「蘋果代工廠」「超高利潤」等。
對,這頭大象就是富士康。2月9日晚間,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申報稿)在證監會網站預披露,擬在上交所上市。
01
富士康來A股了,淨利潤幹翻99%的公司
富士康是全球最著名的代工廠,但是公司並沒有實際控制人,而是一家投資控股型公司(發行前持股比例41.14%)。但是這家名稱為中堅公司的公司,其實是由鴻海精密間接持有其100%的股份。而鴻海精密的實際控制人就是郭臺銘。所以大家默認富士康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就是郭臺銘。
不過據臺灣投審會官員透露,鴻海精密承諾未來持有富士康至少85%股權,僅釋放10%股權給陸資。
富士康來A股上市版並非突然。在2015年鴻海精密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就曾說過考慮未來3-5年內讓中國大陸業務部門在當地交易所上市。富士康作為親兒子,理所當然就是首先。
根據富士康集團官網介紹,該公司自1988年投資中國大陸,目前擁有百餘萬員工,2016年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6%,2017年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7位。
李小白這次也翻看了一下富士康的照顧說明書,總結一句就是:營收中的巨無霸,淨利潤的小矮子。
我們看看富士康2015-2017這三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17年(3545.44億元)、2016年(2727.13億元)、2015年(2727.99億元),數字可以說是非常好看了。
但是再把淨利潤擺出來後,就有點憂傷了。
在淨利潤方面,富士康股份2015-2017年分別為143.5億元、143.7億元和158.7億元。
這樣算下來,富士康的利潤比其實真的不高,以2017年為例,158.7億元的淨利潤背後是3545億元的營收數據,淨利潤率不到5%。代工廠薄利多銷的特性,展示的淋漓盡致。
不過就算是這樣,富士康如果登陸A股後,還是能秒殺一眾公司的。以2016年年報淨利潤來對比。富士康143.66億元的淨利潤,在所有3490家A股公司中,可以排名第30位,超越了99%的A股公司,僅次於中國鐵建。
如果富士康在A股上市後,根據業內人士估值,因為富士康的稀缺性,如果給予30倍市盈率的話,那麼富士康的市值應該是在5000億左右。
在A股,之前借殼成功的360和國內科技類最大公司海康市值都為3400多億左右,如果富士康登陸A股,那麼它極大可能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龍頭。
02
這頭巨象,真的能順利上市嗎?
當然,這次擬登陸A股,富士康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目前被質疑最多的有三個方面:
1、時間。在主板上市,必須滿三個會計年度,但是富士康2015年3月6日成立,2018年2月12日遞交招股書,離三年還差近一個月。
2、行政處罰過多。報告期內受到包含海關、國家稅務及出入境檢驗檢疫等主管部門15次行政處罰。
關於IPO有一條規定非常明確的寫出:最近36個月內違反工商、稅收、土地、環保、海關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的,不得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
3、同業競爭。按照慣例,對於同業競爭的解決辦法,一般是註冊或者合併。但是富士康招股書居然只是口頭承諾不做同業競爭。
一句話就是,承認鴻海精密各子公司從事相同的業務,但堅決不承認構成同業競爭。
這樣理直氣壯的「耍流氓」,其實也是鑽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2015年修訂)》51條52條53條的空子。即究竟什麼是同業競爭,相同業務是否構成同業競爭。這樣一看,彈性就大很多了。
目前富士康旗下共有60家子公司,其中31家在境內,29家在境外。31家境內子公司中,又有12家主營業務涉及手機構件生產、銷售。
這三項如果是普通公司,犯了任意一項都是上不了市的。但是富士康作為臺企,多少還是會有開先例的,畢竟富士康要在A股上市,還是有不少光環的:
臺灣企業來大陸投資,這是拋去多年恩怨,一種血濃於水的大局觀;
富士康這種全世界都享有聲譽的公司來A股上市,給其他外資起了先鋒示範作用,可以加大我大A股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李小白認為,以上三點瑕疵,根本無法阻擋富士康登陸A股的步伐。
03
對蘋果三緘其口,急於擺脫「代工廠」的稱號
雖然是蘋果最大的代工廠,並且對蘋果公司的依賴性極大。
2017年富士康正履行訂單的前三位均來自蘋果,30.27億美元、26.32億美元、18.76億美元。
但是富士康現在卻刻意的要和蘋果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需要提到蘋果時,他們只是用「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代替。
這樣的變化,其實早就有。郭臺銘在2017年12月份參加《財富》全球論壇的時候就直接說:「我們其實20年前就不是代工廠了、我們很早就用AR、我們不是傳統的製造業……」。
這也可以從富士康擬上市的名稱中看出來,「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其實郭臺銘不停強調富士康不再是代工廠的事情,是十分有必要的,李小白隨意列出幾個數字:
1月份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906.4萬部,同比下滑16.6%;
2016年,蘋果iPhone銷量首次下滑;
Apple自己給出的下季度業績指引,同樣低於預期6%到9%
……
如果富士康繼續以代工低端製造為主打,那麼最後的路必定越走越窄。
郭臺銘必須轉型!從富士康的招股說明書上來看,富士康未來的道路將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 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等進行投資。
這些投資總投資額約為273億元。
這筆龐大的費用從哪來?IPO的戰略性意義就來了。
2018年1月31日,郭臺銘在鴻海精密臨時股東會上表示,「外界都認為鴻海是代工廠,把公司跟蘋果聯繫在一起,但鴻海將從硬體轉型成軟體公司。」
如果IPO能成功的話,郭臺銘是否真的能帶領富士康從血汗工廠進化為智能工廠,進而一步步再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大概都有待時間的論證。
END
本文為首席財經觀首發授權請在對話框留下您的公眾號ID,我們將會給您授權雙勾。
雙勾授權注意事項:
1、默認單勾,不用帶二維碼,且我們是給長期單勾,給予長期單勾後,所有文章隨意轉載;
2、雙勾,轉載時需要帶上首席財經官 shouxicaijingguan 和二維碼。不然取消授權並且舉報抄襲到底。若您按照要求操作,我們可以給您開長期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