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不需要中年人,35歲離開BAT的人去哪兒了?

2022-01-13 虎嗅APP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wowjiemian)方園婧,封面圖來自東方IC

離開網際網路的中年人們並沒有離開職場。在人生的重大關卡,他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真正的價值。

行情變得不一樣了。

年過35歲、具有多年網際網路經驗的中年人,成為了HR們不願意接納的對象。

常青這段時間篩掉了不下五十份簡歷,大部分是因為「裁員潮」從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出來的中層管理人員。她是一家創業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所在的公司近期剛剛融完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CEO給她的要求是:公司需要很多人,但不要那些剛從大廠出來的中年人。「油、工資太高、不經打,背後的生活擔子太重影響工作狀態。」常青這麼形容他們。

常青的公司更願意選擇剛畢業一兩年,有基本的職場經驗,好學勤奮,並且體力好,「有韌性,還便宜」的新人。

不僅是創業公司,常青表示,她所在的人力資源行業群裡,四處都在談論最近的簡歷取捨。不少被「嫌棄」的,都是以往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爭搶的簡歷——他們都有類似的標籤:「來自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管理級別人員」、「薪資要求高」、以及,「接近35歲」。

被優化的中年人

30-35歲可能是網際網路人最焦慮的年齡段。

美國職場調查機構PaySca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蘋果的員工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的是30歲,而Facebook和LinkedIn的員工則只有29歲。在中國,這個數字更小,騰訊和華為等企業的平均年齡僅為28歲左右。

「結構優化」是取代「裁員」的一個更美好的詞彙。但被優化的,往往也是那批中年人們。從2015年到2018年,阿里巴巴進行了近17次的「人才結構調整」——調整後,80後的管理者和技術骨幹佔到了80%,此外還有5%的90後管理者。

2017年,華為發生「集中清理34歲以上交付工程維護員工」的風波,儘管華為事後否認了此事,但無論如何,這又點燃了一次中年網際網路人的焦慮與危機。

不僱傭中年人,這筆帳對於企業來說並不難算。常青表示,僱傭一個來自大廠的網際網路中年的成本,能夠僱傭兩個新人,並且後者的生產效率更高,可塑性更強。

在這場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結構優化」中,大批有經驗的中年網際網路人被淘汰,而另一方面,企業依舊在斥資重金吸納新的人員。

7月23日,華為總裁辦發布了一封郵件,宣布對8位2019屆的應屆博士生實行年薪管理制度,最高的有201萬,最低的接近90萬。

那些被「優化」的網際網路中年們,身上背著家庭的重擔,也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沉澱,裁員潮之後,他們卻只能另覓他路。

網際網路浪潮依舊澎湃,但這些「中年人」,到底去了哪裡?

傳統保險行業的逆襲

今年過完春節,36歲的程雷回到阿里上班,但迎接他的不再是開門紅包,而是HR的召見。

他本應在年後續籤合同,但HR以他已經超齡,不適合運營崗接下來的工作節奏為由,建議不再續籤合同。

這是典型的勸退,並且拿不到任何的賠償金,合同到期是最好的解約手段。

程雷失望但也不意外,因為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接到新的項目了,做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基礎維護的工作。離開阿里的那一天,程雷想到了他剛入行的2000年。

彼時北京四環還沒建成,三環的房價也只有幾千元。但那一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年份——網易、新浪、搜狐等在這一年上市,中關村誕生了百度,騰訊QQ的人數突破了十萬大關。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變成了搶手貨,每個人手上至少兩三個offer可以選擇。

選擇網際網路是大勢所趨。和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一樣,加入一個新興產業,是值得期待的事情,沒人想過什麼叫做「年輕飯」。

手裡有本事,到哪裡都不會差,總有公司會爭著要,當時的程雷是這麼想的。

沒想到才不到20年時間,他便離開了網際網路。

髮際線不斷上升,體力不斷下滑,但生活的成本卻逐年增加。程雷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子女,住在一個月供1.2萬的房子裡,家中還有一個月薪7500元的保姆,每年需要給孩子繳納近30萬的學費,以及每年全家要支出近10萬的保險。

「閉著眼睛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敢想,但每天都有錢在從口袋裡流出。」程雷這麼形容。

跳槽也不是不可以,但能夠以相同的薪資接納程雷的公司已經越來越少了。和上文的HR常青形容的一樣,大部分企業在運營崗位更偏體力好、能加班,並且反應速度更快的年輕人。此外,程雷在阿里形成的工作方法,也未必完全適用於不那麼流程化的創業公司。

他迫切需要一個出口,來轉移他每年近50萬的硬性成本支出。最後,程雷選擇的出路是,賣保險。

這條出路聽起來不算光鮮,但卻成為了程雷最大的救命稻草。直到真的進入保險公司之後,他才發現與自己類似的人有那麼多。

去年9月,中國太平洋保險和普華永道的《中國保險消費者白皮書》中指出,近年來中國保險業出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的保險規模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對全國保費的貢獻率接近一半。

已婚有子女的家庭風險意識更強,目前保險主要客戶群體在30歲至40歲,80後人均保單2張;90後則更多,達到近4張保單的平均水平,但中國市場還遠未飽和。

從2016年開始,儘管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裁員和去泡沫,但很少被網際網路人關注到的保險行業卻迎來大規模的擴招。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友邦保險等均擴充了自己的營銷隊伍,其中友邦保險的代理人已經達到870萬。

保險代理人的門檻也在逐步提高。僅2017年一年,友邦保險稱,其菁英計劃人才共4283人,其中大專學歷751人,本科學歷2869人,碩士學歷641人,博士學歷22人,其中海歸170餘人。此外,許多代理人此前的職業是醫生、財務、網際網路高層、甚至律師。

保險行業的收入採用最原始的提成方式,每籤下一份保單,代理人可以提成該保單的一定比例的保費作為抽成,籤單越多收入越多。

如果能夠介紹新人加入團隊,且人數達到一定標準,則有機會在保險公司內部升級稱為經理、甚至總監,這些級別意味著你不再單純通過籤單抽成,而是成員所籤下的每筆新單,都能給團隊帶來一部分抽成。

「有些成員入行三年不到,已經實現了20萬左右的月收入。」程雷告訴記者,雖然這是少數情況,但他靠著和前同事們之間的關係,入行第一個月所籤的單,也給他帶來了5萬元的稅後收入。

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是這些代理人們的主戰場。和以往的人海戰術不同,這批更高素質的中年人們加入保險行業後,會採用一種更緩和的方式吸引人買保險或者加入銷售團隊。

「在朋友圈分享公司內部培訓課程、保險案例和不同險種的科普,可以讓你的朋友知道你已經開始賣保險,等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會來諮詢你。」程雷說道。

程雷打算繼續在保險行業做下去。對於他來說,跨過了心裡這道障礙,真的進入這個行業,似乎也像是給自己的投了一份保。

自立門戶

另一些網際網路的中年人們則選擇自立門戶。

某些程度來說,他們算得上看透了職場的本質。「哪怕跳槽,依舊面臨著被人選擇,被人淘汰的命運。到了這個年紀,在人生的很多選擇上已經很被動,不想在工作上再被動了。」今年接近40的陳晨選擇了創業。

2019年,電子菸大火,陳晨在去年年底考察了一波電子菸供應鏈,最後接受了前東家的裁員。轉頭他寫了一份電子菸的BP,在今年年初拿到了幾個知名基金的A輪融資。

陳晨以前也考慮過創業,但一直猶豫不決,他相信雷軍曾說過的「順勢而為」,如果你沒有踩到行業的風口,那麼很可能最後是懷才不遇的結局。一個身擔家庭重任的中年人,是斷然不能接受這樣的風險的。

但這一次的公司裁員,也讓他不得不做出這個選擇。

真正自己做公司讓陳晨有了不同的感受。他認為,以往在企業裡只能做一些螺絲釘級別的事情,並且長時間兜轉在匯報關係中,創業能夠換取更大的決策自由。

「風險更高,責任更大,但是如果這個年齡再不拼搏一把,可能以後都沒有機會了。」陳晨說道,相比跳槽,能夠真正的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或許是這些離開網際網路的中年人們最根本的訴求。

「無論你跳槽到了哪個公司,年齡上的競爭力下滑是大勢所趨,和年輕人比效率是絕對比不過的。」陳晨對記者表示,只有「讓自己在職業上變得無可替代,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而他的選擇就是做自己的老闆。

創投行業也出現了某些程度上的優化調整。華創資本的熊偉銘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現階段的VC投資會更謹慎,並且更加看重核心科技的開發。

許多國內投資人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行業格局變化下,許多機構都會側重對技術型公司和創始人加碼。

其中一位投資電子菸行業的投資機構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電子菸受到青睞的原因,在於它填補了國內該品類的空白,並且國外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和商業退出機制,而且產品製造方其實大部分在中國。

在中國做電子菸行業,頗有當時copy to china的形勢——國內市場有巨大空間,產品復購率和毛利高,基本上很難有機構對靠譜的創業公司say no。

「世界永遠在變化,穩定永遠是暫時的。」陳晨表示,網際網路行業的多年從業經驗唯一留給他的,就是擁抱變化。

新的機遇

程雷和陳晨所代表的,僅僅是兩類網際網路中年們的出路。他們重新審視傳統行業在變革中所存在的新機遇,以及經濟形勢變化後的新創業機會。

除此以外,也有許多一二線城市的網際網路人選擇回到老家重新擇業,或者選擇非一線城市再次創業。隨著《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落下,未來還會有不少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網際網路正在經歷周期震蕩,但在其他行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崗位。

在智聯招聘與美團點評共同發布的《2018新職業人群工作生活現狀調研報告》中指出,截止到2018年,以月收入5000元以上為基準線的新職業人群當中,薪資收入前三名的新職業是寵物醫生、健身教練和調酒師。

離開網際網路的中年人們並沒有離開職場。在人生的重大關卡,經濟周期和企業變革給他們帶來了變化,而此時,也需要他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真正的價值。

相比工作,這種中年人們在這個節點,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事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離開,有時候也往往意味著新的開始。

(應受訪者需求,文中常青、程雷、陳晨為化名)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End

公司越做越大,你的團隊夠好嗎?

千萬別讓組織成為企業成長瓶頸!

CEO 該做什麼,怎麼做,向誰求學問道?

掃碼了解「虎嗅·高管團課」,打造最硬公司底盤!

(開課地點:北京·萬科翡翠書院)

👇現在報名,搶佔先機👇

相關焦點

  • 35歲的網際網路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圖/unsplash十幾年前,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鮮衣怒馬,湧向中關村、深圳、杭州,那時候,他們站在風口上,未知的未來如此迷人。 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人,入行的時間剛好是網際網路行業急速膨脹的初期。伴隨著行業紅利,他們很快加薪升職,學會在一家家公司間跳槽獲利,財務自由來得比以往任何行業都要快。
  • 殺不死的中年人
    但對於35歲以上的中年大叔來說,不贊同他的行為,但對他背負的壓力則感同身受。日劇裡說:「不要隨便大聲責罵年輕人,他會立刻辭職的,但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車有娃的那些。」在國內,中年人負擔更重,還有四個老人需要他們照顧。
  • 知乎熱議:那些35歲失業的中年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最近,逛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扎心問題:現在網上流行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在網友@小李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活脫脫的35歲中年人失業的樣子。小李是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員,每日應酬不斷,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 從30+到40+,那些憂心忡忡的網際網路中年人
    然而財富自由從來都是萬裡挑一,網際網路人常態面臨著:流量焦慮、增長焦慮、用戶焦慮,年齡焦慮更是普遍存在。 35歲,是一條分水嶺。如果升不上去,可能就會被優化。 一個25歲,8000塊就能做的崗位,老闆有什麼理由用35歲,工資2萬的人?
  • 網際網路公司容不下35歲女員工
    外企這種養老院是不能呆了,還是要去網際網路鍍鍍金提升下能力。雖然辛苦,但是有價值。這是37歲的Emily找到我的原因,也是她在被迫結束5年多甲骨文安穩生活後的首次自我救贖。只是她不知道,她如此熱切想進入的網際網路公司,35歲以上的女員工早已經集體消失了。仿佛一夜間,悄無聲息。有些人逃離,有些人,被逃離。
  • 特寫 | 被大公司優化的中年人
    《財經》記者 黎詩韻 | 文宋瑋 | 編輯隨著騰訊、百度、京東的「末位淘汰」、 「幹部年輕化」運動,一批職場中年人被「優化」了。他們的年齡在35-50歲之間,他們看上去依然容貌年輕、身強力壯,但在公司很多90後眼裡,他們已經算「中年人」了。
  • 官媒聚焦「碼農」35歲天花板現象,人到中年告別遊戲業?
    遊戲行業一直有中年人不能做遊戲的說法。更確切地說,是整個網際網路都在忽略「非年輕人」,你可以看到大量一線廠商,高舉品牌年輕化、團隊年輕化戰略,也能不時聽到「某大廠認真勸退35歲以上員工」的傳聞。類似的故事不斷刺激人們的神經,引發對生存的焦慮,最近更是引起了官媒的關切。
  • 這個國家的中年人,完了?!
    立領襯衫,鑰匙掛腰帶,手機皮套要用翻蓋的,業餘生活聽點鳳凰傳奇和汪峰,他們的品味確實跟不上年輕人了,但年輕人有好到哪兒去呢,殺馬特、快手紅人、韓版爆款,再請你拿出初高中時代的大頭貼或藝術照。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你,和中年人的品位一樣糟糕。
  • 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其實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35歲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自然都還在工作。只是選擇去哪裡工作、怎麼工作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3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狼狽。我住深圳,一個最年輕的城市,IT、網際網路行業工作時間二十幾年,三倍的八年抗戰時間,作為過期程式設計師大叔,經歷了35歲危機、40歲危機、45歲危機,現在50歲,在某中小型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但是,2018年底對於網際網路是特別寒冷的冬天,如果公司這兩個月沒有獲得新一輪融資,我就面臨失業,我忐忑不安。
  • 大佬們的35歲:任正非35歲還是解放軍,43歲才創立華為
    另一方面,職場對35歲以上人士,也很不友好。一些單位招工明確要求35歲以下,甚至在某些行業,35歲還沒能升到高位,就隨時可能被裁。 在每一個熬夜刷手機的夜晚,35歲的男男女女們,都免不了在內心深處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
  • 臺積電離職的人,都去哪兒了?
    龍頭企業臺積電更是佔據高端晶片製造半數以上的產能,張忠謀的經營理念是:寧叫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但他們儼然已經掌握了全球電子產業鏈的命脈,訂單也都是挑挑揀揀地做,他們培養出的人才,風華正茂,一旦離職,立即會成為全世界爭搶的對象。臺積電員工,為什麼會離職?
  • 「我,40歲,不發朋友圈」:中年人的崩潰,無需人盡皆知
    人到中年,已然深知,一個人的崩潰,無需人盡皆知。中年人的生活從來不受命運的偏愛,只有隱匿起來的崩潰,才能成為重新再來的底氣,一個人熬過最脆弱的時刻,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01微信曾經公布過這樣一個數據,日活躍用戶10.9億,7.8億的人刷朋友圈,卻只有1.2億的人發表朋友圈。
  • 如何看待遊戲圈的35歲焦慮和996工作制?
    2020年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網際網路40歲失業是一個無法打破的魔咒嗎?
    但是對網際網路職場人來說,40歲真的是很難很難繞過去的坎。這個年紀,錢沒掙夠,體力卻嚴重下降。每到公司有任何風吹草動,老闆第一時間想起你,畢竟你的薪資比起那些小年輕還要高不少。他們不光可以996,還可以通宵呢?你呢,加班狠一點,立馬腰酸脖子疼,就算身體健康的,家裡總有小孩吧?家裡總有老人吧?你什麼都沒做錯,你只是老了。
  • 為何說IT科技公司應該留住35歲員工?
    有人一針見血指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對高齡員工的偏見,是因為這些員工從事的工作沒有完全擺脫勞動密集型的本質。事實上,這是行業的一種發展的誤區與短視的戰略,從更高層面去看待這個現象,它可能是行業的基礎底層科研創新與技術升級、傳承的一大阻力。為何說IT科技企業要有能包容35歲員工生存的環境?
  • 【曝光臺】去哪兒網出票不及時、售後服務差 用戶體驗去哪兒了?
    我認為去哪兒網存在嚴重的欺詐消費者現象,在春節這樣一個中國重大傳統節日,每一個在異鄉打拼的人都渴望能夠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但是去哪兒網利用這種心理,即使在提前兩個月訂票並且支付成功,宣稱百分百出票之後,在起飛前一晚告知,存在嚴重的欺詐性質問題。
  • 別相信什麼35歲不好找工作,扯淡,是壓根就找不到工作!
    最近,「人到35歲為啥這麼焦慮」這一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人生明明還很漫長,為什麼大家在35歲就開始焦慮了?一位網友發出感嘆:「網際網路行業,剛剛35歲,是基層團隊的領導,公司受到疫情影響開始走下坡路,有跳槽的想法。但是投了簡歷都沒有消息,被年齡卡得死死的,別相信什麼35歲不好找工作!扯淡!是壓根就找不到工作!」
  • 黃致列離開《爸爸去哪兒4》; 雜誌《伊周FEMINA》傳明年停刊……
    ▌黃致列確認離開《爸爸去哪兒4》 疑因限韓近日,網友曝光《爸爸去哪兒4》正在雲南建水錄製,而現場卻未見黃致列蹤影,反而出現了向佐。對此,有媒體爆料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爸爸去哪兒4》中的實習爸爸黃致列疑似被替換,中途確定下車,由向佐接班,知情人處透露換人一因交流問題,二因限韓問題。
  • 縮招之後,網際網路人才去哪兒了?
    >憑藉區位優勢和網際網路創業中心地位,北京依然是最受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人青睞的寶地,2019年北京對網際網路人才的需求熱度未減。繼北上廣深之後,其他城市爭奪網際網路第五城的地位。無論從招聘數量上還是人才技能要求上,杭州網際網路人才的需求都與北京比肩。中國網際網路三大巨頭之一阿里1999年在杭州落戶,如今以慢節奏著稱的杭州順理成章成為網際網路人的第四故鄉。轉行意願變高,網際網路人偏愛金融行業數據顯示,IT網際網路行業是唯一人才流動差額為負的行業。
  • 任正非44歲被開除,董明珠36歲南下打工:看完這5個人的35歲,才明白什麼叫大器晚成
    另一方面,職場對35歲以上人士,也很不友好。一些單位招工明確要求35歲以下,甚至在某些行業,35歲還沒能升到高位,就隨時可能被裁。在每一個熬夜刷手機的夜晚,35歲的男男女女們,都免不了在內心深處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我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未來我還能成功嗎?大多數人都是越問越焦慮,越問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