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張衡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而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因為古代通訊手段落後。筆者注意到,1952年《人民畫報》出人意料地用一個整篇圖文並茂地描述了王振鐸這款仿製版的地動儀。
然而,此後的教科書中,把《人民畫報》在的一段話刪除了,「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正因此,當中國逐漸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古代科學開始了解,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產生了強烈的質疑。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最早記錄地動儀的是範曄所著的《後漢書·張衡傳》。範曄是這樣描述張衡地動儀的: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可惜的是,張衡地動儀僅在公元138年記錄了一次隴西地震後,直接失蹤了,無人知道其下落。
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美、日等國地震界的權威,都在質疑中國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日本專家關野雄用精密計算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這一研究成果被國際地震學的專家所承認。
到了1984年,美國地震學權威專家博爾特院士毫不客氣地說:「張衡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確定的。」
不光外國人對張衡地動儀質疑,中國科學家們也強烈質疑。比如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曾說了一句毫不客氣的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正因此,教科書中最終刪除了張衡地動儀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代人根本不知道地動儀的工作原理,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張衡的偉大。
參考資料:《解密張衡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