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2021-02-19 太初之道
幾年前,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帖子,「大家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出來的,應該稱為『王氏地動儀』。」該帖子還指出,張衡地動儀根本就是偽科學,這種地動儀根本就不可能記錄地震。無獨有偶,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包括那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難道中國人從小就是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造假的?


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張衡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而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因為古代通訊手段落後。筆者注意到,1952年《人民畫報》出人意料地用一個整篇圖文並茂地描述了王振鐸這款仿製版的地動儀。

然而,此後的教科書中,把《人民畫報》在的一段話刪除了,「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正因此,當中國逐漸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古代科學開始了解,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產生了強烈的質疑。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最早記錄地動儀的是範曄所著的《後漢書·張衡傳》。範曄是這樣描述張衡地動儀的: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可惜的是,張衡地動儀僅在公元138年記錄了一次隴西地震後,直接失蹤了,無人知道其下落。

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美、日等國地震界的權威,都在質疑中國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日本專家關野雄用精密計算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這一研究成果被國際地震學的專家所承認。

到了1984年,美國地震學權威專家博爾特院士毫不客氣地說:「張衡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確定的。」


不光外國人對張衡地動儀質疑,中國科學家們也強烈質疑。比如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曾說了一句毫不客氣的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正因此,教科書中最終刪除了張衡地動儀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代人根本不知道地動儀的工作原理,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張衡的偉大。

參考資料:《解密張衡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教科書刪除?老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但現在這個智能時代不一樣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歷史上有趣的知識我們都能被動地獲取到了,但有一個歷史上有趣的知識就很有趣: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應該算得上是我們最早熟知的科學儀器。但隨著科學家們對於地震深入的了解,地動儀所受到的質疑也是越來越多,如今地動儀已經被移出了教科書,甚至還有科學人員表示: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要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被課本上的張衡地動儀騙了幾十年!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造成地震的原因很複雜,比如說,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版塊運動甚至海嘯等,都可能帶來地震,而上面列舉的任何一個運動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得了的。所以,長期以來,對地震的預測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因為多年以來它都一直出現在我們小學的課本中。
  • 【歷史】闢謠:地動儀能預言地震?假的,嚴重虛假宣傳
    128年2月22日,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百姓損失慘重,於是,張衡通過4年的努力,地動儀終於研製成功。不過,史書中有關候風地動儀的記載,僅見於《後漢書》。這一段記載只有區區196 字,其中描述地動儀內部結構的內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意義隱晦、眾說紛紜的字。以後,北齊的信都芳和隋朝的臨孝恭,也都製造過地動儀,還留下了相關著作,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亡佚了。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國專家三次復原終於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科學,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算術詩賦,發明製造,無所不會,無所不精。張衡反對學習時死記硬背,強加灌輸,他主張學習各家各派的學識,比較長短,評論得失,才能得到真實的學問,這種思想在今天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有效嗎?
    我們知道,張衡時代的儀器是機械儀器,那時候還沒有電子設備,什麼傳感器,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都是沒有的,唯一有的就是青銅器。那麼張衡在公元134年前做的地動儀的核心部件就是一個青銅的圓柱子——根據《後漢書》的語焉不詳的記載,我們大致可以判斷,該圓柱子可以存在3種不同的可能性,分別是:a:上端自由,下端固定b:下端自由,上端固定c:上端與下端都是自由的,都不固定三種不同的圓柱子擺放方式 地震發生前,這根圓柱子會朝某一個方向傾倒,砸中那個方向上的龍吐出珠子
  • 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
    中國有這麼一位獲聘美國科學院院士,卻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女,材料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半導體行業功勳李愛珍,四度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
    上一次我們在各種報導中看到她,是因為她被美國授予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頭銜。李愛珍早年學習的專業是化學,從八十年代起,她響應國家號召,從化學專業轉到電子工程系。留美歸國後,幾十年來一直從事半導體相關領域的研究,曾多次在國際上獲得榮譽。李愛珍曾先後四次被提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每一次都落選了。
  • ...程國棟|醫學|中科院|葛昌純|院士|鍾南山院士|畢業|趙梓森|上海...
    目前,已知獲得提名的13名專家均為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5人為教育部提名,2人為中科院提名,5人為地方省市提名,李蘭娟院士為專家提名,提名不分先後,其中有7人來自高校,而且均為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高校,除北京科技大學外均為985高校,此外有4人來自中科院系統,還有趙梓森元院士來自企業,吳祖澤院士來自軍事醫學研究院,他們均為各自行業的傑出代表,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部分被提名人的光輝事跡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楊振寧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 別人玩泥巴是過家家,他「玩泥巴」玩成了中科院院士…
    2017年11月,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壤物理領域唯一一名中科院院士,也因此收穫了「玩泥巴」院士的雅號。「對祖國的感情沒有水分」邵明安1956年出生於湖南常德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童年時的主要愛好就是玩泥巴,高中畢業後回生產隊務農。
  •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評委會指出,包括謝毅在內的5位獲獎者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深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進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談及獲獎感受,這位女科學家謙遜地表示:「『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對我個人和我的研究組的肯定。我深知每個獎項都不僅僅是對我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未來工作的期望,激勵我繼續從事出色的研究工作。」
  • 半導體、航天應用都離不開它!跟著中科院院士,讓我們從科學角度重新認識「光」
    8月24日,「海上院士講壇」第27期活動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半導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學礎用深入淺出的案例詮釋了光的應用,講述了光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看到綠葉紅花、五彩的孔雀羽毛,這是光的折射反射現象。光譜圖就像一道彩虹,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講到光譜的應用,中科院院士沈學礎將一些經典案例脫口而出,包括X光成像、紅外熱成像等等。
  •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鬥,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曬曬身邊院士的工資。
  • 猜想:地動儀的原理
    上面對日常百姓瑣事的佔測都是兩句話帶過,想什麼婚戀啊,丟東西啊,做生意啊。都是一兩句話,搞的不清不楚的。但是到,預測地震啊,預測洪水啊,預測會不會有造反的,預測哪類莊稼長的好啊,這些部分寫的挺長,可惜沒看明白。看來是有希望。
  • 集團資訊||中科院趙其國院士一行到訪瑞德源集團
    趙其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榮譽所長,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人大副主任。長期從事土壤科學研究,主持了一系列關於土壤科學的重大戰略研究與領導實施重大項目實驗,獲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談「民科」:精神難得,但也可憐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劉忠範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通過網絡了解到這位自稱可以利用引力波的下崗工人。他認為,有人願意去思考一些大問題不是壞事,但思考的對與否則是另一回事。他說,這類「民科」多數未經基本的科學訓練,對於他們的發現「不必要太當真」。劉忠範現為北京大學教授、物理化學家,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我們翻了一百多年的歷史……
    史料中的地動儀首先,關於地動儀,歷史上確有記載,而且這樣的記載見於多部史書。2006年,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等人在文章《地動儀史料和模型研究》中集納了涉及地動儀的歷史資料。文章統計,自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範曄完成《後漢書》,撰寫東漢史書的共有13家,其中涉及地動儀並今天可見的史料包括司馬彪《續漢書》、袁宏《後漢紀》以及範曄《後漢書》。這些史料中關於地動儀器形的記載大體相同。三部書中都記載地動儀「圓徑八尺」,形似「酒尊」。東漢一尺約24釐米,以此推算,地動儀直徑接近2米。
  • 東港鎮人傑地靈:我鎮科學家杜江峰新晉中科院院士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宣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61位,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70位。
  • --侯風地動儀能預報地震是真的嗎
    東漢時期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候風地動儀(簡稱地動儀)。經常有人在網上說,現在還不如古代人,你看候風地動儀就能預報地震,這是真的嗎?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侯風地動儀,並在實際中得到了驗證。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漸成為了千古之謎。
  • 中科院院士開會途中突然失蹤,國家尋找他27年,至今依然下落成謎
    科技的重要在如今更加毋庸置疑,而它唯一的創造力,我們的科學家們更是全世界都珍視的人。但就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有著這樣一個故事,中科院院士開會途中突然失蹤,國家尋找27年毫無進展,至今這位科學家依舊是下落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