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多少歲該做壽,都有什麼講究?家有老人不妨一看

2020-12-24 千史記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如果家裡沒有老人過生日,一般我們都會選擇找一個酒店,然後叫上家裡面的親戚朋友,我們一塊參加。一來,是給老人過生日,二來,我們也是親戚朋友一塊熱鬧熱鬧。

那按照我國傳統,到了六十歲以後,其實這個過生日,就不叫做過生日了,應該叫做過壽。

過壽,是從60歲開始,一個甲子等於60年,有了一甲子的人才能過壽,也叫做壽。

那麼我們到底在家裡面給老人做壽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按照傳統逢十的整壽,這個要重視,而且逢十的壽辰我們也叫做大壽。比方說60、70、80、還有人能活到90歲甚至更長,所以說也叫60、70、80大壽。但是這個做大壽是很有講究的。

民間有一個說法叫做「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說這個逢十的整壽,必須要提前一年來做,也叫做「做九頭」。那麼60歲的壽辰,按照這個講究,我們60不能過,我們要59歲生日的時候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

這個其實跟諧音有關,因為古人認為這個十的發音,跟死有點相像,那麼這肯定是很不吉利的。而這個九的發音,就雷同於我們這個長長久久的久,那麼這個顯然就比較吉利了。所以說會有這樣的講究。

第二個講究是這個做壽的時候,最忌諱間隔。如果說你一旦開始給家裡的老人過壽了,那麼就要年年過。如果中途斷了,你再去續過的話,這樣就不好了,這叫做「斷頭生」。

這第三個講究是,做壽的時候一些年齡它是有風險的。老話講,「66天王老子吃塊肉」,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說的是這66歲至73歲,還有84歲,這幾個年齡它是一道坎,或者說是壽關,是老人們需要注意的。

第四個,過壽的時候,吃的方面也是要有講究的。首先,第一個肯定要有魚。要燉魚,而且最好是鯉魚。能夠燉到這個魚骨都跟這個魚肉分離了,老人就喝點這個魚頭湯就好了。這個魚骨頭要放在河裡飄走,這樣說是這個老人可以避免災禍。

第二道菜是紅燒肉。做壽這一天,出嫁的女兒會帶回66塊紅燒肉,讓這個爸媽一次性吃完。這樣的話就可以把災禍,轉移到這個牲畜身上。而我們的父母就能夠,平安的度過66歲的壽關。

這種方法在古代比較流行。如果是現代,我們想想66塊紅燒肉,你不管是再大再小,這也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兒。除了吃肉之外,做壽這一天,孩子們還會把買來多餘的肉,發給親戚朋友或者鄰居。這個表示肉已掉,這樣就表示父母們會平安無事了。

吃完魚和肉,下一步就要煮雞蛋了。在老人壽誕當年這個立春的早上,女兒們會煮兩個雞蛋,拿到打麥場上咕嚕幾圈之後,再拿回家讓爸媽吃掉,而且是躲在門後面吃掉。這樣就表示說如果父母遇到難關的話,就會順利的渡過難關。

其實,我們現在思想都在逐漸的進步,很多的家庭都不太講究,也不太在意這些習俗了。給父母做壽,我們盡的是兒女的孝道,我們讓家裡的老人開心。那麼在你的家鄉當中,有關做壽的習俗都有哪些呢?歡迎互動留言。

相關焦點

  • 您了解北方人做壽有哪些講究嗎?
    做壽就是給老人過生日,老人做壽的時候最開心的除了老人那就是家中的孩子們了。給老人拜壽能夠領到鼓鼓的紅包,還能夠在壽宴上品嘗到美味的飯菜。而對於做兒女的人來說,給老人做壽就不那麼輕鬆了。對老人而言做壽是件大事,要讓老人開心,要辦得體面。這其中有很多講究還是要了解的。
  • 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很多農村都延續了老早的風俗和傳統,這些觀念慢慢影響了村民的衣食住行,比如「四年椽,十年檁,十五當梁夠標準」這說法,另外農村過壽也有講究和禁忌,不是什麼年齡段都可以過得。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 綏寧南部地區做壽的習俗,有一些講究很有趣,你知道嗎?
    綏寧民間歷來是很看重壽辰,由於綏寧地跨沅江流域和資水流域,兩地民俗的差異,做壽辰兩地有不同習俗。下面我介紹一下沅江流域(不包括縣城)老人做壽有趣的習俗。一、男上女滿生日有大生日和小生日之別,除小孩一周歲外,都以十為大生日,其他為小生日。而人到五十可稱壽。
  • 莆仙做壽習俗講究:男「做九」 女「做十」
    東南網7月1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我常聽老人談論做壽的事情,可是他們不說做壽,而是說做十。」昨日,讀者小李向海都報鄉音欄目拋出了一個方言詞語「做十」,希望了解背後的含義。男女做壽日期選定有講究82歲的讀者吳大爺為小李解開了疑惑。
  • 在農村,紅白事當面撞上,該誰讓道?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紅白事當面撞上,該誰讓道?有什麼講究嗎?農村裡,紅事和白事都是人生的頭等大事,紅事象徵著年輕一輩人的人生真正開始了,也表示著下一代新生命正在悄悄孕育之中。而白事則表示一個人一生的終點,雖然充滿了悲傷了氣氛,但從某個層面上來講,平平按按活到老,最後壽終正寢不也是一種很好的結局嗎?而且按照農村傳統的說法,老人去世之後在天上也能繼續護佑自己的子孫,從這些來看,這也是喜事一件。農村裡紅事遇到白事其實還是比較忌諱的,對於白事的一方來說沒什麼所謂,但對紅事的一方來講影響就比較大了。
  • 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意思是說:結婚喜事的時候不能送傘;為老人賀壽的時候不能送煙;如果有人家死了人,你錯過了幫忙、隨禮,過後就不要再補上禮金了。如果不是這樣,自己出了錢主家還不高興,落個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送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一)壽不送煙,從字面意思理解為:給老人祝賀壽時,不能送香菸。其語意是:在農村,人們為年齡大的老人賀壽過生日時,隨禮不能送香菸,這是老人非常忌諱的。
  • 「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有什麼講究?你知道嗎?
    如今在農村和一些老人口中常聽的俗語也是我國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古人在日常生活對一些生活和為人處事的一些經驗之談,除了一些封建迷信,有很多俗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一些俗語之中就記載了一些為人處事之道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禮儀習俗,今天筆者要為大家說的一句俗語是「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那這句俗語有什麼講究呢?你知道嗎?
  • 小孩滿月、老人做壽、娶妻嫁女 紅包包多少合適?
    小孩滿月、老人做壽、兒女結婚、喬遷新居……遇到這些事,許多人會大擺宴席慶祝。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也不管你口袋裡是否有錢,收到請帖,你就得把祝福和鈔票一同奉上,緊緊跟「隨」。那麼,到底隨多少錢合適呢?近日,記者隨機向100位受訪者發放了調查問卷,有60後、70後、80後、90後,他們的職業不同,收入各異。海南人隨份子主要在哪些場合?一般每次隨多少?隨份子的行為是否變了味?
  • 農曆正月初三,仙遊做壽習俗
    又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時,莆田那些奇奇怪怪的獨有風俗習俗你究竟知道多少?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夥計們打開店鋪的所有門窗護板,露出早已貼出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正式開始營業。除此之外,莆田部分地區,比如仙遊,華亭等地。大年初三是給五十歲以上逢十整數的老人賀壽,要大擺宴席宴請親朋好友,請的客人越多越風光。而客人來時,需帶上長壽麵,並放炮竹,一時鞭炮聲起,此起彼伏持續不斷。 炮竹萬響滿地紅, 春風一路齊門歡, 花開並蒂賀長壽, 遊子千裡把家還。
  • 老人去世後,家屬串門有什麼習俗,如果是平輩去世又有什麼講究?
    但如果是已分了家兄弟姐妹等平輩去世,一般情況下都沒有這方面的講究了,分了家的平輩家屬不在此忌諱之列。這裡順便講一講民間孝家的兩大忌諱。第一大忌諱是孝家三朝內不能退還所借鄰居的東西。在農村,白喜事一般都是村裡人幫忙,包括一些用具,如桌子、凳子、餐具等,都可以相互借用,這裡面是沒有忌諱的,俗稱為「眾人種事」,意思是就「當大事」應該是同一個村落人家共同要料理的事情。只是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後,退還時就有講究了。把去世人送葬出門後,孝家當天就要請人將所借的東西必須在送葬出門那天退還清楚,否則,從次日開始計算,要到三朝之後才能退還。既不能讓別人到家裡來拿,當然也不能自己家裡人去送還。
  • 家有長壽老人會「借」後代的壽?現在養老面對的矛盾,多數人無奈
    家有長壽老人會「借」後代的壽?現在養老面對的矛盾,多數人無奈自古以來,尊老愛幼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血緣關係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更加重視親情。作為兒女想讓老人健康長壽,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心願。
  • 做壽老人下跪道歉,記者良心會痛麼?
    於是,他們重點關注了這是一場壽宴,重點採訪了做壽的老人,以「做壽老人發聲」的由頭吸引流量,有些還文縐縐地寫道:斷牆處露出一個「壽」字。 的確,事發時有老人在此過80大壽。80歲的老人在農村地區並不多,做個壽吃個飯熱鬧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為什麼非要將悲劇往壽宴上扯呢?
  • 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這些數字有什麼講究?
    導語: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這些數字有什麼講究?壽席食九在古代,只有到了過了六十歲這一個甲子,才開始擺大壽,之前都叫做過生日,當然了生日有很多講究,擺大壽的講究就更多了,比如「男做上,女過滿」說的就是男女過壽的區別,男人要提前一年過壽,比如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都是要提前一年過生日,就在39歲、49歲、59歲的時候過而女人則可以過「滿
  • 80歲做壽老人下跪,他錯在哪裡?這裡告訴你為什麼要善待老人
    導語8月29號上午,發生了一件悲傷的事情,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一飯店發生倒塌,死神瞬間奪走了29條生命,其中還有80歲做壽老人的妻子。令人震驚的是,媒體不去詢問施工單位是什麼問題,反而去找老大爺問「你老伴和你親戚因為給你過生日去世了,你現在心情怎麼樣?」,老人最終傷心下跪。世界正在慢慢走向老齡化,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50歲以上的人群將會比17歲以下多得多。那時我們也慢慢向年老走去,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被如此詢問,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呢?善待老人,因為這世界將會變得又老又窮。
  • 老人生日送字畫 增福添壽就送這些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講究孝字當先,為老人祝壽是我國的重要傳統。在老人生日之際,我們不要僅僅為他們舉辦一場熱熱鬧鬧的宴席,一份精心挑選的生日禮物更能讓老人高興,那麼老人生日送什麼禮物好呢?給老人送禮,送的是健康、吉祥,表達小輩對長輩的美好祝願。以物象入畫作為祝福的寓意,是中國傳統文人畫中慣用的手法,中國畫裡很多題材都被視為「長壽」的象徵,「隱然有祝頌之意」,自古至今一直是給家中老人賀壽禮品的上乘之選。
  • 仙遊的年初三做壽 | 李志茗
    50歲生日,但正月初三日,我們卻一起做壽,接受親朋好友的祝賀。這是我老家福建省仙遊縣的一個過年習俗,五十歲起的逢十壽慶俗稱「做十」,凡滿「十」那年,無論哪個「十」,不管何日出生,一律在當年的正月初三做壽。    這個習俗從我記事起就有。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春節只有五天,從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基本是吃喝玩樂,大人不怎麼管的,而最充實的一天就是初三。因為這天,要麼是自家做壽,要麼給別人家做壽,一定有得忙。
  •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結婚是一個人一生的大事,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婚禮過後,新婚夫婦會相攜回娘家,稱為回門。你知道嗎?在古代,回門是有諸多禮節和講究需要注意的。那麼,都有哪些禮節和講究呢?回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民間婚俗,是指新婚夫婦成婚後首次回娘家,又稱歸寧。在古代,回門亦是十分莊重的,不僅需要準備回門禮、專用的回門裝,娘家還需要準備回門宴。後世對回門的稱呼各不相同,宋朝時民間稱為拜門,清朝時有南北差異,南方稱為會親,北方稱為雙回門。
  • 你知道遵化有多少位百歲老人嗎?答案是...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麼,遵化的百歲高齡老人有多少呢?這些百歲老人哪裡最多?誰是遵化的「壽王」?在大美遵化,有這樣一位老人叫賈月英,女,中共黨員,1919年3月出生,現年101歲,丈夫去世多年。多年來,一直與兒子尤煥柱(80歲),兒媳竇春花(78歲)共同居住。
  • 在農村,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那麼過年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呢?
    在農村,關於老人去世是有很多講究的,不管是出殯前還是出殯後,需要注意的事情都非常多,而且一旦家中有老人去世,子女是要守孝三年的,在這三年的守孝過程中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做子女的必須要遵守,否則是要被別人笑話的,那麼如果當年家中有老人去世,過年的時候都有哪些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