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曾有一著名景點「蓮峰賞鷺」,可以在美麗的蓮花山下欣賞鷺鳥群飛,然而,這一壯麗景色在10年前卻逐漸消失。近年來,長安舉全鎮之力治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隨著水生態環境的好轉,近兩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鷺鳥回歸和候鳥停棲,甚至發現十分珍貴的極瀕危鷺鳥品種——黑臉琵鷺。
12月6日,馬尾水庫出現一隻琵鷺 廖志忠/攝
冬日的長安,正值候鳥南歸,今年12月初,有攝影愛好者在馬尾水庫發現一隻黑臉琵鷺,它有著把小鏟子一樣的長喙,十分特別。記者把照片發給相關部門,經過東莞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核實,這應該是近年來東莞首次發現黑臉琵鷺。
廖志忠/攝
據了解,黑臉琵鷺是全球性瀕危鳥類之一,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現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8年全球黑臉琵鷺同步調查記錄3941隻。每年冬季,黑臉琵鷺喜歡到閩粵一帶的溼地過冬。這是長安近十年來首次發現琵鷺,與長安水環境改善密不可分。這種鳥十分珍貴,希望大家保護好,讓它安全過冬。
不同候鳥群來長安越冬 孫永林/攝
俗話說:鳳非梧桐不棲,鷺非寶地不歇。鷺鳥的回歸,證明周邊環境得到改善。如今在馬尾水庫、蓮花山水庫、茅洲河岸等全鎮多地都有鷺鳥的身影,而且其他種類的鳥兒也越來越多。
「傍晚時分,群鷺齊飛,與山色、水色、天色、草色融為一體。」這是曾經出現在長安的真實景色。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工業和生活汙水排向茅洲河,河水漸漸變黑,內河湧的水質也是不容樂觀,鷺鳥也因此消失。
鷺鳥在茅洲河出河口戲水 孫永林/攝
一群鷺鳥出現在廈崗社區的池塘 孫永林/攝
據農業技術中心林業站喻隊長回憶,他大約在10年前到蓮花山巡查時,當時的鷺鳥大概有2000隻,但2010年蓮花山水庫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清淤工程,由於缺乏食物來源,鷺鳥群逐漸消失。
近年來,長安全力推進水汙染治理,全面推進水環境生態修復,茅洲河流域內的河道(湧)正逐步恢復原有的生態面貌,鷺鳥也逐漸回到長安。去年年中開始,不僅在蓮花山水庫、馬尾水庫經常能看到鷺鳥的身影,甚至在茅洲河出海口、沙湧、人民湧等都陸續發現鷺鳥,而且數量越來越多。除了有牛背鷺、白鷺等,還有灰鷺群,其中白鷺最多。
孫永林/攝
隨著長安生態環境的改善,鎮內水庫、河湧等地方出現的鷺鳥越來越多。其中,鷺鳥拍攝勝地之一的馬尾水庫在去年驚現「鳥島」,場面十分壯觀。
廖志忠/攝
長安攝影愛好者廖先生經常在這裡拍攝,去年他航拍時發現,水中央一獨立小島的樹上棲滿了白鷺,數百隻鷺鳥在水庫周邊的溼地築巢,看上去完全是一座鳥島。
灰鷺 廖志忠/攝
長安市民期盼,環境越變越好,吸引更多鷺鳥回歸,希望儘快再見「蓮峰賞鷺」的絕美景色。
■ 記者/秦少梅
■ 編輯/何偉琪
■ 出品/長安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