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低聲吟誦:「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這位老者,後人稱呼他為老子,他說:眾人熙熙攘攘,興高採烈,就好像享受盛宴,又好像登上高臺賞春。
看來,古時候的平民百姓、達官貴族,對於春天的到來,也是歡欣鼓舞的。大家相互簇擁著,歡笑著,在春天的懷抱裡,登高望遠,如天真無邪的孩子。
春天,總是可以讓我們身心放鬆,如孩子般嬉鬧,回歸天性!
春天,總是讓人感到快樂,大家就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胳膊腿一樣,不由自主就想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聞一聞。
春日的郊外。孔子和弟子們圍坐在地上,孔子問弟子的志向,曾皙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曾皙的志向翻譯過來就是:暮春時節,穿著春天的衣服,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僕,到沂河裡面洗澡,洗完澡,在舞雩臺上吹著春風,然後大家唱著歌,一起回家。
孔子聽完,長嘆一聲說:我和曾皙的想法一樣啊!
春風十裡,好友相伴 ,野外高歌,閒適自在,無憂無慮,快意暢達!春天的自然舒展,都在曾皙的志向裡了!
公元353年,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一個明媚的春日,呼朋喚友約四十多人,齊聚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
這天,天氣晴朗,春風微醺,流水淙淙,和風習習,草木吐香,青蘿滿目,不由人心胸舒暢,天地盡在懷中。親友在左右,杯酒在手中,此情此景,當是春日最美的畫卷!
王羲之詠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馳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王羲之大致意思如下:抬頭觀覽宇宙的浩大,附身考察眾多物類的興盛繁茂,藉以縱目遊賞,舒展胸襟,盡可以享受耳目視聽的歡樂,實在是快樂!
俯仰天地,追古思今,慨嘆時光飛馳,珍惜眼前真情可貴,愈覺萬物可親可愛!
親情相伴讓我們忘卻災厄困苦,自然生機流露給予我們無限希望!美好的春日,生機無限,夢想萌動,壯志在胸!
正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自然的廣闊,天地的和煦,讓人倍感舒適溫暖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心中的勇氣。
春日的一個夜晚,顛沛流離半個國家的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夜讀。
飽受旱災飢餓之苦的杜甫,對雨水格外敏感,他隱約聽到春雨落下的聲音,嗅到瀰漫在空氣中溼潤的氣息。
杜甫喜極詩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三百年以後,北宋大學士蘇東坡,懷著和杜甫一樣喜悅的心情,描寫了一場更為酣暢淋漓的春雨。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
當年杜甫從陝西乾旱多災之地轉徙至成都,到蘇東坡在陝西任官吏時,陝西乾旱不減。
蘇東坡性情率真,率眾祈雨。春三月未下,到四月初二才下了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老百姓認為還不夠。十四日那天又下大雨,連下三天才停止。
官吏們在衙院相互慶賀,商人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民在田野裡一同歡笑,擔憂的人因此而高興,患病的人因此而痊癒。
春雨滋潤禾苗,禾苗滋養百姓,天地相和,百姓喜悅,可以安穩度日,不必再受饑荒。
春雨帶給人們感官的喜悅,更給予了生命本身的支撐和希望!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百業待興。草木逢春,發芽分櫱,花木吐蕊,重獲新生!人體五臟六腑,應天時感地氣,和草木一樣,應時而發。
春天,萬物由內而外,都升騰著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們對春天的熱愛,就是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春天,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可愛,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和力量,昭示了生命不止的自強不息。
遊賞於山野田間,天地的無私奉獻,也讓人倍感愉快。良辰美景,不屬於任何人,又屬於任何人;不屬於你我,但又屬於你我。
春日美景,我們隨意享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用擔心佔了他人之物,不用擔憂受到指責幹涉。我們對春的熱愛和渴望,從古人到我們,從未改變,而春天對我們的關愛,自古至今,也從未改變。
想擁有春天,只需要學習古人的情懷,有一份閒適溫和的心情,春天,就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