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區:條條道路通小康

2020-11-19 清風利劍

11月17日,隨著西鎮村通往龍山景區停車場的道路最後鋪油完成,標誌著晉源區22條城鄉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打通了城鄉結合部百姓便捷出行的「最後一公裡」。

望著新完工的如遊蛇般蜿蜒於山間的道路,龍山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郝曉亮說:「以前這條路彎急坡陡,很多自駕遊的人到了這兒就不敢上山,現在鋪設了減速帶,新修了排水溝,停車場也進行了改造提升,不僅給遊客創造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提升了旅遊體驗和景區的環境形象,真正實現了城景通、村村通、景景通。」

晉源區山川各半、鄉大城小,「四好農村路」建設任務艱巨而繁重,城鄉結合部市政路與縣鄉路連接更是「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短板、弱項。今年以來,晉源區圍繞打通斷頭路、修補破損路、拓寬瓶頸路、改造砂石路、連接城鄉路,以「路美、景美、環境美」三美為要求,以「潔化、綠化、美化」三化為抓手,以「暢、安、綠、美、實」為重點,投入3000萬元,改造城鄉結合部道路22條13.5公裡。

工程自6月中旬啟動以來,晉源區交通運輸局嚴格工程建設標準,明確建設、監理、施工三方權責,將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施工貫穿於工程建設各環節,克服地理位置偏僻、施工難度大、雨季施工不便等困難,全面開展城鄉結合部道路改造暢通工程,做到安全、防護、排水等附屬設施「三同時」,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由西峪社區通往長風西大街的神堂溝北路,全長1.3公裡。以往路面坑坑窪窪,遇上大雨積水近一米深,車輛無法通行,周邊居民怨聲載道。隨著道路改造的完成,西峪社區門口也進行了整修鋪油,居民出行再也不用發愁。與此同時,對電西社區和太化六千平小區居住的居民而言,自從一電廠拆遷改造以後,出門能走的只有一條土路,路面揚塵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連接晉陽大道和冶峪快速路的柏油路貫通以後,居民出行也更加順暢便捷。

王郭村東307國道旁地勢低洼,清水河堤岸土路潮溼泥濘,位於此處的太原市旭恆紙製品有限公司,貨物運輸車輛時常陷入泥濘,形成兩條又長又深的車轍,給貨物運輸帶來不便。6月底道路改造工程啟動以後,工人晝夜施工,不到一個月時間,307國道通往廠區的道路修通,貨物運輸量也與日俱增。王郭村村民常榮生是旭恆紙製品公司的司機,談到修路前後的變化,他笑著說:「以前路不好走,每天只能跑兩趟,現在每天能跑四趟,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在緊鄰南張村的太原傳化公路港內,即將駛往全國各地的運輸車輛來往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南張村村委會委員孟五兒說:「現在南張村有90餘人在傳化公司拉貨跑運輸,30餘人在公司內做保潔,在公司附近出租門面的也有30餘戶,傳化物流帶動全村200餘人就業。」據介紹,太原傳化公路港物流項目自2018年1月正式運營,目前,進出港貨車流量3000輛/日,貨物吞吐量8000噸/日,年營業額突破4億元。

為提升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服務水平,晉源區將「四好農村路」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建立「以區為主、分級負責、群眾參與、保障暢通」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創新「路基養護社會化、路面養護專業化、橋梁養管經常化、小修保養合同化」的四化模式,農村公路養護經費及人員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並引入社會資本力量,提高養護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實現「有路必養、養必見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並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百村景區化」建設,大力開展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人在路中行、如在景中遊」的行車環境。

截至目前,晉源區境內公路總裡程達537公裡,其中建成「四好農村路」173條495.69公裡,管養機構設置達100%;宜林路段縣鄉道綠化率達80%,優良率達88%;5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油)路、通公交」,全區共開通公交線路21條,日均客運量達到56530人次;全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達到4A級水平。全區共建成鑫匯源倉儲、天晉物流等綜合物流站場6個,在建2個,即位於高家堡村北的天和順物流有限公司和位於棗園頭村北的萬國雲物流有限公司,各鎮(街)綜合物流交接點實現全覆蓋, 57個建制村全部設立物流服務站點,構建起覆蓋區、鎮、村三級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

「這些道路,散落在城鄉、山川,連接起晉源區『三帶六園』主幹路,不僅完善了農村公路路網結構,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也打通了橫亙在城鄉間的阻礙。同時,也為實現景景通、城景通創造了條件,對晉源區建設創新轉型先行區、文旅融合示範區、生態宜居標杆區具有重要意義。」晉源區交通運輸局負責人郝志會介紹到。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暢通了城鄉微循環,為晉源區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晉源區以「四好農村路」帶動「百村景區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村民們創業幹勁十足,大力發展玉露香梨、草莓、櫻桃等特色農產品,依託順暢的交通網絡,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花塔、赤橋、北大寺、王郭等9個村恢復一度荒廢的農田3000畝,用「一粒米撬動全域旅遊」;古城營村、龐家寨村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佔地4萬畝的全省最大花卉產業基地,發展「美麗經濟」,構建美麗產業鏈、芳香產業鏈、甜蜜產業鏈、色彩產業鏈,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6000餘個;杜裡坪村抓住紅色旅遊機遇,辦起農家樂、特色民宿等,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參觀,高效暢通的公路網絡讓村民走出大山,在奔小康的路上齊頭並進。(楊潤德 崔莉霞)

相關焦點

  • 晉源區條條道路通小康
    ,標誌著太原市晉源區22條城鄉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打通了城鄉接合部百姓便捷出行的「最後一公裡」。,龍山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郝曉亮說:「以前這條路彎急坡陡,很多自駕遊的人到了這兒就不敢上山,現在鋪設了減速帶,新修了排水溝,停車場也進行了改造提升,不僅給遊客創造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提升了旅遊體驗和景區的環境形象,真正實現了城景通、村村通、景景通。」
  • 【重要發布】晉源區太原古縣城57條道路命名標準地名(二)
    12月23日,經實地勘察、公示、研究,太原市民政局批覆對晉源區太原古城57條道路命名標準地名。 蘇家巷 位於晉源區太原古縣城西北隅。南北走向。南起鳳城西街,北至桐封北路。長286.4米,寬6.4米。因城內四大姓氏之一而得名。 郭家老巷 位於晉源區太原古縣城西北隅。南北走向。
  • 駐村「幫」|衡南:裡魚村裡有「錦鯉」 條條道路通小康
    一排排整齊的農家小院,一條條蜿蜒的鄉村小道,走地雞踩著盛夏的時光在土地間跳躍,莊稼們搖曳著身姿不斷向上,阡陌之間到處都是生命的喧囂和老農的辛勤,芬香的果園裡、多色的菜地裡蕩漾著一陣陣歡快的笑聲。裡魚村,這個位於慄江鎮西端的小村莊,如今,在衡南縣科工信局與縣移動公司的聯合駐村幫扶下,如夏日晨景,處處萌動著活力與生機。
  • 晉源區描繪全面小康多彩畫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晉源區描繪出一幅以文為魂、以水為脈、以綠為基的多彩畫卷。「百村景區化」將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連成線集成片,290平方公裡的土地活力迸發;以生態承載旅遊,以旅遊激活轉型的產業體系日臻完善,一幅新時代「晉源小康圖」正在徐徐展開……城市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從鄉大城小到城鄉和諧9月2日,記者前往太原市晉源區杜裡坪村。
  • 溫州平陽書寫交通新圖景,條條大路通小康
    原標題:平陽書寫交通新圖景,條條大路通小康   引言:從2016年到2020年,這五年,是溫州平陽經濟新增長極多點開花的五年;這五年,是溫州平陽城鄉融合發展穩步推進的五年;這五年,是溫州平陽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五年;這五年,是溫州平陽交通大發展的五年;這五年,是溫州平陽百姓生活越來越美好的五年。
  • 條條道路通羅馬原來來自這裡
    人們說「 條條道路通羅馬」,羅馬大道是古羅馬城市的標誌建築。從羅馬城出發,可到達各個城邦。羅馬大道條條筆直,如遇山嶺和深谷,則開鑿隧洞或架建橋梁。每隔1英裡設一個圓柱形的裡程碑,數英裡長的大道,寬度誤差也超不出一米。
  • 為什麼條條道路通羅馬?武大名師告訴你
    為什麼條條道路通羅馬?24日,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趙林講了一堂「中西文化公開課」。24日下午,卓爾書店小劇場坐滿了來自武漢大學EMBA、長江商學院湖北校友會的精英及讀者,趙林用三小時時間,為大家上了一堂羅馬帝國歷史命運與後世影響的公開課。趙林教授是國內西方文化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
  • 虹口區計劃拓寬或闢通30條道路
    記者昨天從虹口區城區建設和管理「十三五」規劃中獲悉,該區將加快骨幹道路網絡建設,重點打通區區對接道路和區內斷頭路,計劃拓寬或闢通30條道路。  根據規劃,虹口區將結合北橫通道建設,對周邊道路系統的金田路(海拉爾路-周家嘴路)、梧州路(海拉爾路-周家嘴路)、商丘路(東長治路-周家嘴路)、舟山路(嶽州路-周家嘴路)等進行拓寬改造,改善虹口中南部地區的通行條件。
  • 為何條條大路通羅馬?古羅馬道路全長繞地球十圈,竟是為了運送它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大家都不陌生,說的是解決一件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那麼,世界上城市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通向羅馬呢?故事要從兩千多年前講起。當時,羅馬人徵戰世界,憑藉的是一個法寶——羅馬羊酪。鹽是羅馬帝國重要的礦物質,而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壟斷這種珍貴的礦物質並將其運往最偏遠的地區,最需要感謝的就是羅馬最偉大的工程成就之一——道路。到公元115年,條條道路通羅馬。古羅馬的道路全長超過40萬公裡,足以繞地球十圈。如今,這個道路網的大部分依然存在。羅馬有一條路叫做薩拉莉亞路,意思是「鹽之路」,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建造目的就是往羅馬帝國各地運鹽。
  • 武漢18條微循環道路建成 變「痛」為「通」
    這條被打通的曬湖路正是武昌區今年已打通的18條微循環道路之一,以往的出行「痛」點變「通」點。今年11月,作為曬湖路的一部分,連接曬湖東西兩側的曬湖橋通車。全新的曬湖橋人車分離,車道也被拓寬,橋下的曬湖正在實施清淤及水生態修復工程。家住向陽佳苑的朱金榮阿姨已在這裡住了50多年,她說,此前曬湖中間只有一條窄路,人車無法並行,而且都是泥巴灰塵。
  • 為什麼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
    英文有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說起它的出處,和羅馬的路還真的有點淵源關係。從公元前4世紀起,羅馬人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築路工程。在持續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羅馬為了軍事統治和物資運輸的需要,陸續修築了一些道路。據不完全統計,到帝國鼎盛時期,羅馬共築路8.5萬千米,這些道路就是赫赫有名的羅馬大道。羅馬大道以羅馬為中心,向南、北、東方向輻射。
  •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發達的道路系統中蘊含的擴張願望
    在羅馬早期,並沒有一條像樣的大道,道路的修建也多是沿著山谷河流等,規劃混亂,並且對於行軍打仗十分不便,也正是意識到這一問題後,他們開始有規劃的修建道路。羅馬人正式修建的第一條道路始於公元前312年,當時的羅馬已經結束王政時代進入了羅馬共和國時期,國力也逐漸增強。
  • 為什麼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雖名符其實也不足為奇!
    我們平時常用「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句話當然有其出處及典故,它自然與古羅馬時期的道路的確存在著淵源關係。這句諺語本來用於表示,事情如願不只有一條路可走,而是具備多種可能性。然而,在世界古代歷史上,的確存在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史實。
  • 青島111條道路有新變化:新命名道路93條 17條道路調整起止點 註銷1條
    青島這111條道路有新變化,西海岸涉及這些路...注意了,青島發布最新通告,事關這111條道路趕緊看看有你家門口的嗎?日前,青島市政府印發《關於城區新建道路命名、部分道路調整起止點或註銷的通告》其中,新命名道路93條,17條道路調整起止點,註銷1條道路。
  • 條條大路通羅馬,看看古羅馬人的高速公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常用來比喻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近似殊途同歸。但是你以為它只是一句諺語嗎?它其實還準確的描述了古羅馬發達的道路系統。羅馬人修大道始於公元前4世紀末年。其第一條大道是在監察官阿皮烏斯主持密建造的,故稱"阿皮亞大道」。阿皮亞大道該大道是古羅馬大道中最著名的一條,也是後來其他各大道的模版。它由羅馬南下,通往重鎮卡普亞,全長200多公裡。
  • 這是什麼地方,竟要通9條市政道路+8條地鐵?中、東區規劃升級!
    廣州有一個地方竟然要通9條市政道路、8條地鐵?!這個地方就是琶!洲!《招標公告》中稱,琶洲西區的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內不但將新建9條市政道路,還將修建6732平方米的綠化廣場、綠道以及景觀公園。道路工程建設不但方便道路兩側企業、地下空間的人流、車流的出行,同時將打造廣州緊湊型新CBD!
  • 淮安:通村路「換臉」 新農村「蝶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社區內部道路寬敞,足夠幾輛小轎車並排行駛,出門就是張劉線,只需沿路騎上幾分鐘,便能到達集市採買日用品。社區還開通了鎮村公交,村民沿路招手,便可搭上公交通往城鎮的各個角落,徹底告別了以往出行不便的日子。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形成好風氣。「四好農村路」不僅拉近了城鄉間的時空距離,更通到了老百姓的心裡。
  • 復興路、小康路、夢想路……西城11條「無名路」終於有名啦!
    此前,西客站片區有11條已通車的道路尚未得到命名,而是以縱支1號路、縱支2號路、縱支4號路、橫支5號路、橫支6號路、橫支7號路、橫支8號路、橫支9號路、橫支10號路、橫支15號路等「暫用名」代稱。如今,這些西客站片區的「無名路」終於有名字啦。
  • 條條道路通進口博覽會:25分鐘可從虹橋火車站走到「四葉草」
    晨報記者也和「進寶」一起去探路了——軌交、公交、自駕、步行……條條道路通「四葉草」。  軌交  增加班次,縮短列車運行間隔  晨報:進寶,我們都知道去「四葉草」乘坐軌交肯定很方便吧。  進寶:這個要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國家會展中心外圍的12項15條配套道路建設都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其中3條已具備通車條件,分別是錫虹路跨小淶港橋、匯龍路(雙聯路-閔行區界)、天山西路(華徐公路-蟠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