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是聞名世界的度假勝地。
作為中國古代的附屬國之一,泰國舊稱暹羅,在元代向朝廷稱臣,每年按例繳納朝貢;上世紀初期,中國正遭受戰亂,許多沿海地區人民紛紛前往泰國避難。
據統計,目前泰國有900萬華人,佔總人口14%。中泰兩國交往源遠流長,泰國也長時間受中原文化影響。當你走在曼谷的大街上,會發現很多泰國人都會說幾句中文。
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政府機構和皇室並存。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瑪哈·哇集拉隆功,是曼谷王朝的第10任國王,他還有一個中文名叫"鄭冕"。
事實上,曼谷王朝的每一位國王都有一個獨立的中文名,且都姓"鄭"。這個姓氏不是音譯,就是中華文化百家姓中的"鄭"。
泰國王室並非華人後裔,卻擁有中文姓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位在海外稱王的華人
1238年,暹羅正式依附元朝,但元朝政府並沒有給予暹羅任何軍事支持和保護,到了清朝亦是如此。當時泰國正值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執政政府毫無作為,軍閥之間相互徵討,百姓苦不堪言。
鄰國緬甸借暹羅內戰之機乘虛而入,調動軍隊發起侵略。緬甸軍在暹羅境內大肆屠殺居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還對暹羅人進行奴化教育,逼迫他們摒棄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正當暹羅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一位名叫鄭昭的救世英雄橫空出世。鄭昭是第二代華裔移民,他的父親鄭鏞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於雍正年間下南洋來到暹羅經商,發跡後花錢捐了個官位,和當地一位名叫"諾央"的華裔貴族之女結婚,生下了鄭昭。
鄭昭自小聰明絕頂,是官家子弟中出了名的天才。時任宰相的拍耶節悉見他前途無量,便收他為義子,並幫他改名"信",在泰語中有"無價之寶"的含義。
鄭信出身官宦世家,加上權臣義父的加持,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國王的貼身侍衛,之後更是飛黃騰達,成為權傾朝野的軍事長官。
目睹了外來侵略者的種種暴行,鄭信義憤填膺,決心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王城被攻破時,他僅帶了500人出逃,計劃以東海岸為據地,不斷向周圍擴張。
他迅速集結當地的青壯年男子,很快就將部隊發展到了5000人的規模。由於緬甸軍人多勢眾,鄭信首先帶領部下一路南下,消滅零零散散的小軍閥,並於行軍途中不斷擴大部隊。
收復南面後,鄭信率領大軍一路北上,直搗緬甸軍大本營。當時緬甸主力軍正在和清朝交戰,兩邊顧及不暇,結果潰不成軍,瞬間被擊破。
在之後的5年內,緬甸國王又多次派遣軍隊攻打暹羅,皆被鄭信擊退。鄭信統一了暹羅各部,奠定了暹羅的基本版圖,因此自立為王,建立吞武裡王朝。
鑑於鄭信抗擊外來侵略者有功,泰國人尊稱他為"吞武裡大帝",並將他列為泰國五大皇帝首位。值得一提的是,鄭信是首位在海外稱帝的華人。
國王遭到發小背叛,改朝換代
鄭信即位後,致力於恢復農業生產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他啟用國庫,免費向災民發放糧食和生活用品,並鼓勵華人來暹羅定居。
此外,他還三番五次向清朝政府請求封號,但因為還有2位阿瑜陀耶的王子流亡在外,所以乾隆並沒有立即兌現冊封的承諾。
為了打擊官員貪汙腐敗現象,鄭信大力整頓官場風氣,對受賄之人處以極刑。這一舉措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卻影響了達官貴人的利益,所以鄭信和貴族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
加上鄭信晚年沉迷佛教,整日浸淫在吃齋念佛中,完全不理朝政,執政政府後期公信力直線下滑,逐漸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百姓也怨聲載道。
扎克裡是鄭信的髮小,二人曾同為宮中侍衛,成年後一起去寺廟進修。鄭信對此人十分信任,主動將妹妹許配給他,並把女兒送給他當妾室。
可扎克裡是忘恩負義之人,見鄭信逐漸失去民心,便暗中將他殺死,重新建立了曼谷王朝,封自己為拉瑪一世。
雖然清政府沒有給予暹羅太多紅利,但名義上還是得對暹羅負責的。扎克裡暗殺國王上位一事違背倫理道德,如果傳到了朝廷,勢必受到處罰。
為了瞞天過海,扎克裡想了個法子:更名為鄭華,謊稱自己是鄭信之子,因父親病故即位。"天高皇帝遠",乾隆遠在中原,根本無法得知事情的真相,便信以為真,承認了鄭華的地位。
有野史記載,扎克裡的母親是閩南女子,所以他也有一半的華裔血統。可事過多年,在現在的泰王身上,流淌的中國血液恐怕是微乎其微。在泰國王室中,中文姓名也只是形式,早已失去了其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