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龍橋火車站煥發新生機
圖為煥然一新的青龍橋火車站 席文俊攝本報訊(記者 張宏民 通訊員 時麗霞)殘破的水塔恢復了曾經的面貌,褪色的抗戰文物重現光輝。近日,延慶青龍橋火車站的水塔、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整體竣工,這座建於清未民初的百年老站重現舊時風貌。
-
青龍橋火車站
青龍橋火車站青龍橋火車站位於北京八達嶺,位置不是特別好找,根據導航,進入這裡需要步行一段距離,但實際來到這裡發現「人」字形鐵路目前仍在使用中,北京市郊列車S2線途徑這裡,在青龍橋站停靠並換向,但不辦理客運業務。青龍橋站保留了百年前的建築樣貌,詹天佑雕像及詹天佑墓也在這裡。由於疫情原因,這裡暫時不開放,因此我也沒能走到站臺上及站房前,只是遠觀拍攝了幾張照片。
-
——工業遺產——京張鐵路青龍橋火車站
《分享之旅》車隊經歷了河北一帶,因大雨停拍、因洪水改道,在八達嶺青龍橋火車站偶爾遇到了難得的多雲天。 京張鐵路是我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與管理的幹線鐵路。青龍橋車站是京張鐵路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百年歷史,目前仍在正常使用。
-
致敬傳奇——永遠的青龍橋火車站
它的名字——青龍橋火車站。而我。恰恰。於這裡有著深遠而綿長的故事……牽掛一:時光回溯到1980年。爸爸媽媽,帶著未及齬年的我與兄弟,陪初來帝都的阿娘(魔都方言,即奶奶)遊玩八達嶺長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沒有國道,何尋高速。能夠確保當天往返帝都的,唯可藉助一列前後兩個蒸汽機車牽引拉拽,停靠於八達嶺山下的綠皮火車。此間。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北京-延慶-青龍橋火車站
青龍橋車站位於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境內,是目前保護最好的一座百年車站。雖然火車站早已不再辦理客運業務,但每天列車仍然不斷,S2線的和諧號列車和部分普通列車在這裡進行技術性停車(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從人字形鐵軌的另一邊折返下山,用延長距離的方法減緩了列車的爬坡坡度
-
青龍橋與竇爾墩
德州市德城區舊城牆長樂門外(今勤奮街東首),曾有一座不大的石橋,名叫青龍橋,相傳這裡是黃三泰鏢打竇爾墩的地方。如今青龍橋已深埋地下,原址已闢新街,此街更名為青龍街。雖然此橋已不復存在,但故事流傳至今。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上)」
時至今日,朝陽門附近仍有許多有「倉」字的地名存在(如海運倉、北新倉等),間接佐證了朝陽門的這一功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北伐,由齊化門入大都。明永樂年間(1402年-1424年)修北京城,此門沿用。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並加築甕城。城門也改名為「朝陽門」。朝陽門命名有迎賓日出含義,典出於《詩經》:「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清代仍然沿用此名稱。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下)」
早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的時候,相繼建設了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分別設在內城的南、北、東、西關廂。每個壇都有祭祀用的壇臺殿堂,還有壇門、壇牆和牌坊。進壇門通向祭祀壇臺殿堂的路,命名為「神路」。
-
青龍橋車站復建蒸汽機車水塔
青龍橋車站復建的蒸汽機車水塔近日亮相 已拆除半個多世紀的青龍橋車站水塔近日在原址復建。這座復建的蒸汽機車水塔雖然不具備給水功能,僅是一座景觀建築,但有助於市民了解青龍橋車站的原貌。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之初,全線共計築造蒸汽機車水塔11座。
-
菱湖鎮俞家埭村青龍橋
8月正值夏季光線太強,並不是走橋的好時機,但為了重拍青龍橋,在雨後的下午來到了菱湖鎮南浜行政村俞家埭自然村走訪青龍橋。卷十三《金石》篇《創建青龍橋碑記》記載,橋在鎮之震位故因以名(萬曆五年立徐桂撰)。
-
【北京影像】最美鐵路上的百年小站:青龍橋車站(高清大圖)
被譽為中國最文藝十大火車站之一的青龍橋站,地處北京市延慶境內的八達嶺長城腳下,建於1908年,是一座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發展的火車站。隨著被稱為「開往春天的列車」照片的火爆,這座京張鐵路上小站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東便門(上)」
)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0.5米。它始建於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最初稱為「路縣」,取水路、陸路交通方便之義。東漢光武帝時改稱「潞縣」。金朝建中都於北京後(1151年),於潞縣置刺史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命名為「通州」。通州自此而得名,並延續至今。
-
北京有三座青龍橋,西城區也曾有一座,附近還有個小學用它命名
頤和園西北的青龍橋是最出名的一座。如今這裡有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及城內三海的水源就來自這條水渠,渠上橫跨一座單孔橋,名「青龍橋」。這一帶原名七裡泊、碾莊,後因橋而改稱青龍橋地區。早年青龍橋不在今天的位置(京密引水渠上),而是在距現橋西南百餘米的北旱河上。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下)」
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建築廠),商量這件事。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也沒做過這麼大的工程,就又約齊了瓦木作老師傅們,商量這件事,到底人多主意多,沒有幾天,就畫出樣子來了。按東直門實高三十四米。)。
-
老舍筆下的老北京 (老舍作品有感)
老北京在老舍先生的頭腦裡就是一部史書。書中把整整一條胡同的人寫了進來,有名有姓的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其中強烈的表述著他對於故鄉的熱愛。他熱情地讚頌著老兒年間北京的那份平和的景色;西山和北山四時季的水果;積水潭和西直門外的高大柳樹;護國寺大殿裡的泥胎神像;那些文字今天回想起來,就象是夏日裡日落前的落日餘暉,照在水邊的柳樹葉上而反射著的那種異樣的金色光芒。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二「阜成門(下)」
年)修建內城九個門時才改叫阜成門。白塔始建於蒙古一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由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主持興建。塔成後建寺,名「大聖壽萬安寺」,建於遼永安寺舊址。北京外城的大紅門就是白塔寺的山門雖不可信,但在一個周沿四至五裡的大寺院(元代時每240步為一裡),用跑馬方式報時關寺門,卻又合乎蒙古族的風習,這個傳說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白塔寺的風貌和規模。
-
老北京的蹤跡(三)通惠河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西便門(下)」
緣於「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一「西便門(上)」
西便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後又進行過補修,加固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三孔水門,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在外城城牆與西南城牆角樓遙相呼應的城門就是西便門了。清代又在甕城上修築小型箭樓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