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橋車站復建的蒸汽機車水塔近日亮相 已拆除半個多世紀的青龍橋車站水塔近日在原址復建。
這座復建的蒸汽機車水塔雖然不具備給水功能,僅是一座景觀建築,但有助於市民了解青龍橋車站的原貌。
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之初,全線共計築造蒸汽機車水塔11座。但由於內燃機車取代蒸汽機車等原因,與之配套的水塔逐漸荒廢,其中9座被拆除。倖存下來的兩座水塔,分別位於延慶區的康莊車站附近、張家口市下花園車站附近。
鐵道邊的水塔是蒸汽機車時代的標誌性建築,但隨著科技進步,很多蒸汽機車水塔被淘汰。近日,在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內,文物部門原址復建起一座蒸汽機車水塔,水塔不具備給水功能,僅限於景觀建築。鐵路文化學者王嵬認為,復建老水塔有助於市民直觀了解青龍橋車站的原貌。他同時表示,京張鐵路還有很多歷史遺蹟亟待保護。
復建水塔基本形似
位於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青龍橋車站是京張鐵路原貌保存最為完整的車站,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近日,一座蒸汽機車水塔在站臺上拔地而起,引起了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的關注。
王嵬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青龍橋車站歷史上確有一座水塔,用來為蒸汽機車補水。但水塔已經被拆多年、僅存遺址,想不到文物部門會進行復建。
北青報記者在青龍橋車站看到,距離老站房約200米的站臺上,矗立起一座灰磚碼砌的梯形建築,兩側為坡頂,建築中央升高,水櫃置於平頂上,水櫃下為水鶴開一長圓形豁口,但並未安裝水管。建築兩側裝有瘦長的木門,面向鐵軌一側開兩扇木窗。復建的水塔和老照片中的水塔基本形似,但內容上還是存在一些差異。
王嵬介紹說,在當年的水塔中安裝有水泵,鐵路工人將地下水抽至水櫃、形成水壓,再通過水鶴探出的水管為蒸汽機車加水。在水塔內部還有一個爐子,冬天燒火防止水櫃結冰。
但在復建的水塔內外,北青報記者並未看到水泵、火爐、水鶴。也就是說,復建的水塔並不具備給水功能。
水塔被拆半個多世紀
王嵬通過歷史照片發現,青龍橋車站水塔1909年建成,系京張鐵路早期建築,上世紀四十年代後半段至五十年代被拆除。當時京張鐵路配備了馬萊3、馬萊4型蒸汽機車,相比早期蒸汽機車,煤水車的水櫃容量加大,只要在南口或康莊加足水,沒必要中途(青龍橋)再補水。「利用率降低,是水塔被拆的主要原因。」王嵬分析說。
王嵬認為,復建的水塔相比老照片更加立體,便於人們直觀了解車站原貌。但景觀復建很難做到原功能、原尺寸、原工藝,新水塔明顯高於老水塔,用磚尺寸存在差異。他希望文物部門能製作說明牌,標明這是復建景觀而非真跡,以便觀眾區分。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延慶青龍橋火車站水塔、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於今年5月20日開工,預計2020年5月19日竣工,建設單位是北京市延慶區文物管理所。
北青報記者致電該項目負責人了解到,復建的水塔不算是文物。水塔是青龍橋火車站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考慮到車站的整體風貌,他們根據老照片將其修築起來。
北京僅一座水塔獲文物認定
據王嵬統計,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之初,全線共計築造蒸汽機車水塔11座。但由於內燃機車取代蒸汽機車等原因,與之配套的水塔逐漸荒廢,其中9座被拆除。倖存下來的兩座水塔,分別位於延慶區的康莊車站附近、張家口市下花園車站附近。
2018年至2019年,王嵬向兩座老水塔所在地的文物主管部門分別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文物部門接訴即辦,兩座老水塔先後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王嵬指出,作為線狀工業文化遺產,京張鐵路並未獲得整體保護,沿途老建築的文保級別參差不齊、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沒有文物身份,很多真跡亟待保護。
王嵬還發現,就北京地區而言,現存3座蒸汽機車水塔,而僅有延慶康莊蒸汽機車水塔獲得文物認定,另外兩座位於門頭溝區,均處於荒置狀態。
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專家觀點
修繕經費應更多投向文物本體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姚遠介紹說,復建在程序上須經過專家論證、依法審批,有充分必要的情況下再做這個工作。
姚遠指出,京張鐵路不同於中東鐵路、滇越鐵路,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修造的第一條幹線鐵路,對這樣的線狀工業文化遺產應該有明確的認知。京張鐵路沿途的老車站、橋梁、附屬建築等都應當納入文物保護的本體,形成整體保護。
姚遠強調說,國家重視文物保護,修繕經費越來越多,僅就青龍橋車站這一點位,復建水塔也存在一定積極意義,但從京張鐵路全盤考量,還是應對亟待保護的建築物加以搶救,將更多修繕經費用於現存的文物本體上。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