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韓系汽車的銷量也隨著增長。可是在2015年,現代、起亞銷量在中國連續7年高增長之後首度下跌4.9%;今年上半年北京現代增幅6%,但其當家車型悅動、伊蘭特跌幅深達-64%和-52.2%。起亞仍無起色,主銷車型大多為負增長。6-8月數據顯示,北京現代頹勢有所扭轉,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全新途勝、名圖和領動。
韓系的反彈主要是因為降價促銷,以及新車帶動的銷量增長。可是,韓系新車乏力,一味的價格戰無法一直保證韓系的銷量。
長期以來,韓系汽車靠著比其它合資品牌低的價格,和高於自主品牌的質量而存活。然而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一個飛速發展變化的時候,年輕消費團體在不斷成長,中國人的汽車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這樣的變化完全不利於韓系汽車。
韓系實際上生存在觀念的夾縫中
韓系汽車其實生存在自主品牌和其它合資品牌的夾縫中,這條夾縫要比看起來的要窄。自主品牌要想全面趕超日美德系合資品牌,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但要說與韓系的差距,主流自主品牌與韓系的差距已經很小。甚至有的合資品牌通過不斷的衝高,在一些產品上已經達到了韓系的水平。而日美德系合資品牌迫於生存壓力,也在不斷地下探價格,這樣一來韓系的生存空間就更小了。
韓系汽車實際上更多地是生存在觀念的夾縫中,而不是現實的夾縫中。許多中國人有崇洋媚外的傳統,總認為舶來品好。而品質較好的日美德系汽車價格也較高,對許多想買合資車預算又不足的消費者來說,韓系車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韓系真的有強大競爭力嗎?四世同堂的事情現代幹得不亦樂乎,同時現代也賺得不亦樂乎。其主銷的朗動領動伊蘭特,幾乎就是一個車,賣來賣去,就那幾個底盤,而起亞的車型更為單一。實際上,韓系車型雖多,可有較大差異的產品卻不多。不像其它自主品牌,能拿出多個適應不同消費者的車型。在品質方面,雖然近年來韓系有所進步,但在舒適度上面還是和其它合資品牌有較大差距。而在可靠性方面,韓系對比自主品牌還是有一定優勢。
是大量的消費者沒有充足的預算,又不願意選擇自主品牌,由此造就了韓系的銷量。但韓系的銷量,並不代表其強大的競爭力。
缺乏後勁,危機即將來臨
2016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可以說讓人眼花繚亂。自主品牌頻頻發力,推出相當多的新車,其中不乏實力強勁的產品。雖然自主品牌在許多方面有許多不足,不如韓系。但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大量自主品牌已經走上了自力更生重新創業的道路,假以時日,當有質的飛越。合資品牌也發布了許多大改款汽車,甚至是新款汽車。反觀韓系,基本沒有全新汽車的發布,在成都車展上發布的悅納依然是瑞納的小改車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產品,使韓系的競爭力大減。
在新能源的研究上,韓系顯然走在了各大車企的後面,甚至走在了許多自主品牌的後面。當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都有不錯銷量的時候,韓系卻在新能源上少有建樹。韓系缺少新車,使其缺乏後勁,陷入了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不利局面。
而中韓關係因薩德事件出現了裂痕,廣電總局業已發布了限韓令。在手機等數碼產品領域限制韓國產品,並不划算,畢竟國內工廠代工的很多。而在汽車行業,面對國內眾多的自主品牌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政策的天平會偏向哪邊不需懷疑了。國際貿易受政治影響十分巨大,韓系汽車之所以會有今天,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中韓友好帶來的大量經貿合作。當韓系汽車的反彈,還享受著樸槿惠出席9.3閱兵帶來的經濟紅利的時候,薩德事件卻讓這種紅利即將化為泡影。
相比自主品牌生機勃勃,鳥爭鳴的現況,韓系止步不前,推出的新產品沒有太大競爭力。加上政治局面不利於韓系,如此發展下去,韓系汽車的市場將被自主品牌大量擠佔。而韓系汽車又沒有足夠的實力,挑戰日系美系德系合資車。
如今的中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理性,掛個牌子套個殼就能把車賣出去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性價比上不如自主品牌,品牌力和品質都不如日美德系合資品牌的韓系汽車,未來的生存空間十分狹小,加上正在惡化的中韓關係,靠低價搶奪市場份額的韓系汽車,正走在一條沒落的道路上。
更多汽車資訊請關注蓓蓓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lirubei2014添加關注。蓓蓓只講事實,不講故事。蓓蓓不發表膚淺的觀點,蓓蓓不炒過時的話題,蓓蓓不發無用的東西,蓓蓓不了解真相絕不發表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