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遊問孝章的深邃意蘊

2020-12-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周國林、梁悅(分別系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

  《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幾則弟子問孝之事。對於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的提問,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他對子遊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段話的主旨很清楚,說的是孝子對父母不但要「養」,而且還要「敬」。然而,它的內在邏輯有些隱晦,闡釋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將各種解說逐一比較,這段論述的深邃意蘊才能顯現出來。

《論語》明刊本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一

  對孔子答問理解上的偏差,主要出在「犬馬皆能有養」六字上,其次是「不敬何以別乎」,關鍵詞一個是「養」,一個是「別」。

  現存「犬馬皆能有養」的最早解說,見於三國人何晏《論語集解》所引前人注釋:「包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可見圍繞著「養」字,漢魏時已有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一是犬馬可以「養」人,一是人「養」犬馬。南朝時,梁人皇侃作《論語義疏》,基本上認同犬馬養人之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者,此舉能養無敬非孝之例也。犬能為人守御,馬能為人負重載人,皆是能養而不能行敬者。故云『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也。雲不敬何以別乎者,言犬馬者亦能養人,但不知為敬耳。人若但知養而不敬,則與犬馬何以為殊別乎?」不過,他對人養犬馬之說並沒有完全否定,還依其思路解說:「言人所養乃至於犬馬也,雲不敬則無以別者,養犬馬則不須敬,若養親而不敬,則與養犬馬不殊別也。」

  至宋代,依然是以上二說盛行。邢昺為《論語集解》作注釋,依違於二說之間,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意見。倒是朱熹態度鮮明,認為犬馬守御、負重是人驅使下的被動行為,不能算作「養人」,逕自肯定人養犬馬之說。他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說:「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由於《四書章句集注》的影響廣泛,人養犬馬之說佔了上風。

  在清代考據學興起後,朱熹認同的人養犬馬之說遭到了嚴厲質疑。朱彬在《經傳考證》中指出:「此與《禮記》所稱『父母之所愛亦愛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與人乎』語意正相發,言犬馬亦有芻豆飼秣,皆可謂之養,況事親而可不以敬將之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亦是此意。若比父母於犬馬,則擬不於倫矣。」後來,陳天祥也提出疑問:「以禽獸況父母,於義安乎?」(見程樹德《論語集釋》卷三)總之,養父母是贍養,養犬馬是飼養,不加區分地講什麼養父母、養犬馬,是把父母與犬馬相提並論,顯得不倫不類,於義未安。故而清代學者紛紛自出機杼,彌補這一漏失。劉寶楠《論語正義》中,就記載了清人的三種新解:一種是包慎言在《論語溫故錄》中,將「犬馬皆能有養」理解為「至於父母所愛敬之犬馬亦能養之」;一種是劉寶楠之兄五河君在《經義說略》中,將犬馬釋作卑賤之人;還有一種,是李光地等人的「禽獸相養」之說。

  比較而言,「禽獸相養」說最合乎「子遊問孝章」的內在邏輯。李光地在《論語札記》中謂:「如舊說犬馬能養,則引喻失義,聖人恐不應作是言。且『能』字接犬馬說,似非謂人能養犬馬也。蓋言禽獸亦能相養,但無禮耳。人養親而不敬,何以自別於禽獸乎?」其後翟灝作《四書考異》,亦主此說,考證相當精審。其大意是孔子答子遊之問,與《禮記·坊記》中「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的意思相同,《坊記》不過變「犬馬」為「小人」而已,「此義已深足警醒,更何必躁言醜語,比人父母於犬馬耶」。

  這一順暢的解釋,仍然會遇到不同意見。近人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認為:「犬馬在事實上是不能夠養活自己的爹娘的,所以這說不可信。」殊不知,人類馴養動物的歷史並不長。在馴養之前,各種動物照樣可以生息繁衍。人類推己及物,自然會覺得動物界有自己的養育方式。在古人眼中,動物並非無情物,也有對同類的愛心。《禮記·三年問》云:「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群匹,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嗚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於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然後乃能去之。」古人意識到禽獸也知道愛護其所生育者,其種族的繁衍依賴於同類本能的哺育與反哺,猶如人類的哺育與贍養。對動物界如烏鴉的銜食反哺的讚美,屢見於詩文中。正是從動物界的反哺現象出發,孔子才對不尊敬父母的行為,脫口而出「犬馬皆能有養」一段話,說是給父母一口飯吃,是犬馬都能做到的,若對父母不尊敬,那這個所謂的「孝子」同犬馬有何差別呢。在這裡,孔子是站在思想家的立場講人生道理,而不是以科學家的眼光談物種遺傳。後人以意逆志,不難體會這段話的內在邏輯。

  

  「犬馬皆能有養」的本義既明,「不敬,何以別乎」的思想光輝便閃現出來了。

  其一,孔子是「人禽之別」的早期探索者。人類的進化,從「人猿相揖別」開始,就是一個不斷超越動物性、不斷「人化」的過程。其間,縈繞在思想家腦際的一個大問題,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何在。眾所周知,《孟子·離婁下》有一段名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認為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幾希」,就是那麼一點兒,人能以仁義的標準行事。後來,《荀子·王制》也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認為人在禽獸的有氣、有生、有知之外,多了一個「有義」,所以「最為天下貴」,成為萬物之靈。這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人禽之別」論述。由孟、荀之論回頭看,孔子所言「不敬何以別乎」,正是現存最早的「人禽之別」的文獻資料。在「人禽之別」的早期探索中,孔子功不可沒,這一點應引起思想史研究者的充分關注。

  孔子以「敬」為「人禽之別」的標準,是他成熟的思想的表現。子夏問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段話裡,為父母做點事,供奉些酒食,還說不上「孝」。「孝」的難得之處,在於子女對父母能時刻保持歡愉的容色。這實質上就是一個「敬」字。孔子還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即使自己的合理建議未被採納,仍然要保持恭敬的態度。這對子女來說,要求相當高。總之,按照孔子的思路,僅僅供奉父母飲食算不上孝,只是如同「犬馬皆能有養」的反哺而已。言下之意,不供奉父母飲食,則是連犬馬那樣的畜生也不如的行為了。這是孔子言論中罕見的疾憤之語,無論對其並世之人,還是後來者,都是極為嚴厲的警示。

  其二,社會與人生由於崇「敬」而升華。孔子以對父母有無敬意來區分人禽,沒有孟子、荀子以仁義來區分那麼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但卻非常具體,抓住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人在孩提時期都有父母之愛,這是自然之情,長大後供養父母很正常,但只有做到「敬」,才是對自然之情的升華,使行孝者由無意識而進入有意識的活動,達到道德理性的自覺。由於「敬」的直觀性,它在儒家倫理由家庭向社會拓展的過程中作用巨大,成為人人需要踐行的美德。《孟子·離婁下》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深得孔子思想的真髓,這段話是他對孔子看重的「敬」最簡明扼要的發揮。

  孔、孟所言之「敬」,後世奉為圭臬,而以宋代理學家程、朱之言最為典型。據《朱子語類》卷十二《持守》記載,朱熹有大量論「敬」的語錄。如「敬字工夫之妙,聖學之所以成始成終者皆由此,故曰『修己以敬』,下面『安人』『安百姓』皆由於此」「人之為學千頭萬緒,豈可無本領?此程先生所以有持敬之語」。又如「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敬字一字,真聖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一主乎此,更無內外精粗之間」。程、朱對敬字工夫的闡釋,曾對維繫世道人心發生長久的影響。

  從「子遊問孝章」等文獻出發,現代學者張舜徽先生對孔、孟以至程、朱崇「敬」之論融會貫通,結論為「人道之極歸於愛敬」,在當代頗具代表性。他認為,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不相愛則亂,「愛而能敬,惟人能之,人禽之分,殆由於此。故人道之極,必兼斯二者也」。他甚至將愛敬之理推廓到國家治理、世界各國相互交往之中,亦是無往而不順適,「故敬愛之理,卷之可藏於一身,放之則彌於六合,此其所以為人道之極也」(《愛晚廬隨筆》卷三)。一言以蔽之,敬之為用大矣哉!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02日 11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相關焦點

  • 「子遊問孝」
    今日,我們透過《論語》中的「子遊問孝」來一起感悟其中的奧妙所在【為政篇】子遊問孝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盡孝是種境界,盡孝是種美德盡孝是不能等待的,盡孝是天長日久的只爭朝夕人生不要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盡孝是在洗滌淨化人的心靈,這個過程有種美感盡孝更是種高雅的快樂,是世間最美的一種享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孝道,知感恩!
  • 讀《子遊問孝》有感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譯文】子遊問怎麼做才是盡孝。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
  • 深邃的菜鳥世界(序)
    《深邃的七子世界》對於許多普洱茶愛好者、從業人士來說,相信已是耳熟能詳或人手一冊,陳智同在2005年編著出版的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國營茶廠
  • 《海獸之子》曝絕美主題海報 探索宇宙無限奧秘
    電影《海獸之子》繼發布黃海為其操刀設計的海報引得眾人連連稱讚後,近日,電影再發布一張絕美主題海報,網友直呼:「光是看到這些電影海報,就已經要迫不及待走進影院感受夏日的海洋,再過一次夏天了」。獨特畫風配以深邃意境 完美詮釋原作哲學意蘊電影《海獸之子》改編自日本神級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同名漫畫,五十嵐大介憑藉獨特的畫風和別有風味的故事創作出不少經典佳作,風靡亞洲的《小森林》系列電影就改編自他的原作漫畫。《海獸之子》延續了他獨特的畫風和極富哲思的主題,該片講述了少女琉花在夏日與神秘少年「海」和「空」相遇的故事,跟隨二人的步伐,她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奇幻之旅。
  • 《海獸之子》再發絕美海報 夏日海洋裡與「海獸」一起乘風破浪
    電影《海獸之子》繼發布黃海為其操刀設計的海報引得眾人連連稱讚後,近日,電影再發布一張絕美主題海報,網友直呼:「光是看到這些電影海報,就已經要迫不及待走進影院感受夏日的海洋,再過一次夏天了」。目前,電影預售已開啟,一張電影票帶你重回夏天,電影將於11月20日全國上映。
  • 蘇軾一首28字的古詩,形象說明了「當局者迷」的哲學意蘊
    比如今天我們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哲學理論,而且這種哲學意蘊還曾經出現在詩詞當中。畢竟詩詞的文學屬性和哲理的深刻屬性相結合,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祈生意蘊和狂歡精神
    前者道出了元宵節的祈生意蘊,後者道出了元宵節的狂歡精神。  祈子與祈年  祈生,就是對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祈子盼的是人丁興旺,祈年盼的是莊稼豐收。  元宵節的祈子活動總是與燈聯繫在一起。這一方面與燈火通常被視為生命的象徵有關,一方面與「燈」與人丁的「丁」音相近、形相似有關。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可用來概括他「禪宗意蘊」的書藝特點。遺憾的是,他一生留給我們後人的書跡並不太多,在他遭貶謫後,書作也被毀亡殆盡。其傳世真跡有《黃州寒食帖》《前赤壁賦》《祭黃幾道文》《苦雨貼》《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手札墨稿。見於著錄的碑刻有《墨妙亭記》《多心經》《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水樂洞詩》等。
  • 李國勝寫意山水畫作品賞析 | 幽靜深邃 氣勢恢宏
    李國勝寫意山水畫作品賞析 | 幽靜深邃 氣勢恢宏 2019年08月27日 13:16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萬壑松雲,飛泉流瀑,營造了一個意蘊濃濃、瀑聲喧囂的空靈意境。高山的深幽、奇峻、瀑布的動感,酣暢之美立刻展現在眼前。畫家用墨的高超、構圖的幽遠,讓人們在歡快的審美愉悅中安靜下來,使人們自覺地融入畫面的生命形態,並在畫面生動磅薄的氣韻的感召下,內心不禁生發一種親臨名山大川感受其博大胸襟的強烈願望。
  • 遊徐州子房山
    遊徐州子房山2020年6月19日,連續多日大雨,終于晴天了!幾天沒出門,憋悶壞了,必須出去走走。說走就走,上午九點整,步行來到慶豐路地鐵站,刷手機一分錢坐地鐵。乘坐地鐵需要出示健康碼進站走出地鐵站,新修的淮海東路東延段和子房山
  • 深邃造句和解釋_深邃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深邃參考例句:1、有一種不屑叫自我。有一種簡單叫深邃。2、意趣深邃,獨具美學原則與形式結構特點。3、人性的變幻以及深邃、永遠無法言說。4、咖啡的世界很小,但絕對精緻和深邃。5、您目光深邃,一看您就是一位有思想的人。6、他看了我一眼,目光犀利而深邃。7、她那雙深邃的眼睛,蘊藏著無限溫婉的情意。
  • 瞿塘作品深邃的靜美和氣勢恢宏給人一種強悍的感染力和無限的遐想
    他的山水畫作品用墨凝重渾厚,行筆流暢自如,畫面有傳統技法的蒼潤嚴謹,又有西畫的質感和新意,以中西合璧的技藝拓展自己的藝術語言並表現自然神韻;作品深邃的靜美和氣勢恢宏的景觀,常給人一種強悍的感染力和無限的遐想。瞿塘擅長水墨山水,潑墨山水,兼工人物花鳥。並在潑墨山水畫中展現出了獨有的個人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 姚海濤-引經據典與新詮:荀子福文化的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
    荀子論「福」可從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兩大方面進行解讀。從言說方式、論證方式角度來看,荀子論「福」體現出了引《詩》論「福」、用典證「福」的特點。從荀子論「福」的思想指向及其意蘊來看,他從統類視域入手,提出了順類得「福」的觀點,同時,他還注重禍福之間的轉化,提出了辯證法意義的福禍轉化觀。尤其重要的是,他從認識論意義上開創性地提出了仁智合一的「不蔽之福」。
  • 《原神》深邃之血有什麼用 深邃之血作用一覽
    導 讀 原神深邃之血有什麼用?
  • 川菜中最具意蘊的十道菜,既有文化又有品位
    前兩天川味龍門陣發布了70道傳統川菜名菜,很多網友在問,裡面有道菜叫「推紗望月」的是啥子?今天就跟大家擺擺川菜中最具文化意蘊的十道菜,它們之中要麼是川菜精髓的體現,要麼蘊含著巴蜀文化淵源,要麼具有強烈時代特徵。
  • 中國油畫亮相巴黎 傳遞中華意蘊
    新華社巴黎7月13日電 (記者 張曼)「中華意蘊——中國油畫藝術國際巡展」13日在法國巴黎開幕,152幅中國油畫作品將向法國觀眾展示中國油畫的藝術發展和獨特魅力。 62位中國油畫家的152幅作品以「中華意蘊」為主旨,以生活之意、人文之思、心靈之境3個主題板塊,全方位表現中國油畫的當代發展。
  • 歸仁園:名園風光歷七代 文人筆墨添意蘊
    歸仁園原為唐代宰相牛僧孺所建,北宋時為中書侍郎李清臣所有。自唐至宋,文人筆墨更為園林添風採與意蘊。  名園風光歷經七代  牛僧孺(公元779年—公元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唐朝宰相,牛李黨爭中牛黨領袖,曾任淮南(今江蘇揚州)節度使、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
  • 【鄉村聊齋】:尋根問祖我遊氏
    尋根問祖我遊氏 2014年10月5日,我與紹忠、紹池、紹財、先傑等5
  • 《部落與彎刀》深邃地牢入口在哪 深邃地牢入口位置圖一覽
    導 讀 在《部落與彎刀》(Sands of Salzaar)遊戲中,有些新人玩家對玉石、坐騎和深邃地牢位置可能還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