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寫這個【春秋大賞】系列,是在颱風即將來臨的初秋。
原本的烈陽,被雨所取代。原本的酷熱,被副高所驅趕。
這個季節的雨,是有個性的。有時候是譁譁啦啦一陣爽快的夏季式瓢潑大雨,有時候是淅淅瀝瀝溫柔纏綿的雨絲,有「天街小雨潤如酥」的細膩多情。
準備上太姥山去看茶樹,快要白露了,天氣涼下來了,不知道它們生出了肥嫩的葉片了沒有,不知道它們長出了粗壯的梗沒有。
然而,太姥山的茶農,要送孩子去北京念書,沒人接待我。
然後去呼叫一直呼喚我很久的牛欄坑坑主,嗨兄弟,我準備來看你.......的牛肉做好了嗎?
本以為他會歡迎之極,沒想到他說,我在普濟島看日出,一周才回來。
好吧,哪兒都不能去,村姑陳只能在家裡喝茶。
從春到秋,喝了個遍。
《2》
像薜寶釵的冷香丸那樣,我給自己開個了茶方:早春採的白毫銀針5克、春中採的白牡丹5克、立秋採的壽眉5克,白露採的壽眉5克,再用福州本地的泉水,分別衝泡了它們。
白毫銀針是淳厚的,質樸的,湯水稠滑,膠質多,有「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悠然曠遠。
毫香裡夾著花香,是2018年春茶季獨特的降霜天氣,賦予白毫銀針的絕佳香型。
查了別的年份,還真沒有這樣的特例。權當這是老天爺送給2018年的特殊禮物吧。
白牡丹是婀娜的,有南方女子的嬌美無儔。沸水衝入的時候花香隱隱,不著急忙慌地表現自己,含蓄地,沉著地,慢慢釋放。
在第一衝裡是竹葉香和毫香打頭陣,到了第三衝,花香才如夢初醒般地傾瀉在茶湯中。從此湯裡的香氣便被它所包攬,直到第八九衝,方才漸漸淡去。
2018年的白牡丹,它的獨特之處是,毫香特別充足。這得歸功於春茶季開茶早,白牡丹生在了去年白毫銀針生長的季節。
得到了濃密的白毫和毫香,也擁有了豐沛的茶氨酸。
《3》
喝完兩泡,就下大雨了。
蘇打綠在音箱裡唱,"如果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李麻花說,媽呀,這種感情好可怕,為了成全兩個相愛的人,整座城市被暴雨顛倒了!這是傾城之戀吧。
天氣預報說,今天是暴雨黃色警報。但看這雨,還達不到暴雨的級別。
小時候看武俠,有種暗器叫暴雨梨花針,針像牛毛般細小,傷人於無形,是百曉生的兵器譜裡排前十的暗器。
暴雨,急而兇猛。梨花,美而清純。兩種看似不相通的事物,卻被一種暗器攏在一起,實在是詭異之極。
以後喝到某款茶,如果茶勁霸氣而又花香悠然的,不妨就喚作「暴雨梨花針」,倒是標新立異,不致重名。
只是,不知道大家敢不敢喝?
《4》
喝完春茶,喝秋茶。
兩款秋茶都是去年的,一個來自立秋之後,一個來自白露節後。
喝它們的時候,想起的是太姥山的奇峰秀石,景色如畫。
去年的秋天,我們開車經過太姥山的一個懸崖,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秋陽溫煦,一派壯麗秋景。
後來找了塊大石頭泡了茶喝,喝的就是當時剛做好一個月的秋壽眉。
當此時,當此景,當此茶,唯有人生何求之感。
去年的秋季,是加長型的,整整比去前年多了一個月。前年的秋茶採到白露後便沒茶採了,寒露茶只是零星的一點,起不了量。
而去年,2017年,由於閏六月,秋茶直採到秋分後。到霜降節還採了一些,做稀罕物收藏起來——不是每年都閏六月,不是每年都有霜降茶。就像郵票裡的錯版票,不是每次印刷都能產生。
由於這多出來的一個月,去年的秋茶,品質又與往年不同。
《5》
立秋茶花香明豔,不比春牡丹的香氣清雅。它的香氣,更像北方高大健壯的女子,亮麗爽朗。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管家,英姿颯爽,性格明快。是草原上亮麗的一抹紅。
茶湯裡淳和而溫柔,湯水綿軟,漿感十足,連從沒有喝過茶的人,也對立秋茶欣然接受。
它是白茶的入門茶,同時,它也是白茶衝泡的入門茶。再不會泡白茶的人,泡了它,也一樣覺得好喝。
是一款品質極好,能任各種泡茶工具和泡茶方式隨便折騰的茶。
白露茶壓陣,最後來喝它。
正常情況下,白露茶是一年當中除寒露茶外,生長期最長的一款茶。
白露節白天熱晚上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時節有時候夜裡還會結霜,生長於這時候的白茶,為了適應天氣,自然生得葉片極厚,鎖水性好,葉片內水分充足,細胞裡膠質充足.
體現在茶湯裡,就是湯感稠滑似果凍,香氣沉鬱而香型多變——前一衝還是桂花香幽然,後一衝就有可能變成蘭花香恬淡,到了下一衝,也許就是梔子花香盈盈.......
《6》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金老的筆下,兩個著名的「妖女」,名字都來自這首詩。
殷素素,任盈盈。
纖纖出素手,盈盈一水間。
今日重讀此詩,斷然覺得,這兩個名字,倒合了我們春秋大賞裡春白茶與秋白茶的韻致。
春白茶,清新雅致,正是空谷藏幽般的素心春蘭。
秋白茶,稠滑沉靜,正是暗香盈袖般的馨梅清蓮。
春秋大賞,賞的是太姥山的春秋四時之茶,品的是福鼎白茶的春秋不同之韻,得其快哉。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