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式開館,文史專家們在館藏的17萬件展品中,先選出了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選出其中10件,作為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經過三個多月的評選活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民間票選的十大鎮館之寶正式確定,其中,一件高不及20釐米的瓷塑觀音像赫然入選,這尊小小的瓷塑觀音到底有何奇特之處,竟能從如此眾多的文物當中脫穎而出,成為鎮館之寶?
三峽博物館珍藏的這尊觀音像,通高19.1釐米,底徑12.8釐米。觀音低首垂目,莊嚴凝重,神情慈祥,表現出凝神禪思的靜穆之態,似在俯瞰塵世眾生。觀音未戴寶冠,頭髮往後梳,在腦後分為兩半,挽結垂於肩前,作半結跏跌座態。上身飾纓絡,下著裙,外披袈裟,衣紋自然,衣帶線條深而流暢。左手執如意,肘部放在一像寶座獸形扶手上,右手扶膝,一足半露,一足掩蓋。內外施象牙白釉,中空,背上葫蘆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幾個字淺淺可見。
福建德化窯的知名度並不算高,那麼它所出產的瓷器究竟有多大的價值?何朝宗又是何方神聖?為什麼他的作品能得到後世的承認,並獲選為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
何朝宗,明代嘉靖、萬曆時人。他的瓷塑作品多取材於佛教人物,如釋迦牟尼、彌勒、達摩等,尤其擅長雕塑觀音大士。1878年(清光緒4年),美國舉行藝術作品評比,波斯頓美術館珍藏的何朝宗塑瓷觀音被評為第一名,中國人何朝宗被尊奉為「瓷聖」。今天,德化的瓷塑藝人,無論是剛入門的學徒,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大師,都有臨摹何朝宗的作品,並以此向這位瓷聖致敬。
德化白瓷觀音像,通體施象牙白釉,釉色晶瑩如玉,釉面滋潤,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燈光的照射下,可見釉中隱現的乳紅色。這是明代德化窯白瓷的典型特徵,瓷雕刀法圓軟深秀、深淺得宜,準確地刻劃出生動的衣紋線條和多層次隨風搖曳的衣裙,特別是觀音髮絲和五官的刻劃更是細緻入微,毫髮之間尤見功底。體現了明代中國瓷塑的最高水平。
德化窯白瓷因其製作精細,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有「中國白」、「豬油白」等美稱,何朝宗觀音像被評為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並深受世界人們喜愛。(文字來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圖片來源:網絡)
掃描上面二維碼關註明清德化瓷最新拍場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