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博物館的鎮館藏品中,居然收藏了一排「牙印」?
在三峽博物館中有十大鎮館之寶,其中有一個偏將軍金印比較引人注目。這個金印不是普通的那種用銅打造的軍印,而是實打實的黃金。通體高達2公分,重108.9克。這方金印下邊的刻字為篆字,刻有「偏將軍印章」五個字。是國家一級文物。不過這個珍貴的印章上邊還有一排牙印,和這個寶貝一起,陳列在展櫃中,供前來參觀的人們瞻仰。
到底是誰這麼有創意,在如此嚴肅的國寶金銀上留下了一排牙印?難道是以前的將軍跟後人開的一個玩笑?當然不是。這個牙印其實是當初第一個發現金印,也是捐獻金印的人留下的。這人就是三峽地區的一個叫劉定全的村民。
那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劉定全作為一個農民,整天的工作就是務農。那時候劉定全家裡的田地在河邊,平時幹活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晚上回去時會順道在河裡洗腳。結果一天洗腳的時候不小心跌倒,踩進了淤泥中。
等他掙扎著站起來的時候,卻發現手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抓出了一個「泥疙瘩」。本來準備把這個「泥疙瘩」扔掉的他,突然覺得手裡的這個泥疙瘩分量不輕,懷著好奇他就趁著河水把這個泥疙瘩洗了洗。結果這一洗,就洗出來了一個「銅疙瘩」。
看到手裡的這個稀罕玩意,劉定全也拿不定主意這到底是啥材料做的。造型他倒是沒有多想,只是覺得這要是個金疙瘩,那就值錢了。那時候分辨金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咬一口。
於是劉定全一口下去,發現上邊果然留下了一排牙印,這才確定這是一個金子。滿懷高興的帶著這個意外之喜就回家了。
結果劉定全撿到寶貝的事情一下子就傳開了。那時候還有人帶著幾千元錢上門準備收購這個寶貝。不過劉定全有點猶豫,雖然那時候幾千元不是一筆小數目,可是劉定全總覺得就這麼輕易的把東西賣給別人,不是一件好事。
而這件事很快也傳到了文物局,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重視。很快文物部門的人就上門詢問了。結果一看不得了,這可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經過專家的解說,劉定全才知道自己撿到的是東西具有怎樣的意義。而他也慶幸還好當時沒有賣掉。
經過專家的勸說,劉定全很爽快的把這個金印交給了文物部門。之後為了表示感謝,文物部還為他開了表彰會。再之後這枚國寶就被當成了鎮館之寶,收藏在了三峽博物館內。而跟著這枚國寶一起被收藏的,還有當初劉定全留在上邊的一排「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