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前期,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陸續變法,廢除貴族分封、推行君主專制。七國實力相對均衡,均為萬乘強國,史稱「戰國七雄」。在這樣的情況下,拉幫結派就顯得特別重要,於是就有了合縱連橫的活動。而張儀就是最早的代表人物,他擔任秦惠文王的相邦,大力拉攏中原的韓、魏,來對付強大的齊、楚。於是,在公元前4世紀末,基本形成了秦、韓、魏與齊、楚對峙的局勢。
此時楚國的國王是楚懷王熊槐,他任命宗室屈原為左徒。
屈氏是楚國的大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武王的兒子屈瑕。屈瑕擔任莫敖一職,相當於楚國的宰相。但之後因伐羅之役輕敵戰敗,自殺而死。屈瑕的後人有屈重、屈完、屈禦寇、屈到、屈建、屈申、屈罷、屈廬、屈固、屈宜臼、屈匄等人,基本都身居要職,尤其屈匄還在楚懷王時擔任大將軍。相對於秦國的非軍功不得封爵,楚國的公族勢力仍然強大,所以屈原作為屈氏族人,天生有進階的優勢。
為什麼屈原這支也是楚王之後,但是叫屈原不叫熊原呢?當時的姓和氏是不同的,簡單說,姓表示的是血緣出身,是不能變化的;氏表示的是家族集團,是可以變化的。楚王的姓是嬭(羋)、氏是酓(熊),但因為屈瑕受封屈地而分家,所以他的後代也都以屈為氏。因為當時規則是男子稱氏不稱姓,那麼屈原作為羋姓屈氏,也只能叫屈原,而不能叫熊原、羋原。
屈原在屈氏家族裡,應該屬於旁支,他與屈匄什麼關係,尚不明確。《離騷》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根據漢人王逸的註解,伯庸就是屈原的父親。但早於王逸的劉向,則認為伯庸只是屈原的先祖,因為「皇考」不僅指先父,還可以指列祖。不過屈原自稱「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伯庸」既然能為屈原命名,還應先考慮是屈原父親身份。
屈原有記載的還有一個姐姐。《離騷》說「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餘。」王逸認為女嬃是屈原的姐姐,因為楚人稱姐姐為「嬃」。也有後人認為女嬃是侍妾、女伴、女巫、妹妹的,但這個女嬃能夠對屈原一再指責,而且說屈原太過耿直,不合當時,恐遭禍患。所以其身份還更可能是屈原的姐姐,女嬃一方面是她的身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她的名字,比如呂后妹妹叫呂嬃。
至於屈原的出生時間,也是一個謎團。
《離騷》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話涉及了當時的曆法,今天我們來看殊為難解。根據王逸的注釋,「攝提」為攝提格,為寅年;「孟陬」是孟春正月;因為楚國用夏曆,比周曆早兩個月,所以實際上是寅月;「庚寅」指出生的日期,即寅日。那麼,屈原就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了。但這也沒得到普遍認可,宋人朱熹就認為,「攝提」指的是當時星象,而不是年份。
另一方面,即使寅年說成立,也沒有指出哪一年。所以關於屈原生年也是眾說紛紜。前人的說法多達十餘種,最早的是楚宣王四年(前366),最晚的是楚威王五年(前335),跨度居然達三十年之長。楚懷王元年為前328年,屈原於楚懷王時期出仕,年紀應該還不算大。鄒漢勳、劉師培、遊國恩、錢穆先生等認為屈原出生於前343年。此年為戊寅年,正月也有庚寅日,大體可從。
今天屈原故裡在湖北秭歸的長江之濱,筆者曾於2018年至此探訪過,有屈子祠、屈原墓等。不過,屈原故裡究竟在哪裡,王逸也沒有明確提到,只說屈瑕受封於屈。東方朔《七諫·初放》倒是說「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國」與「野」相對的時候,「國」一般指國都。那麼,屈原有可能族邑在屈地,但是出生於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整體來看,屈原應該是今天湖北荊州、宜昌一帶的人。
不過,《史記》《新序》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屈原名平,字原。那麼《離騷》為什麼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呢?王逸認為,「正則」「靈均」是一種隱喻。因為「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正」就是「平」,「則」就是「法」,故以「正則」釋「平」;「均」亦是「平」,「靈」乃是「神」,故以「靈均」釋「原」。這大致也是說得通的。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悟空問答籤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