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山前我們需要知道的事,在要規劃一個行程之前,我們得先了解有哪些事是上山前需要知道的,這是對於登山這件事的思考。
個人認為登山這項活動應該要與觀光區分開來,因為就算是去爬景區的山這種步道規劃良好,又有人員管理維護的地方,還是不斷傳出發生山難的消息。所以在上山前不能抱持著:我就是去旅遊,不太了解這次的行程也沒關係,跟著走就好的心態。
登山活動的構成要素
登山=登山環境+登山人員+登山技能+風險管理
個人行為和社會事件
登山這項活動本質是人與自然間的互動,但如果發生山難意外就會變成社會事件了,所以在規划行程時就要將關於人、自然、社會的關聯性都列入考慮因素。
登山各方面考慮點
一次的登山活動有許多的考量點,以下就為大家列出需要考慮的地方有哪些!
隊伍性質
在參加每個登山隊伍前,都要先知道這個隊伍性質,才能根據該隊伍預先做好準備,無論是實體裝備還是心理準備。
這次的行程是有償還是無償的?是俱樂部隊伍、自組隊、委任帶隊還是商業帶隊。
確認好彼此的角色關係在責任分配上才能有更明確的劃分。不要覺得事先講出來很討人厭,在事前先訂好規則,大家在發生事情後才不會有更多紛爭!
確認好嚮導領隊的責任,畢竟一旦發生事情,一個人很容易被社會的指責淹沒。嚮導領隊到底是承擔大家風險的隊伍領導者,還是只是被大家推出來代表處理雜務的人員(大多出現在自組隊伍)。
隊伍定位
就要看每個隊員是怎麼定位的了!在上山前就要跟溝通好,取得共識判定這次的隊伍是什麼樣的性質,不然就會遇到每個隊員對於行程性質的認定不一致的問題,平常沒事是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在遇到可能需要撤退的情況時就有機會發生內訌?
領隊/嚮導帶隊風格
散漫放羊型、積極趕路型、保守穩重……一次行程能不能玩得開心,很看領隊/嚮導的帶隊風格,事前了解才不會發生隱性山難和非自願獨攀(嚮導不等人,隊伍拉超長,都變自己在走)。
山地環境
政府相關規定、等高線圖和地形圖、植被狀況、水源狀況、有無營地、路線路跡狀況、山域海拔、氣候分區+四季、地區蟲蛇狀況、天氣情形……等,真的很複雜。
行程設計
大眾步道路線、山區的熟悉程度、區域性的探查、長天數路線走、探勘新路線、雪地攀登、溯溪路線、單日郊山等,這部分在想到去哪時,大家就應該心裡有數了吧。
隊伍成員(危險共同體)
對於隊伍中每個人的個性、隊伍相性和各人體力技能,如果能找到一群熟悉可信任的夥伴一同爬山,相信在遇到危險時更能夠相信他們能救你一命。但如果對於隊友都不太認識的話,最好自己要具備自救的能力!
越困難的行程,對於隊伍職務的劃分要更詳細,以下介紹隊伍成員劃分可能會有哪些,詳細情況要再根據行程和人員做調整。
在上山前先有共識,山上時快速決策,下山再檢討。
風險管理
通報計劃、撤退點、衛星記錄定位、登山保險。
留守人接收和匯報活動第一手消息、整合山下安全資源、家屬聯絡/服務。
撤退和調整計劃預先想好再哪出事,可以從哪裡撤退 。
登山難度劃分
其實登山難度劃分要從兩個方面去看,分別為體力難度和技術難度分開,是因為有可能發生這兩種情形:一條路線路程很短很輕鬆,但所需技術難度高,掉下去就死;或是路線超遠,上升高度又多,但完全沒有危險地形。這兩種狀況都會被列為高難度路線,但實際上到底是哪種,就要再詳細研究了。
不要盲目地相信路線難度分級!路線難度分級只能當作參考。在看到高難度行程時要先搞清楚,它到底是需要技術還是需要體力,亦或是兩者都需要。
體力負荷程度
爬山高度、行進時間及行進速率。
祝各位山友都能開心上山,平安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