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這個名稱經常出現在歷史演義、武俠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中,這是一群忠心為主,武藝高強,廝殺於江湖的猛士。在不同時代,十三太保代表著不同的角色,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十三太保的歷史原型吧!
最早出現「十三太保」這個稱謂的是清代如蓮居士著作的長篇章回體英雄傳奇小說——《說唐演義全傳》。在該書中,隋唐十八條好漢的第八位:靠山王楊林,收養了十三個義子,號稱十三太保。其排名為:大太保羅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萬,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 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蘇成,八太保蘇鳳,九太保黃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馬展,再加上後來為報父仇而加入的秦瓊,排在第十三位。但這十三太保除了秦瓊有點能耐,排在隋唐十八條好漢第十五名外,其他基本都默默無聞。
然後出現十三太保的是在唐末五代。著名的沙陀人領袖「飛虎子」李克用,後唐的奠基人,他也喜歡收養義子,他的兒子和義子也組成了十三太保。依次是: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武力最厲害的也是第十三太保——李存孝,堪稱「萬人敵」,有句話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李就是指的李存孝。
接下來,抗戰時期,西北軍閥馮玉祥手下也有十三太保,分別是: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孫良誠、張維璽、劉汝明、佟麟閣、過之綱、葛金章、聞承烈、程希賢、韓多峰和韓佔元。
蔣介石手下也有黃埔系十三太保,分別是: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乾喬、肖贊育、滕傑、戴笠和胡宗南。
此外,金庸先生的小說和一些電影中還出現了諸如嵩山十三太保和上海灘十三太保等版本,這些就純粹是文學藝術了。
雖然出現了這麼多十三太保,但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一個都沒有。那麼這些文學創作的歷史原型到底源自於哪裡呢?
其實,十三太保的真正原型應該來自於李克用的「義兒軍」。據《新五代史》·義兒傳記載:「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虣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及其亡也亦由焉。太祖養子多矣,其可紀者九人,其一是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進、存璋、存賢。作《義兒傳》。」
《新五代史》明確記載李克用有名有姓的義兒就有九人,個個英勇無比,是建立後唐的中堅力量,還有些不知名的合起來應不止十三個。《新五代史》的作者歐陽修是宋朝人,也就是說,後來創造十三太保這個概念的人,都應該看過李克用的義兒軍。所以,十三太保的原型極有可能就是「義兒軍」!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