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這些「太保」到底什麼意思?

2020-12-12 上遊新聞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尚書》周官

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太保這一始置於西周的「三公」之一、聽起來頗有格調的稱呼,成為本領高強者或是位高權重者的代稱,那麼在歷史上,「太保」因何而被小說、評書作家所追捧?「太保」又代表了什麼?

被戲劇化的「太保」之名

「太保」一詞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並非單單是作為古代地位最尊崇的「三公」之一,還有羅貫中的功勞。在寫《三國演義》的閒暇時間裡,羅貫中信手描繪了中國歷史上同樣戰火頻仍的唐末五代時期。

這部書籍被羅貫中命名為《殘唐五代演義》,雖然《殘唐五代演義》無論篇幅、名氣或影響力都難與《三國演義》相當,但也為明清小說、評書以及後世的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少素材。「太保」一稱,也就隨著《殘唐五代演義》的文學衍生作品一起,逐漸走入大眾視角。

說起《殘唐五代演義》書中的太保,就繞不開書中頗有主角光環的驍將李存孝。歷史上的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代州飛狐關人,出身於素有善戰之名的西突厥別部沙陀,生在亂世、長於雄關,自幼耳濡目染便是殺伐徵戰之事,加上自身天資過人,一身橫練筋骨,在戰亂中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擄走後受到李克用的賞識,後被其收為養子,成為李克用軍隊中的核心骨幹。

《殘唐五代演義》世界裡,在基本遵從李存孝的歷史出身的情況下,羅貫中進行了戲劇化描寫。李存孝因為在李克用的義子中序列十三而被稱之為「十三太保」,論及驍勇善戰,比之《說唐》中的李元霸也毫不遜色,在多年徵戰中多次以寡擊眾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幾乎曾以一己之力擊敗黃巢、率軍收復長安。

電影《十三太保》截圖,「十三太保」李存孝(姜大衛飾)

作為羅貫中筆下的重要角色,加上具備主角身上的諸多特質,李存孝也成為許多後繼文學的主角人選。除了明初的羅貫中外,「太保」之稱也被明清時期的其他作品使用,《說唐全傳》中的靠山王楊林麾下同樣也有「十三太保」,大名鼎鼎的秦瓊恰好也是序列其中的第十三位。

太保之稱經過各類小說、評書的多年渲染,到明清時已為人熟知,加上號稱「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作家倪匡,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小說《十三太保》,經過邵氏集團影視化改編,「十三太保」之名已經家喻戶曉。

在戲劇化處理下,「太保」的意義逐漸偏離了早期的初始含義,成為對於某個人或某個集團麾下得力幹將的代稱,並從演義文學逐漸發散到現實中來。民國時期的馮玉祥麾下也有所謂的「十三太保」,用來稱呼馮玉祥軍事集團中十三個重要軍事人物。

用「太保」作為外號的習慣甚至還蔓延到了翻譯界,德國納粹時期的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就來自於音譯而非意譯。蓋世太保是德語「德國秘密警察」的縮寫Gestapo的音譯。1933年春季,戈林在接管普魯士警察局之後,以政治警察為核心組建普魯士「國家秘密警察處」,而音譯過來後的「蓋世太保」,也頗符合詞語意譯語境下的含義。

電影《刺殺蓋世太保》截圖

演義與歷史的暗和:

「十三太保」的背景

明清時期演義評書,多有歷史原型,《殘唐五代演義》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十三太保」之稱用在李克用諸多義子中,但這一稱呼無論是在薛居正的《舊五代史》,還是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都沒有記載。

縱觀李克用及李存勖兩代人伴隨著晉王軍的發展壯大,一直到最後取道魏州滅後梁、建立後唐、基本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李克用的諸多義子確實居功甚偉。

歷史上,李克用的所謂「十三太保」,指的是: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這13人並非都是李克用的兒子、義子關係,其中十二太保康君立甚至比李克用的年齡還要大一些。而其餘的子輩中,除了親兒子李存勖以外,其餘「太保」或是被李克用簡拔於行伍,或是出於籠絡的目的相繼被收為義子,這些義子也幾乎構成了晉軍穩穩立足河東地區和後唐開國團隊的武將骨幹成員。

後唐莊宗李存勖繼承了父親李克用豐厚的家底,在他經歷梁晉爭霸並成功滅梁的過程中,周德威、張承業、李存審、李嗣源等李克用時期的舊曲義兒成為李存勖建立統治的核心基本盤。在後唐建立以後,周德威、張承業、李存審等人相繼死去,「十三太保」已然消散殆盡,李存勖的核心集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加上決策失當,繼而釀成了「興教門之變」。

這種通過建立親緣關係控制軍隊的情況,並非李克用父子的孤例,在五代時期,這種現象十分普遍,李克用的老對頭——後梁太祖朱溫也有許多的義兒假子。

唐安史之亂以後,由於唐中央逐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各地逐漸演變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軍閥又憑藉自己掌控的政治和經濟實力,逐漸形成私軍。藩鎮將領為了扶植親信、培養黨羽,保證自己對於各級軍隊的控制,從河朔地區開始,收養假子的風氣逐漸向各地藩鎮彌散,在軍隊中大量人工擬制親屬關係,致使唐後期各強藩悍將無不競養假子,於是在唐末五代時,假子制度衍習成風也就並不稀奇了。

後唐滅後梁之戰

關於唐末五代的評書,早在宋代就有出現,這一時期之所以成為各類文學作品選用的「高頻時期」,除了是亂世以外,名將頻現也提供了素材。名將的誕生並非偶然,這與鴉兒軍(李克用軍隊別稱)獨特的戰法不無關係。

李克用的父親李國昌出身於突厥別部沙陀,本名朱邪赤心,係為沙陀三部部落軍使,後因功被唐朝招撫,預備宗室屬籍鄭王系。沙陀隸屬於西突厥處月部,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一說為尼赤金山)南,蒲類海(今新疆東北部巴裡坤湖)東,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因此號稱沙陀突厥。

沙陀民族所身處的金娑山地區產出高質量的良馬,但馬匹數量並不多,遠遠比不上蒙古草原馬,這就衍生出沙陀人重甲騎兵的戰術,以少量武裝到牙齒的重甲騎兵帶領步兵協同作戰。

翻閱唐末五代的史書,總能看到能徵慣戰的名將率領重甲騎兵一馬當先突擊破敵的各種記載,這種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騎討」劇情,是受到沙陀人戰法的影響,偶然之間,也引導了演義文學與歷史的暗和。

「太保」之稱的歷史演變

「太保」不僅在演義文學中顯得實力滿滿,在歷史上,太保也是一個重要職位和榮譽勳銜。太保一職列於地位尊貴的「三公」,負責輔導與監護君王,執掌軍政等機要事務,早在西周建立初始,輔弼成王的周公旦就曾擔任過「太保」一職。

太保作為顯官的歷史並不長,戰國後,太保之職被廢除。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復置,與太師、太傅、少傅並號四輔,名為皇帝師傅,位上公,但從此時開始,太保逐漸演變為無實際職掌,只作為對功勳老臣授予的一種榮譽官職,這種情況在兩漢以後的朝代有不同程度的沿襲。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代。唐初時,朝廷對授予「太保」一事仍然十分謹慎,按唐制,「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師,這六個官職均為正一品,但沒有實際職務、下轄機構以及相配置的僚屬吏員,屬於真正的「光杆司令」。

即使如此,「太保」在唐初可並不好當,三公以及三師一般只用來授予勞苦功高且年紀較大的官員或是追贈已經過世的重臣,一般來說,三公及三師只做一次授予,同時期不可能出現演義評書中「十三太保」的情況。

直到安史之亂後,「十三太保」這一稱呼出現了理論上實現的可能性,「太保」也就在這時開始逐漸泛濫。

電影《十三太保》截圖

在安祿山起兵的打擊下,唐中央武裝力量嚴重折損,各地藩鎮林立割據,自行其是。唐朝為了籠絡軍閥,想到了通過授予榮譽勳銜的手段,但唐朝廷也不想將「太保」這一代表著大唐最高榮譽之一的勳職濫授,於是便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授予「檢校太保」的勳銜。

所謂「檢校太保」,顧名思義,檢校,最初是檢查校對的意思,隋唐交際時,又演化出代理的意思。唐季時,尚處於實習期的官員就會加上檢校的前綴。翻譯過來,檢校太保也就是代理、實習太保的意思,實際上,檢校太保也就代表了名譽太保。

隨著唐中期以後唐朝中央政府的逐漸衰敗,不敢得罪的地方軍閥越來越多,檢校太保也因為名額不限而越發越多,僅《殘唐五代演義》中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裡李嗣源、李嗣本、李嗣昭、李存璋、李存進、李存審、康君立、李存進中,就有八人獲得「檢校太保」勳銜,頒發之濫可見一斑。

除了檢校太保,在漫長歷史變遷中,三公、三師、三孤的細分職位在歷朝歷代多有變換,在朝堂上即便沒有實權,但大多地位顯赫;而相對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就是三公的副手,在封建王朝後期也是一種榮譽職銜。

《明史》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孫承宗畫像,曾負責教導天啟皇帝朱由校

雖然在《明史》中,太子太保是教導太子的官員,但實際上也是作為一種榮譽官職存在。作為太子老師,本質上只是掛名,真正對太子授課的都沒高級別,少數內閣閣臣會客串講課,教習儲君的學問。以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為例,即便身為帝師,最初也不過是「左庶子」的級別。至於後來加封「太子太保」,也是在孫承宗前往遼東經略之時,與教導皇帝或太子並沒有直接關係。

太子太保作為榮譽官職,在明清對功勞較高的臣子進行加贈的情況十分普遍,明初名將成國公朱勇、抗倭名將戚繼光、以及明末唯一一位以女性身份出任官職、讓崇禎皇帝親自題詩的四川總兵秦良玉,都曾加贈太子太保。這種榮譽官職加贈在明亡以後也被清政權繼承,一直延續到清亡。

從確定「三公」參政的西周到各種「太保」亂入影視、文學作品的今天,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文學敘述,「太保」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換。當我們品讀文學、影視作品時,如果結合史實全面了解,帶著疑問追根溯源,也不妨是一種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過程。

參考資料:

《唐五代養子現象略論》 拓天梅 西北師範大學

《明史》張廷玉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太保」到底什麼意思?-虎嗅網
    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太保這一始置於西周的「三公」之一、聽起來頗有格調的稱呼,成為本領高強者或是位高權重者的代稱,那麼在歷史上,「太保」因何而被小說、評書作家所追捧?「太保」又代表了什麼?
  • 晉圈「歷史」人人都說「十三太保」,那麼十三太保究竟是何方神聖?
    小時候我父親和我鬧著玩的時候常常會念一句口訣就是:「金鐘罩、鐵布衫、十三太保橫練功。」然後就說我現在刀槍不入了!然後這是我對於十三太保的最深的印象,那麼究竟十三太保是什麼呢?一、什麼是太保?什麼是太保?我們聽說過十三太保,聽說過蓋世太保,聽說過神行太保。那麼這個神秘的太保究竟是什麼?
  • 歷史上的「十三太保」到底是何方神聖,你知道嗎
    「太保」本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與太師、太傅位列三公,主要職責是做太子的老師,但無實權,常常被人忽略。隨著歷史的演變,這個詞語開始用來形容綠林好漢、僕人甚至男流氓。相傳唐朝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乾兒,是十三太保的由來。
  • 遠大前程十三太保順口溜怎麼說 十三太保是什麼意思
    《遠大前程》中,十三太保順口溜是:「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乞丐教頭納三少,車夫師爺小阿俏,瞎子酒鬼黑白無常龍虎豹!」  電視劇《遠大前程》再敘上海灘故事,20年代的上海灘,江湖風起雲湧,其中十三太保個個都是傳奇。  1921,軍閥割據、聲色犬馬,每個人都想上位,每個人都要求生。
  • 陳思誠《遠大前程》的十三太保,和這些十三太保相比,天差地別
    上次,我們討論了劇中十三太保和張徹電影,以及《十月圍城》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十三太保本身的問題,第一,啥是太保?第二,為什麼是十三太保,不是十二太保或者十四太保呢?第二,為什麼是十三呢?這13名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徵北戰,為馮氏所倚重,可惜民國風雲變幻,他們的選擇也各有不同,有的被蔣介石收買,有的做了漢奸,有的抗日到底,等等,令人唏噓。
  •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是真的嗎?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都是些什麼人,又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乞丐教頭納三少,車夫師爺小阿俏;瞎子酒鬼,黑白無常龍虎豹。這是近期播出的一部電視劇中提到的上海灘十三太保,引起了不少武俠迷的熱議,那麼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又是怎麼樣的呢?首先歷史上的十三太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不只有一個版本,從古代到近代,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 十三太保有哪些人?十三太保名字叫什麼?十三太保的結局怎樣?
    唐僖宗退避西祁州,升殿大哭社稷危在旦夕,無顏面在地下見高祖,田令孜說這是天運循環使之然也,又提到西祁州街市中流傳的童謠,在童謠中第一次出現碧眼鶘,碧眼鶘也就是李克用;而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的義子。當時,第十三太保尚未歸順,只有十二太保,但仍然戰功卓著,武藝非凡。
  • 遠大前程:十三太保順口溜有什麼意義 十三太保分別是誰
    電視劇《遠大前程》正在熱播中,劇中上海灘十三太保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據說上海灘十三太保是有一句順口溜的,這一句順口溜就是說十三太保的,那麼遠大前程十三太保順口溜是什麼?下面來看看。
  • 香港《明報》:臺灣蓋世太保
    警號是,儘管過去民進黨在野時常見鬥毆流血,可是這次情況有蓋世太保影子。  以行政命令治國系魏瑪共和晚期興登堡總統的手段,導致納粹獨裁。而在國會內外採暴力癱瘓,則是當年另一種奪權手段,執行者是令人聞之喪膽的蓋世太保。換言之,臺灣政治文化正出現納粹初期徵候。行政命令「治國」是第一警號,現在「國會」蓋世太保文化浮現,是第二警號,領導公然召喚,是第三警號。
  • 新十三太保
    > 新十三太保
  • 兵家十三太保武藝略述
    十三太保武藝,歷史悠久,源淵流長,史稱橫練功夫,以實戰著稱於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史書記載,唐末,晉王李克用有十三兒郎,為軍中大將,武藝超群,皆獲太保銜,史稱「十三太保」。其中,第十三太保李存孝將軍,天生神力,武功蓋世,號飛虎將軍。古人云:「王不過霸,將不過李」,寓意李存孝的神勇無敵。
  • 小說中的「十三太保」在歷史上的原型是什麼?
    「十三太保」這個名稱經常出現在歷史演義、武俠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中,這是一群忠心為主,武藝高強,廝殺於江湖的猛士。在不同時代,十三太保代表著不同的角色,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十三太保的歷史原型吧!在該書中,隋唐十八條好漢的第八位:靠山王楊林,收養了十三個義子,號稱十三太保。
  • 江蘇十三太保什麼意思什麼梗? 來自江蘇的十三個市了解一下
    江蘇十三太保什麼意思什麼梗? 來自江蘇的十三個市了解一下時間:2020-02-13 16:0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江蘇十三太保什麼意思什麼梗? 來自江蘇的十三個市了解一下 指來自江蘇十三個市,趕赴湖北孝感的醫療援助隊伍。
  • 《水滸傳》中的太保和待招
    他有道術,走路時,飛報緊急軍情,把兩個甲馬拴在兩隻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裡;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裡,人都喚他「神行太保」。太保本意是古代的官職稱謂,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西周始置,最初由召公奭擔任太保,監護與輔弼國君之官。在漢代又重新設立,世代延續,位列三公之一。《周禮》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
  • 十三太保,你怎麼知道的?看看你都看過那些與十三太保有關的影視作品
    【歷史深處】上兩期我們介紹了有「十三太保」名號的人們,以及歷史上十三太保的原型。這一期我們關注一下,與十三太保有關的文藝作品。十三太保的成型、流行,正是因為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力,才如此的廣為流傳。(一)小說演義——十三太保原型誕生的地方十三太保這個詞源於小說演義。
  • 「十三太保」的說法出現在什麼時候
    歷史上最早的「十三太保」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歷史辭典中關於十三太保的辭條解釋為: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稱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義子,皆獲太保銜(太保是官名但無實職):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當時流行一句話說:王不過霸王,武不過存孝。
  • 中國真正的十三太保,兩人當上皇帝,第十三太保被車裂而死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過十三太保,他們的威名在古代更是響亮,甚至還有很多人和團體模仿,,十三太保是唐朝末年的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其中有十二個是他的義子,只有李存勖是李克用的親兒子,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早的十三太保。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做什麼的?相當於現今的什麼職務?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
  • 「十三太保」你知道嗎?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級別很高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