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裡的黃河南岸,靜臥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總面積1.45萬平方公裡,其中杭錦旗境內面積0.987萬平方公裡,佔杭錦旗總土地面積的52%。多年來,由於缺少生態水資源的支撐,原有「柴登」、湖泊萎縮,草場沙化,出現了「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一度成為京津地區最近的風沙源。
庫布其沙漠邊緣杭錦旗呼和木獨鎮牧民這樣形容沙漠裡的天氣:有風的日子和風停的時光。
聽起來這麼富有詩意的沙漠卻給比鄰的黃河帶來了大量泥沙。當然,滾滾黃河也只是和庫布其沙漠擦肩而過,留給庫布其沙漠的這種望水興嘆式的遺憾也足以讓人感慨。
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裡,是全國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每年有31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從這裡流過。在每年凌汛期,平均槽蓄水量在14.4億立方米左右。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這裡每年要經歷流凌封凍和開河流凌兩個過程,封凍致使冰下過流能力減弱,加上大量凌水通過,造成水位壅高,特別是春季開河期間,凌塊在水流的推動下,極易發生「堆冰」現象,阻礙河道正常行洪,導致開河水位居高不下,危及防洪大堤,甚至引發凌汛災害。這不僅威脅沿黃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使大量的水資源白白浪費。而就在近旁的庫布其沙漠,卻因為沒有充足的水資源支撐,湖泊萎縮,綠洲沙化,生態保護難題重重。堤壩內,凌汛期水多為患;堤壩外,是乾涸缺水的沙漠。
一邊是滾滾而去的黃河,一邊是乾渴的沙漠,這種自然特徵構成了黃河和庫布其沙漠的難言之隱。
怎麼樣高效利用黃河凌汛期的水資源,變水害為水利,又能保障生態持續向好發展,成為黃河和庫布其沙漠握手的最佳結合點。
能在凌汛期向沙漠引水嗎?如何將黃河凌汛期豐富的水資源科學高效利用,變水患為水利;如何探索一條高效利用水資源之路,保障生態持續向好發展,成為擺在杭錦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2013年春,杭錦旗水利人背著乾糧、儀器,徒步實地踏勘規劃,之後又邀請權威部門到實地勘察論證。
黃河之水天上來,2014年凌汛期,杭錦旗利用地勢西高東低的高程落差,首次將凌水成功引入了庫布其沙漠腹地。項目通過從黃河南岸總乾渠引凌水進入庫布其沙漠,再由退水渠、黃河南岸總乾渠退水至黃河,形成黃河——黃河南岸總乾渠——巴彥溫都爾溼地——黃河南岸總乾渠——黃河的水循環。
2018年,該項目爭取中央補助資金6524萬元,進一步完善項目連通功能,形成從黃河引水、自流經過庫布其沙漠、再退還黃河的水循環格局。
目前,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20平方公裡的水面和近60平方公裡的生態溼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10多種水鳥在這裡長期棲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老百姓是最好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
1969年,老滿出生在與黃河毗鄰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在他童年的記憶中,草場裡幾處自然形成的溼地,是沙漠裡難得一見的綠洲,一家人靠放牧維持生計。
父母日漸年邁,老滿早早地成家立業。「剛開始,養著200多隻羊,但後來隨著生態的惡化,溼地的萎縮,人畜飲水日益困難,缺水是最大的問題。」老滿說。
2007年,老滿一家搬到了黃河岸邊的巴音溫都爾嘎查移民集中安置點。「不得已用自己僅有的90隻羊,連大帶小換了18頭牛,開始養牛。」老滿說。
2015年,老滿家養牛近100頭,而現在他的養牛規模已經達到了600多頭。「這樣的養牛規模在過去想都不敢想。」老滿感慨地說,還有讓他以前不敢想像的是在沙漠裡養螃蟹。
老滿家有8800畝草牧場,這其中有近1000畝水面。去年,他和專業的養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水面養起了螃蟹。「養牛、養螃蟹,兩項收入加起來,年底收入上百萬元,應該沒啥問題。」老滿說。
流淌在沙漠裡黃河水,是庫布其人的希望,讓綠色變成財富,給庫布其創造更多的奇蹟。
資料來源:黃河網、鄂爾多斯日報